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60节

就算坐镇东唐州会很辛苦,他也能够坚持得住。

……

大明。

东唐州船队返航,并带回来无数棉花的事,迅速传遍四方。

无数商人闻风而动,前去采购。,金陵城的商业活动,因此兴旺许多。

而很多衣锦还乡的百姓,也纷纷回到了家乡。

其中最为传奇的,就属淮安府的张老三!

张老三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上头有一兄一姐,下头有四个才未成年的弟弟妹妹。

而张老三的家里,却只有区区五亩地,每年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一家吃。

在过去,全家一直是有一顿没一顿,时不时的要靠着草根树皮填肚子。

就算后来皇太孙监国,推广了新品种的杂交作物,粮食亩产翻番,全家也依旧是将将够吃饭。

想要积攒点家底,给孩子娶个媳妇,极为艰难。

张老三眼看大哥都二十七八了,还没找到婆娘,自己也年过二十,娶妻更是遥遥无期,这辈子打光棍的概率很大。

于是,在听到朝廷下发开荒令,鼓励百姓跟随燕王殿下一起,去东唐州开荒的时候,便立刻动了心思。

不甘心一辈子沉沦在泥泞里的张老三,将心一横,揣上几件泼衣服,带上一些干粮,便在父母亲人依依不舍的眼神中,背上包袱上路,豁出命去赌了一把,上了前往东唐州的大船。

张家父母也无力阻拦,知道这对张老三,乃至全家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就算张老三死在了外面,也只怪他命不好。

却不想。

失去消息已久,被家乡人渐渐忘记的张老三,忽然坐着马车,穿着好看的新衣服,返回了老家。

左右邻居刚看到他的时候,还有些不敢确认、。

知道张老三主动打招呼,并给邻居们都送上礼物,才不敢置信的惊呼。

“你你你……你真的是张老三?!”

“听说你不是跟着燕王殿下,乘船出海去东唐州了吗?”

“这是发财了,富贵还乡?”

邻居们瞪大眼睛,上下打量张老三,半天合不拢嘴。

他们的眼神里,都是深深的羡慕嫉妒。

张老三暗爽不已,大气的取出从集市上购买的几匹布料,送给邻居。

“是啊!”

“我张老三走了大运,找到了一座大金矿,发现了好几块狗头金,算是发家致富了!”

“这匹布拿着,给孩子做身新衣服!”

“这回回来待不了几天,又要乘船出海,去我在东唐州的新家。”

“俺不在家的时候,还请诸位父老乡亲,多帮衬我父母一二,替的尽尽孝!”

张老三大声炫耀着自己的故事,并不怕任何人知道。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他要的,就是过去看不起他的邻居乡人,对他羡慕嫉妒恨!

要是名声传出去,有媒人上门,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一起带到东唐州去安家,就再好不过了。

“金矿?!”

“直接捡到狗头金?!”

“我滴个乖乖!这是真发了!”

“我听说移民到东唐州,家家赐下一百亩土地,这就已经够了不起了,竟然还有金矿!”

“张家三郎,俺家几个小子,年纪也跟你差不多,俺也想着让他们跟你一起,到东唐州去闯一闯,你能不能帮忙,带一带他们?”

“俺给你磕头了!”

自古人们都嫌贫爱富,看到张老三发财之后,连称呼都变了,尊称他为张家三郎。

而有人更是十分现实,看到张老三发财之后,便动了心思,想让自家儿子也跟着一起去。

为此,甚至不惜给张老三磕头感谢!

“哎,快起来!”

“别这样,我是要折寿的!”

“不就是一起去东唐州嘛,我答应就是!”

“正好皇太孙殿下有旨意,要继续鼓励移民,让更多的人去一起建设东唐州。”

“我帮你们报名,到时候你们跟着我走就是!”

张老三扶起年纪比自己老爹都大的邻居,当场应诺道。

众人顿时万分欣喜,张老三的眼神也变得友善,甚至带着一股崇拜之色。

连整个张家,都被人高看一眼,知道家里出了个有出息的娃子。

无数没出头机会的底层百姓,听了张老三的故事,纷纷求上门,愿意跟着他一起出门闯荡。

只求能够和张老三一样,改变命运,发家致富。

一时间,张老三家里门庭若市。

第三百一十章 50万移民

张老三富贵还乡,在乡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人都知道,他在东唐州发现金矿,发了大财。

而张老三也毫不吝啬,直接拿出数百两银子,帮父母买下大片田地,并让他们扩建房屋,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见到真金白银,乡人更是确认了故事真假,变得更加热情。

短短几天时间,张老三不仅成了家乡的名人,还一连娶了三个婆娘!

都是附近乡亲介绍,愿意跟他一起去东唐州的年轻姑娘。

这三个姑娘,为了能够脱离社会底层,成为地主夫人,也都豁出去了,连定亲纳吉的礼节都没有走,在短短两天时间内,便完婚过门,住进了张老三家。

并且收拾好东西,只等着一起乘船出海,去东唐州安家。

这几日,张老三日子过得跟做梦一样。

不仅被父母乡邻捧得高高的,送来数十个年轻小伙子,要跟着他去东唐州闯荡。

更是一连娶了三个婆娘,美的他都不敢信!

“我张老三何德何能,能有今天啊!”

“看来我当初豁出一切,跟随燕王殿下去东唐州,真是做对了!”

“唯有地广人稀,物产富饶的东唐州,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啊!”

类似张老三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

他们都是日子过不下去,但没有失去心气,愿意豁出去搏一把。

类似的消息,很快在全国各地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到东唐去闯荡闯荡。

如果能捡到黄金,那就一夜暴富了。即便没有这种运气,前往东唐的老百姓,不论什么身份,也每个人都分到了大地田地。

因为那边广袤的大地,根本就是种都种不完!

只要顺利活着到了东唐州,不说一夜暴富,起码都成为了一方小地主,身家财产比过去翻了数十倍。

在张老三这种榜样的带动下,更多的大明底层百姓,都两眼放光,闻风而动,要赶上第二波东风,移民东唐州。

就这样。

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大明王朝第二次前往东唐开荒的人员,如潮水般汇聚。

最后一统计,足足有50多万!

比起第一次的20万,翻了两倍半!

以至于从东唐州返航运棉花的船,已经载不了这么多人,只得赶紧请求朱高煜,多调拨船只,加入船队。

幸好这段时间,大明造船的工作一直没有停,各种铁甲战船,铁皮船跟下饺子一样往水里掉。

朱高煜在抽调南洋大半船只后,总算凑够了运力,给这一波移民提供了运输条件。

金陵城外,浦口渡。

船只遮蔽长江水面的景象,再一次出现。

足足50余万人,乘上船只,扬帆出海,远渡重洋,往东唐州而去。

并且,这一回的移民里,不仅有大量的青壮男子,还有不少正在孕育年龄的妇女。

首节 上一节 260/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