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79节
他们能看到的就是自己这些年里虽然确实不缺粮食吃了,可想从市面上换到商品也更加难了,粮食不值钱了啊!
官方收粮的价格确实不错,可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把粮食送给官府的,而且经手的小吏们道德水平可不能高估啊……
张居正很是平静的和李湛讲述他府上那些仆人们闲聊的话,李湛的脸色慢慢的变得严峻了起来。
“你的意思是,地方上的小吏们还是会克扣百姓们的粮食?在称重那些环节动手脚?”
“自然的……不外乎是大斗换小斗那一套。”
李湛的脸上满是杀气的问道。
“那你作为宰辅就没有去调查吗?调查之后该处理的处理,这总不用我教你吧?”
“他们提到的那几处收购粮食的地方臣已经打听过了,确实有小吏手脚不干净,也派人处理了,可大唐疆域如此广大,有问题的肯定不止这一处,其他地方的小吏怎么办?”
“你才是大臣,才是宰相,这样的事不应该你来考虑吗?”
李湛说着说着,心里也涌上来一股子火气,还是王阳明及时打断了两人的交谈,插嘴说道。“这样的事不罕见,所以当初臣才赞成陛下设置吏员法的做法,只是如今吏员法的推进还是太慢了点。”
“要是吏员法能快速在大唐落实,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经由王阳明这么一打岔,李湛也冷静了几分,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做法有问题,张居正怎么说也是宰辅,自己刚才太不给他面子了。
何况吏员距离宰辅实在太远了,这事不应该让张居正担责,在他知道以后,能主动出手处理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湛不无歉意的对张居正说道。
“抱歉,刚才朕有些失态了。只是王卿所言,只要吏员法推行得当就能避免,朕倒是没了信心,说到底还是人性啊……”
“历朝历代,在粮仓上出事的还少吗?就算朕给他们开出再好的待遇,该有管不住自己手的还是会有,而且就算吏员法能让小吏转任官员,但能做到这一步的终究是少数。”
“那些自觉官场升迁无望的人,只怕还是不会把这样的事放在心上,吏治……”
“加强吏治,是不是挑出来一群典型处理就好了,这事只能如此了。”
冷静下来的李湛也只能拿出这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不给他好好干活的小吏们了,说到底他们才是地头蛇,天高皇帝远的,他这个皇帝能发挥的作用,只怕还不如当地的小吏呢。
这还是在大唐的均田制并没有崩溃的情况下,大唐对基层的控制力还是相当得力的。
要是换成后世的明清,土地私有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了,那才真叫皇权不下县呢!
当国家庞大起来以后,对基层的控制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李湛现在真的特别羡慕历史上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当初的它可是嚣张到连从窗户税都能收上来的地步,可以看出来它对基层的控制力有多强了。
虽然这可能也占了英国面积比较小,人口大都集中在城市的光,但那也非常厉害了。
就好比大唐现在,李湛倒是一直在对城中的两市征收商税,可他从来就没有征满过,两市的商人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逃避税收。
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大唐的继承控制力还是不足。
这里面固然有东西两市的商人很多都是权贵家的白手套,一般的小吏们也不敢去得罪他们的原因,可这并不是理由啊!
英国当初那个时候,收取的窗户税,难道就跳过富人、贵族们没有征收了吗?
一样征收的,所以这不单单是英国集权程度更高的一种表现,也是英国王权权威的体现。
话又说回来,关陇发展工商业确实有其优势所在,而且已经颇具规模,现在只要继续投资,整顿商业市场,关陇的工商业发展英国还会更进一步。
可这无疑对朝廷对工商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湛可不希望看到,等到未来关陇的工商业发展以后,朝廷还不如那些商人们有钱。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是明末那样的乱世了。
毕竟当一个朝廷还没有下面的商人们有钱的时候,朝廷中枢拿什么压制地方的各路豪强们?还会有谁愿意给朝廷做事?
大家都是人,都是要吃饭的嘛。
“你们可有什么更好的控制关陇工商业发展的法子可用?”
王阳明稍微有些尴尬,这……大明朝廷对工商业的控制力度也就那样了,堪称历代汉人王朝中最低的那种。
他和张居正都是明朝出身的人,能有什么好法子呢?
“这……臣不是特别清楚这样的东西,依臣来看,陛下大可拿着这事咨询范相公,宋朝对商贸的控制是很强的,而且商业氛围也很浓郁,想来他是有好的建议的。”
“范仲淹吗?”
李湛若有所思,好像是这么回事儿,不管是张居正还是王阳明,两人都没有真的处理过特别繁琐的经济事务。
这一块是他们两人的盲区倒也正常,而大宋对商贸的管控能力有目共睹,要不然它凭什么割据中原的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强权对峙数年之久?
失去了河北道和河西走廊以后,宋朝能种地的地方已经不多了,要是没有商贸带来的容纳更多人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单凭国内精耕细作,开发江南,北宋凭什么养活王朝末期是破亿的人口的?
既然路子已经有了,李湛也就不急这么一会儿了,留下张居正和王阳明两人一起用膳,商量下国中的其他事物。
等到稍微得闲一点,李湛就喊来了范仲淹,咨询北宋的商业体系的问题。
倒不是李湛自己不清楚这些,他知道的都是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情况,这些东西和现在大唐的情况完全不同,那些有益的经验也不适应现在大唐的社会风气。
范仲淹一开始还有些疑惑李湛的用意,等到李湛直截了当的和他提了这些东西,范仲淹不由得狠狠的揪了几根,可他在心里更是有几分惭愧。
当初的时候,范仲淹家里条件也不怎么好,可他到底是读书人,和一般的民众们接触太少了。
更不可能和那些底层的百姓们共鸣,虽说范仲淹是从宋朝出来的,可对于这些范仲淹并不在乎,范仲淹的科考成绩注定他不会在这样的‘庶务’上消耗太多的时间。
正因如此,这时候李湛忽然问道宋朝的工商业规定是怎么样的,范仲淹反而有几分尴尬。
这样的琐事,以往的时候范仲淹真的不关注,他关注的向来都是国家大事,帮助皇帝们出谋划策的。
可现在大唐这情况,明显是想要在商业上看齐宋朝的,可他要是不能在这上面提出自己的见解,那岂不是平白被李湛这个皇帝低看一眼?
本来在政务上现在李湛就更信任张居正和王阳明两人,要想把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提升到他们两人的水平,至少要表现出自己无可替代的一个优势吧?
章惇都明白这个道理,主动请缨到了边境依旧处理边务,那他范仲淹的路子,是不是就在这商事上呢?
至少……唉,一想到自己对商事不够关注,范仲淹就有些后悔,好在他在巴蜀一地主持盐业改革的时候,和商人们多有接触。
虽然不清楚宋朝的商业政策,但对大唐现在的商业还是能插上几句的。
认真思索了一会儿后,范仲淹坦然的说道。
“臣对当初宋朝的商事并不是特别关注,倒是说不上来如今大唐的商业发展和宋朝还有多大的差距。”
“若是只从成就上来看,海运已经区别不大了,而且也有类似纸币的东西,可以算的上别无二致了。”
“只是,坊市这块,还是宋朝的更为繁荣一些,民间的商业氛围也更加浓厚。”
李湛稍微有些失望,但他也明白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本来也就是普通人,不是所有人都文武双全,还可以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亮眼的表现。
特别是在古代的大环境下,有多少官员会积极主动的关注商业呢?
整体来说,宋朝已经是商业氛围最为宽松的一个朝代了,可就算如此,范仲淹这样的名相也对商业很是鄙薄。
就在李湛想要换人问的时候,范仲淹居然再度开口说道。
“虽然臣对宋朝当初的商业发展不清楚,也不记得具体的很多政策,但臣可以肯定的是,宋朝对工商事务的管理,远比如今更为细致。”
“细致?你详细说说。”
范仲淹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始向李湛介绍起来宋朝为了管理工商业专门设置的诸多机构,听他在这介绍,就连从后世来的李湛都觉得有些咋舌。
宋朝从哪找这么多人,设置如此繁复的机构来管理工商业的?
虽说这样的管理确实可以加强对大唐工商业的控制,但它的弊端也更为明显,机构重叠,令出多门,对朝廷的人事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而且这一套很容易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和大唐一点都不搭,李湛并不打算采用这样的策略。
不过,范仲淹介绍的宋朝对工商业事务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倒是给了李湛一些灵感。
如今大唐能插手工商业事务的机构也很多,而且多是平级的,相互之间的掣肘很多,却也没能加强对工商业事务的管理。
要不然就换个思路,精简机构,专人负责专事?
这样也能让那些商人们更加从容的经商,不至于处处都需要孝敬,想要办事的时候,来来回回奔波。
特别是大唐的九寺,它们才是直面第一线具体事务的机构,可就这些九寺中,能够插手工商业事务的就有三四个之多。
至于下面的各监和工商业相关的那就更多了,比如百工监,将作监,少府、太府以及光禄寺下的种种和工商业相关的各类平级机构。
偏偏这么多机构也没起到像宋朝那样加强对民间工商事务管理的作用,这样的机构养了这么多闲人,要他们何用?
“如今大唐牵扯到工商业事务的机构也有很多,可为什么做不到像宋朝那样整合民间工商业事务呢?”
李湛发出了一种灵魂拷问,他确实想要精简机构,可在这之前,他更为好奇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不能说宋朝的人们就比大唐的人更有能力吧?
范仲淹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在思考他在宋朝的所见所感,以及来到大唐以后的见闻,忽然感慨的说道。
“大概是因为大唐还是世族政治吧,大家对商事的鄙薄更重一点?”
李湛不置可否,他不觉得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毕竟同样是平民政治,也没见明朝的时候,朝廷对民间工商业事务统合达到宋朝的水平。
这里面肯定有些窍门在,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宋朝的疆域太小了?
管理一整个中原,加上边边角角的地方,总是比不上管理半个中原和江南来的容易的。
只是这样的话,李湛没好当着范仲淹的面说,怎么说范仲淹也是宋朝的名臣,对宋朝的感情应该还是有的。
当面说些鄙视宋朝的话,有些伤害范仲淹的感情了。
李湛想了想接着问道。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