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5节

他又何止不是冒着风险。

太后让年幼的皇太子给自己说这些话,一是因为她作为太后不方便讲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告诉英国公在事后不要供出本宫。

性命荣耀虽重,但国家社稷更重。

张辅站起身说道:“来了,去请泰宁候,平原伯,襄城伯,修武伯过府议事。”

既然想干,就要干一把大的。

…………

这边张辅开始了他的战前安排。

而此时的朱见深却站在宫殿的门口,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若有所思。

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朝的影响太大了。

勋贵的集体覆亡,导致五军都督府大权旁落,文官执掌的兵部成为了军队的实际操控人,自洪武朝,永乐朝一直延续下来的平衡被打破,文官集体彻底做大,武人的出头之地越来越小,这对于大明的影响可不只是成化一朝,一直延续到了明末。

也就是因为如此,皇帝不得不重新扶持起新的代言人来遏制文官,也就是宦官,至于朱祁镇的这个时代扶持起的王振,那只是他的个人喜好罢了,不报任何政治目的。

自己让张国公抱的时候对他说的那些话,也是朱见深准备许久的。

“太祖百战而得天下实为不易,父皇御驾亲征,乃不智,望国公便宜行事,事可为为之,事不可为,保存实力尤为重要,靖康之耻犹在眼前,望国公体恤,早做安排。”

说这些话对于朱见深来说是很不明智的,万一没有发生土木堡之战,朱祁镇安安稳稳的回来了,自己还要当十七八年的太子,变故太多,可土木堡之战确实让大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既然成为了朱家的子孙,还是要多为祖宗基业着想,即便当不成帝王,当一个太平的王爷朱见深也能够接受。

朱见深年纪太小,对于事情根本就毫无掌控力,也只能相信这位大明仅存的战神身上了,想要依靠他对于军队勋贵的影响力,在之后的乱局中为大明保留实力与勋贵的火种。

不过在跟朱见深说话之时,张辅一言不发,这更让朱见深心中没底,可能自己会改变历史,也有很大的可能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

土木堡葬送二十万京师精锐,中枢勋贵文武被一网打尽,自此之后,大明对于草原各部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一直到了明末这个形势都没有改变。

想到于此,朱见深都忧心不已,虽然他不是历史爱好者,可对于这场战争也是非常惋惜的。

这时候万贞儿悄悄的走了过来,从后面一把将朱见深抱了起来。

“太子殿下,又逃跑出来,奶妈一直在找,该吃奶了。”

“我都长牙了,喝点米粥就行了,不用再喝奶了。”

“那怎么行,太后娘娘说了,陛下喝奶都喝到了六岁,你也要喝到六岁。”万贞儿说着不顾朱见深的反抗将其抱入了殿中。

第8章 旅游皇帝

经过一夜的详谈,诸多勋贵都表示以英国公马首是瞻,当然这个马首是瞻还是看皇帝陛下到底有什么骚操作,若是皇帝一切按部就班,听取大臣的意见,众将便听从皇帝的圣旨,若是皇帝一味的信任王振,众将定是不会允许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事情发生。

誓师大会后。

朱祁镇便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往关外,刚出发之时,意气风发,仿佛找到了父亲宣宗皇帝的感觉。

可走了两日后,朱祁镇就有些受不了。

他一直生活在深宫之中,何曾受过这舟车劳顿之苦,当下便有了退意,身旁的王振看到后,便一直劝说朱祁镇,要是现在回去,朝中的大臣可都等着看皇帝陛下的笑话呢。

朱祁镇想想也是,自己要做父皇那样的英武皇帝,怎能连这点苦都受不了。

大军沿居庸关出京,而后至宣府,终到大同。

此时的大同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城中的守军损失殆尽,瓦剌也先部也损失惨重,驸马都尉井渊看到援军到来了,大喜过望,先是觐见了皇帝,而后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承报给了皇上。

朱祁镇并没有觉得可怕,可身边的王振却有些害怕了。

他是想借着皇帝的威名指挥千军万马,现在一看,打仗可真的要死人啊。弄不好自己这几两肉还要丢在这里,当下便撺掇朱祁镇班师回朝,朱祁镇没有主见,在大同苦寒之地待了许久后,也很是想念紫禁城,心中也活略了起来,至于他心中的顾虑,也被能言善道的王振一一打消。

若是按照真正的历史发展,王振成功了。

可现在的勋贵集团已经在事先通好了气,并有太后的旨意,当下底气都足了起来。

皇帝开战之心渐渐疲弱,竟然如同儿戏一般,又想将二十余万大军在拉回京师,众勋贵无法接受。

仗不是这么打的。

在张辅的带头下逼迫着皇帝不准撤。

年轻气盛的皇帝当然不会被这些勋贵逼迫,下旨班师回朝。

张辅等人却知道军中朝令夕改对部队的士气有很大的影响,若是贸然撤退,被瓦剌的骑兵咬着,恐有全军覆灭之危险,拒不奉旨行事。

在重镇大同,皇权与勋贵之间来了一场硬碰硬。

这里不是京师,朱祁镇也拿这些勋贵们没有办法,当下便趁着夜色带领着六万军马出城回京,而提领护驾任务的就是三朝老将樊忠。

当张辅等人知道的时候,皇帝早就跑的远远的了。

皇帝成为了逃兵。犹如儿戏,奇耻大辱。

不过战争还是要打下去,勋贵集团集体推举英国公张辅为总指挥,而后整顿大同的防务,决定伺机而动,寻找战机。

也先仿佛是知道了大同来了援军,迟迟没有进攻大同。

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

“帝至大同,王振曰返,军哗变,夜色逃离大同,得以班师。”

而此时的朱祁镇在王振的带领下,丝毫不管此时形势紧迫,当起了旅游皇帝,从原来的路线大摇大摆的撤退,中间还去了一趟王振的家乡,行至土木堡之时稍作停留。

六万大军被训得没有半点脾气,士气低落萎靡。

冒着大雨众人来到了土木堡,在前方三十余里就是军事重镇怀来,可朱祁镇又下令停止大军前进。

如此行军也招来了瓦剌大军。

王振看到了蒙古人的骑兵,也是惊慌失措没有一点章程,兵部尚书邝埜有些军事素养,临危不乱,立即下令由骑兵部队进行阻截,其余部队修筑工事。

在营帐之中,朱祁镇已经没了刚来时的意气风发,多日的行军早就让他精神疲惫,现在又被蒙古人的兵马围困在土木堡,慌乱至极。

武人不计后果,反抗皇帝,留在了大同,可文官却是都跟着朱祁镇班师回京了。

兵部尚书邝埜做了相应的安排,追来的蒙古骑兵不过万人,自己这方有六万人,只要趁着地利拒守,蒙古人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困守在土木堡已有两日,皇帝朱祁镇的战斗之心已是荡然无存。

根据前线的线报,蒙古人后撤了。

这一下子,皇上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而王振也像是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不行,陛下,此时千万不能再行撤退,不然被蒙古人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尚书大人,难道你也要跟着那些武人一般抗旨不尊吗?若是张辅,朱寿等人听从皇上的旨意,随大军回京,那蒙古人岂敢惊扰龙銮,现在若是再不走,等到蒙古的援军来了,皇上若是有所闪失,那你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站在一旁的王振指着邝埜怒斥道。

朱祁镇点了点头说道:“王伴伴说的正合朕意,快些回京即可。”

邝埜叹了一口气说道:“皇上可曾想过后果,在大同之时,不战而退,勋贵军将哗变,是因皇上失德失才,此时樊忠将军率领的士兵士气经过这段时日的行军,早就消磨殆尽,拒守一战,还有些许生机,可若是此时离开这里,被蒙古骑兵追击而上,士兵无战之心,定会成溃败之势,到时候皇上危矣,大明危矣。”

“危言耸听,陛下身在龙銮之中,将士们哪个不士气高昂,用命拼杀,皇上,机会难得,我们快些撤军。”

朱祁镇还是选择相信王振,对于邝埜文武官员的劝诫置若罔闻,他肯定相信王振啊,在前世他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后,还专门在京师中为王振招魂,战死的国公可都没有这个殊荣。

“樊忠,下令撤军。”朱祁镇看着樊忠数道。

樊忠脸色变了又变,再去看看周围,只能领命。

刚刚修筑好的工事,士兵们还没有休息一会儿呢,就传来撤退的命令。

当下兵卒们都开始骂娘了。

“哪个乌龟王八蛋发的命令,老子现在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跑,往哪跑,早知道这样,老子就该留在大同。”

“老王,别说了,这弄不好是皇上下的令,让我们走我们就走,让我们停下我们就停下,不要有那么多的废话,免得惹祸上身,快走吧。”

“我就是想不明白,皇上御驾亲征不就是要打蒙古人的吗,蒙古人在大草原上那么难找,这出现在面前了,怎么还要跑呢。”

“你懂啥子,皇上的命可比我们的命金贵多了。”

…………

在一片怨声载道中,明军放弃了刚刚修缮好的工事,继续朝着怀来的方向进发。

只要进了城就安全了。

不过在磅礴的大雨中,慌乱行军的明军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后方战马奔腾,弯刀出鞘。

一名士兵看到了在雨幕中冲出的蒙古骑兵,高呼一声:“蒙古人来了,蒙古人来了,迎敌,迎敌。”

第9章 土木之变

后队的士兵开始抽出自己的武器列队迎敌。

对骑兵有较大杀伤力的火器此时却被大雨浸湿,无法使用。

仓皇组成的第一层防守被瓦剌骑兵轻而易举的冲散,而后瓦剌骑兵如入无人之地,肆意斩杀明军。

明军组织不起来一场像样的反击,到处都是明军痛苦的嘶吼声。

自洪武朝延续六世,纵横漠北塞外不可一世的明军经历了第一次大惨败。

乱象已生,溃败之势已显。

朱祁镇早就六神无主,而王振也是慌乱不已,他何时见过这种阵仗,当下不断的口呼护驾,护驾。

樊忠立即组织反击,可此时明军军心涣散,士兵只想逃跑,阵型也不复存在,将令根本就传不出去,即便传了出去,也无人理会了。

樊忠心中恼怒之际,看到在朱祁镇身边还在咋呼的王振,胸前一口闷气无处施展,手持铁锤,拽着王振,口中高呼:“我为天下诛此国贼。”

首节 上一节 5/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