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01节
分别对准京官和外官的考核制度。
亦在这种不正风气下,成为朝中各派势力,来回打击政敌的利器。
名义上是替国朝分忧,淘汰不好的官员,实则却是行党同伐异之事,给大明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影响。
“这些事情,你们都察院负责即可。”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召韩卿过来,是有几件事情要说,且都察院这边,近期就要开展落实下来。”
韩继思认真的听着,但是内心的直觉告诉他,天子要讲的事情,那必然是牵扯不小的事情。
毕竟从天子御驾亲征,打败寇边进犯的建虏八旗后,其整个人的治政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自朕御极登基以来,这国朝上下,所闹出来的事情就不少。”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继续说道:“尤其是在京为官的群体,多数的官员是好的,但总有一小撮人,心摆的不正。
韩卿也知道,眼下的国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有着诸多的弊政需要处置。
如果说在朝堂这边,都没办法摆正风气,摆正心态,好好为大明社稷分忧,那又如何约束地方,叫地方上的官员,一个个的为国朝分忧呢?”
当初崇祯皇帝登基之时,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表现出极为的厌恶和仇视,觉得大明衰败的根源,就是他们为非作歹所致。
所以在拿下魏忠贤这个权阉,将其发配之际,就开始大力罢黜阉党官员,提拔韩爌为首的东林党人,这也使得天启朝绝迹的东林党,再度登上了大明朝堂的舞台。
可那时的崇祯皇帝并不明白,大明所衰败的根源,不是某一派造成的,是连年的党争,导致吏治腐败严重,加之诸多缘由共同催化出来的。
如果说在大明的朝堂上,只有一派独大的话,那遇到问题,遇到突发状况时,就是会遇到诸多的掣肘。
“……朕打算叫都察院这边,遴选一批年轻的御史,派驻到部院寺等衙署,甚至是内阁这边,也要派驻。”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开口说道:“将都察院的职责,深入到国朝的每个衙署,确保责任制和追责制,能切实落实下来。
而不是说只是个空谈,这样一来的话,哪个衙署出现问题,都察院这边,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倘若最后叫朕知道了,是无故爆出来的,那不管是涉及到谁,还有相对应的派驻御史,都将受到国朝法纪的严惩!”
韩继思闻言,心里不由得一惊,脸色微变,按照天子所讲的这些,那都察院的职权,无疑是大大增加了。
毕竟先前的都察院,所负责纠察一事,是风评弹劾,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
但对国朝所辖的一众衙署,都派驻监察御史的话,那无疑是变被动为主动。
可是这样的事情,在大明从没此先例啊,若是朝中的大臣知晓此事,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呢?
“…陛下,此事是否先会同内阁,商榷以后,经廷议后再断?”韩继思想了想,拱手作揖道。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国朝内是从没有过的,都察院这边,具体该怎样做,也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不用!”
崇祯皇帝摆手说道:“朕说的这件事情,是都察院的事情,跟国朝的其他衙署,没有任何的干系。
若是按照你这样说的,那就算商讨个一年半载,只怕也没有任何的结果。
你是朕擢升上来的左都御史,替国朝纠察吏治,整肃朝堂和官场,本就是职责所在,难道这些事情,你都不敢去做吗?”
对韩继思的内心想法,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无非就是大明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且身边派了一帮监察御史,时刻盯着他们做事,那不管是对谁来讲,内心深处都是极为抗拒的。
但对崇祯皇帝而言,想要平抑住党争的风气,叫大明朝堂做出改变,就必须要做让文官群体,觉得难受的事情才行。
第324章 吏治新规(2)
当然…都察院的那帮官员,也属于大明文官的一份子,为了叫派驻监察制度,能有效的运转起来,崇祯皇帝特意点名,筛选年轻的御史负责此事。
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和刚入官场的新人,那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残酷的大明官场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把理想、斗志、心气等等,都会给渐渐磨平掉。
身处在这人世间,谁都不是真空活着的,那些有棱角的地方,终究会被现实所磨平,变得圆滑起来。
所以崇祯皇帝,针对所拟的派驻监察制度,做出了很多调整和部署。
比如一年一任,连续三年政绩斐然者,可擢升官位。
再比如表现优异者,可擢升官位等等。
“这是朕所拟定的派驻监察制度,韩卿可事后拿去细看。”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文书,看向韩继思说道:“等此次君臣奏对结束以后,韩卿即刻着办,从都察院遴选一批年轻御史,呈递奏疏到御前,朕看过后,会着司礼监批红。
至于何时派驻到国朝所辖衙署,听朕的安排即可。”
听着天子那不容置疑的语气,韩继思便知道天子的态度,是坚决的,是必须落实的,若他不能照办的话,那这个左都御史的位置,就算是坐不稳了。
其实对韩继思而言,他对崇祯皇帝所言派驻监察制度,还是极为认可的。
“另外,由吏部负责的京察和大计,朕觉得也有问题。”
在韩继思上前,准备拿过文书之际,崇祯皇帝再度开口说道,这叫韩继思不由得停下脚步,心里一顿。
不是吧,还有?
原本韩继思以为,一个派驻监察制度,就是天子要讲的所有事情的,没成想后面还有。
而且还是国朝极为重要的京察和大计制度。
“朕觉得六年一次的京察,三年一次的大计,单从效率上来讲,很低。”崇祯皇帝神情正色,继续说道。
“朕有意将京察改为三年一次,大计改为两年一次,并且该项考核制度,不能独叫吏部主抓。
你们都察院这边,也应该参与其中,一个衙署负责,终究会出现有失公允的地方,但两个衙署共同负责,就能做到相互周全。
这现在只是朕的一个想法,但朕希望韩卿,能出于为国朝,为社稷的公心,主动向朕呈递奏疏。”
京察也好。
大计也罢。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大明正常考核官员的制度。
大明的吏治腐败严重,单靠锦衣卫,或者东厂,想要出手整治,这多少是不占着大义的。
毕竟厂卫势力,终究是皇权的爪牙,是违背大明正常制度的存在。
但是都察院也好,吏部也罢,那都是大明常设衙署,手里掌握着大权。
倘若能叫他们主动担起这部份职责,并有效提升考核效率,崇祯皇帝心里愿意相信,那至少可以改变些官场风气。
如此在叫厂卫势力,在旁分担一些,针对自己所提的地域,展开相应的秘密探查。
崇祯皇帝很是坚信,只要三年维稳,自己能完全掌控基本盘,那大明的整体态势,是会朝着积极地方向进展的。
“臣……”
韩继思犹豫了,拱手作揖,不知该说些什么,派驻监察制度,改动京察和大计制度,这两件事情,若是一同出现的话,那他所承受的压力,将会是难以想象的。
“韩卿,朕知道你心里有顾及,但肩负都察院这样的重担,朕也希望韩卿能够明白,你做事与否,将关系到国朝的安定。”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韩继思走去,边走边说道:“若是韩卿…都不愿为朕分忧,为国朝分忧的话,那大明还真的能安定下去吗?
山陕一带的流贼事,辽前一带的建虏事,再加上各地频生的灾害,国朝承受着多大的压力,韩卿心里也清楚吧?”
动容的崇祯皇帝,搀扶起韩继思的双臂,这样的话,叫韩继思头皮发麻,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
“臣,愿为陛下分忧!”
天子都这般礼遇他了,纵使是再难,那也要做啊!
“好,好!”
崇祯皇帝笑道:“能有韩卿此言,朕心甚慰啊,另外国朝这边,做出了种种调整,那针对地方上,也不能不动,韩卿说对吧?”
还来啊!
韩继思双眸微张,心里惊呼起来。
天子这到底是要干什么啊!
一个派驻监察制度。
一个改动京察和大计制度。
这两件事情,就够叫韩继思压力倍增了,若是再牵扯到地方的话,那他真的承受不起啊。
关键是事情堆放在一起,叫他根本无从下手啊。
“当然,这还只是朕的一个想法,等上述两项事宜落实后,再择机推动落实。”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
“朕有意在各道之上,设立巡视钦差制度,每年都察院这边,要不定期的前去大明各地治下,巡视各地官场,查看吏治情况。
此项制度,可以说是和大计制度的互补。
详细的事情怎么做,朕有一些想法,都写了下来,韩卿一并带走,根据国朝的京察和大计制度,拟定相应的章程,先呈递到御前。
另外朕给韩卿所讲的这些话,希望韩卿先保密,等到确定要落实了以后,再一一公布出来。”
“臣领旨!”
觉得有些凌乱的韩继思,此刻没了别的想法,他只想尽快离去乾清宫,回到都察院那边,好好的梳理下思绪。
若是天子所讲的这些制度,都能一一落实下来的话,那围绕着大明官场风气和吏治,必将会有着显著的改变。
并且这件事情做出来以后,都察院的职权和地位,必将会大大增加,当然韩继思也能想象到,到时的都察院,只怕会被彻底孤立起来。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