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80节

“那你觉得,若是朕现在裁撤机构,把关于工商业的机构精简一番,要求他们加强对民间工商业的管理可行吗?”

范仲淹静静的想了一会儿却摇了摇头说道。

“依臣来看,若是单纯裁撤机构可能达不到陛下所想要的结果啊!”

“为何?”

“如今我大唐依旧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主要收取的是实物税,这些实物收上来以后,是需要朝廷加工,然后做成商品推到市场上的。”

“若是不改动租庸调制,单纯的在机构上动刀,可能结果会南辕北辙。”

李湛听到范仲淹的理由,不禁也陷入了沉思,不得不承认,范仲淹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李湛之前确实没有考虑到。

而且也切中要害,大唐如今的税收体制决定了,大唐必须拥有大量官营的手工工场,征发劳役和工匠,专门处理这些原料。

这样的体制看起来很是美好,可也注定了朝廷能管理到的工商业事务主要是国营的,至于民间的商务朝廷很难插手其中。

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现在大唐每年收税收上来的原料越来越多,单单是处理这些原材料,就需要耗费这些机构很大一部分精力。

让这些机构也变得越来越臃肿庞大,给朝廷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这也是李湛这次忽然想要裁撤部门的原因之一,不管这样的管理体制看起来有多美好,它的根基是在均田制上的。

可均田制这个东西,李湛再清楚不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会走向崩坏,随着大唐占领的疆域越来越大,也压根不可能维持的住。

为了后世着想,不管现行的相关的制度在处理灾害的时候有多大的优势,李湛都只能忍痛在这上面改革了。

只是这样一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需要调整,变动太大了点,也不知道朝中会是一个怎样的反应呢。

何况改动之后用什么标准?

沿用中唐以后的两税法吗?亦或者是直接一步到位,改成张居正当初主导的一条鞭法?

或者直指本质一点,未来大唐的土地制度上到底是延续自秦汉以来的土地国有制,还是让它发展成国家和民间都承认的,事实上的私有制?

这才是最要命的东西,李湛也拿捏不准这样的事,只是从历史的发展上来看,土地私有对中原这样的帝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随之而来的政府行政执行能力的下滑,对民间管理的缺失都是非常严峻的。

想要管理一个有着庞大疆域的帝国,放弃基层,放弃很多民间行业的管理,成为一个小政府,绝对不行。

李湛认为大唐未来的路只可能是大政府,加强集权,要不然怎么管理越来越大的疆域?

看来这也算是改革进行到一个深度了,之前的时候,李湛何必去思考这些东西?只要在一些政治制度上做出一点微调就可以了。

深入到经济制度上,这个看起来不起眼,可实则对朝廷影响更为深远的地方,由不得李湛不小心谨慎。

如今大唐的政治制度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是依照着原有的三省六部制在走,毕竟这一套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的。

就算是后世的时候,对三省六部制做了不小的改动,可那也是大体框架没有动,依旧是六部掌权,相互分权制衡,各有专攻。

实际上李湛也没有想对三省六部制从高层的决策下手改动,在他看来这样的制度已经很好了,政事堂的诸多宰辅们之间也各有立场,可以制衡。

集众之智也远比指望皇帝一个人强多了,他从来没有打算把大唐往明清那种极致的君主专制的路子上带。

至于朱元璋担忧的出现权臣……哪个朝代不出现几个权臣呢?

难道明朝的时候就没有出现过权臣吗?

是,可能有人会觉得张居正、严嵩他们这样的权臣,和之前的权臣不一样,全凭的是皇帝的信任,手里没有太多的实权。

可这样的话,换成哪一个朝代都可以这么说。

难道唐朝出现的权臣李林甫,就不是全凭皇帝的信任了吗?

一旦唐玄宗不再信任他,他不也是很快就被赶出了朝堂?

何况现在李湛早就定下来任期制度,所有的宰辅都是有任期的,最多干十五年。

在那以后,就算他年纪不大,可李湛也不会再让他们当宰辅了,换成其他位置都行。

就算是李湛特别信任的张居正和王阳明等人也是如此,可能那个时候他们两人也不过是40多岁,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还是需要给年轻人们锻炼的机会的,而且他们就算不当宰辅了,难道就不能为大唐做贡献了吗?

就连李湛自己,都没有想着当一辈子的皇帝,等到李善年纪渐长以后,他肯定是打算退位的,到那时候,他可能最多掌握以下教育相关的事务。

毕竟想要实现他心中的那个大唐,让大唐步入工业革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到现在大唐的制度上,李湛想要对这样的上层建筑动手,也是需要考虑再三的。

只可惜现在李二已经去世了,要不然还可以咨询一下他,他的智慧也不容小觑。

可现在,就只能指望李湛自己了。

想来想去,李湛还是打算先到政事堂和这些宰辅们通通气,之后再到大朝会上公布。

这些宰辅们在办公地点见到李湛前来,一点都不意外,就算是没有被李湛拉去咨询的人,也知道这几天的时候李湛这个皇帝一直有心事,想要对现行制度做改革。

只是他们也不知道李湛想要怎么改就是了。

李湛见了他们也没有客气,让身边的内侍端上来茶点以后,坐在这就打算说自己的想法了,这些宰辅们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长谈的架势了,看来这次的问题还不小。

李湛当头就先抛出来一个极具分量的话题——军政分离。

如今他们这些宰辅们,可以说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就算是他们不会打仗,但军事行动的决策权他们也是能插上手的。

而那些将领们也可以到政事堂任职,管理国内的政务,这样军政不分确实是南北朝乱世延续下来的传统。

可这样的传统其实对皇帝、皇权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想想看要是皇帝下面有一个将军既在军中威望甚高,又在文臣中有一批支持者,哪个皇帝不头疼?

何况接下来还要加大对西北的用兵,若是两方还纠缠不清,不是一个好事,若是哪一天国内政局动荡,很容易影响前线的战事。

当然了,只要还是人来治政,就不可能让军政两方一点影响都混同,但至少能尽量减轻这样的影响。

对于李湛这样的提议,政事堂的宰辅们没有一个有异议的,本来这也是一个好事,虽说剥夺了他们这些宰辅的一部分权力。

可这样的权力,只要不是想要造反的人,都不会想要的。

何况现在皇帝亲自来和他们说,他们难道还敢有半个不字吗?手里想要保存对军事的影响,是打算干什么?

这个改动没有激起宰辅们的什么议论,但接下来李湛说的第二点,想要精简机构,顺带改革九寺的职能就有些异议了。

范仲淹这个已经知道李湛这个想法的人,自不用说,他还是那个老建议,不改动大唐的税收体系的前提下,想要通过精简机构来加强对民间工商业的管理是不现实的。

至于其他人比如岑文本等人,他们的反对主要是觉得这样改动九寺,会影响他们手中的权力,本来在政事堂中,已经默默形成了一套潜规则。

张居正他们管什么,而岑文本等人又管什么,这都是已经形成默契了的,而现在李湛的这个提议无疑是要打破这样的默契。

对于岑文本他们来说,其实并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江南世族本来在朝堂上就比较弱势,比起张居正等人,他们又缺了几分来自皇帝的信任,对于他们来说,保持现状就是最好的了。

一旦重新划分职权,究竟会是谁的权力会缩水?

显而易见的,只可能是本就弱势的江南世族们。

更何况,岑文本也有话说,就算精简了机构,以现在大唐境内如此多的从事工商业的人员,朝廷怎么去管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相关的机构肯定还会一扩再扩,最后成为一个相当臃肿的机构,这样的改动到最后不和没改一样吗?

依旧是效率低下,管理能力不强,而且成本也不见得比现在这种模式低多少。

李湛则是胸有成竹的说道。

“朕考虑的新设立的部门,主要不再对接到没一个大商人、商会上,而是对接到行会上。以后没一个大的行业都需要城里行会,而朝廷只抓这些行会就行了。”

“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就需要行会的会首负责通知、管理,这样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差。”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毕竟现在大唐的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的一些组织,现在不过是由朝廷出手,将这些零散的行业组织凝为一体,并进行管理。

“若是如此,确实能节省成本,只是范相公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每年收上来的物资总是需要加工的,若是朝廷没有大规模的工匠进行加工,单单是物资存放在那,依照精简后的机构,肯定也是管理不过来的。”

李湛却暂时没有说自己的想法,而是招呼着这些宰辅们喝茶吃点心,等着肚子里饱了一点后,李湛才擦了擦嘴说道。

“这一点,朕其实有两个想法,但不知道哪一个更合适。一个是实行两税法,一个是不再收取实物税,改收货币税,统一用银元。”

“两税法?”

李湛看到岑文本等人疑惑的眼神,就讲解起了两税法的主要内容,说穿了就几个字,收取财产税,以及按照土地面积收税。

这样无疑可以减轻一般民众的税收压力,将收税的大头放在豪强世家身上,相比较于现在的租庸调制,方便了很多,也能减轻对民间一般百姓们的压力。

可杜构当即就提出了异议。

“陛下,如今各地土地品质不一,难道一个家中拥有上千亩下等田的人也要按照上等田的标准一起交税吗?”

“而若是需要细分,这上田、中田、下田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就算是定好了以后,那些真正去收税的小吏们能不能认真落实?”

“何况两税法陛下是想要从大户们身上割肉,那些小吏们有没有这个胆量和当地的大户们对抗?最后岂不是将这些大户们身上的税收一并转移到普通百姓们身上了,他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不错,这是必然出现的问题,可这到头来还是会落到吏治上,只要吏治清明,这样的问题就会很少出现。”

“等到了吏治败坏的时候,不管朝廷出了多好的政策,不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谁帮着落实下去?”

“所以这方面的考虑,咱们可以放下,还是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李湛都这么说了,杜构也就只能不说了,难道还要和皇帝顶吗?

只是他心里的忧虑并没有减少多少,李湛想要加强对民家工商业事务的管理,杜构可以理解,他当初帮着修订商律,和这些人打交道的时间很长。

这些工商业从业者给大唐增加了多少赋税,杜构可是一清二楚,但他们能提供赋税的前提,不还是因为大唐产出的物资更多了。

或者说大唐的农业更加发达了,要不然的话,人连饭都吃不饱,又有几人会去消费市面上的商品呢?

首节 上一节 280/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