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04节
以前是一品至六品的官员子嗣中可以选出一名,进入国子监学习,可这些官宦子弟,大多数都不太好学,朱元璋一看也提高不了人才的发掘,便将一品至六品的范围,改成了三品之上的大员其一名子嗣可以进入国子监。
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对国子监非常重视,最大的原因就是地方官员不够,而那个时候,进入仕途也简单一些,不像现在,内卷化严重,科举一年比一年难考……
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元朝的时候,他们将人分为四等,第一等的蒙古人,第二等的色目人才能当官,朱元璋将这两种人杀的都差不多了,地方官吏出现大规模的空缺,也需要有人来顶缺,所以大肆创办官学。
而在各级官府大明都设置有官学,“其太祖高皇帝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
国子监的大部分民生都是从这官学中选拔出来的,大多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当然也有一些落榜的秀才,通过自费选贡的方式,进入国子监之中。
永乐元年,太祖文皇帝始设顺天府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改顺天府国子监为国子监,以应天府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遂有南、北二监之分。
当然这两个国子监也是谁也不服谁,在一段时间中,南北太学之争,也演的非常火烈,虽说应天府南京,也是大明的首都,设有六部百官。
但却那些官员都是虚设养老之地,而皇帝也不在应天府。
顺天府的国子监便认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最高学府,因为自己就在皇帝脚下。
而应天府南京的太学生们认为,自己才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为啥,因为这是太祖高皇帝设置的国子监,时间久远,并在迁都之后,并未取缔,反而在太常寺挂名比京师的国子监还要高……
当然,两国子监之争,顶多都是隔空写写对子,骂骂架,朝廷还能忍受,忍受不了的是,两个国子监的争执最终还是牵扯到了大明朝历史遗留性问题。
所以在宣宗时期,朱瞻基便给两个国子监的祭酒,司业都下了旨意,不准再谈南北之事了,你们在谈下去,就要谈到我们老朱家的叔侄恩怨了,这让我们老朱家脸往哪里摆,让我爷爷太宗文皇帝的脸往哪里摆……
因为朱瞻基的插手,南北国子监争执,也算消停了一些……
…………
虽然现在大明对于民间的管理,对读书人的放纵,没有达到宋朝的巅峰状态,但长久以往的宽松统治状态,还是让这些国子监的士子有了向宋朝学林靠拢的迹象。
他们敢说敢骂。
自从新税制的传言开始后,作为读书人的代表,最高学府的学子。
拥有一腔爱国忠君之心的太学生们便忍受不了了。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享受过读书人的特权,你现在告诉我说,没有了。
那还怎么忍。
先是找到祭酒,想要诉说众人的不满,可到了府中之后,便看到他们敬爱的祭酒头上缠着绷带,脸上多有红肿淤青,牙齿都掉了两颗,说话也说的不清不楚。
来看望祭酒的太学生们,都是大怒不已。
这怎么还能打人呢。
但现在祭酒大人,已经说不清楚话了,也问不出什么。
而后十几名太学生们又到了国子监司业家中,司业比较年轻,刚刚到六十岁,头脑也灵光,大战之时,一看形势不对,立马战略性后退,除了第一个照面被詹杨一拳头锤在头上后,便在也没有挨过揍,所以头上只有一个包没有褪下去,再无外伤。
也是从司业的嘴中,这般太学生们知道了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于谦是大功臣,大明朝的大忠臣,听说在变法中也有于谦的身影,都是百感交集,心有迷惑。
可当这司业说出了徐有贞的名字后。
太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以前徐有贞只是蒙骗当今皇帝陛下,现在竟然连于太保都给蒙住了,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拳打祭酒,脚踢司业.
这摆明就是不讲国子监的牌面放在心上。
当下一向热血的太学生们,就开始策划报复徐有贞的行动。
实际上,他们对于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清不楚,新政到底是被提起来的也不重要。
他们就是想着报复。
当下暗自联络了三十多个人。
但还没有实施,就被锦衣卫击破了。
他们刚刚到了徐有贞回家的并经之地,就被锦衣卫给逮个正着……
很多太学生受到了训斥,有些,还进了牢狱,观看了一番犯人的受刑过程,将其吓破胆后,便将他们放了出来。
实际上,在朝会结束后,朱见深便给朱骥下了命令,要他派人紧紧盯着国子监,也要紧紧盯着主要的大臣,若有余力,百官也要看着……
朱见深清楚,这种大事情,这些太学生们一定会想办法搞事,可太学生们搞出来的事,就是在打大明朝的脸,只能将其在萌芽状态下,灭掉。
乾清宫中。
朱见深坐在龙椅之上,亲手将天子之宝盖在了圣旨之上。
盖完印章后,张保将其拖起,而后缓步走到徐有贞的身旁,那徐有贞也赶忙双手接住圣旨。
他又要出发了。
不过这次的难度可要比自己朝鲜之行,沁阳府之行,难度大多了。
“望徐都御史能够马到成功,此番前去,朕以下令给泰宁候陈瀛,携带中军都督印,应天府军印,随你一同前往,周身之安全,由锦衣卫百户赵聪负责。”
“谢陛下,此番一行,时日颇多,望陛下多多保重龙体,莫要再被王文那种迂腐官员气到。”徐有贞心中感动,而后赶忙说道。
朱见深笑着点了点头:“你且放心,他若是再气朕,朕就听你的进言,将其杀了。”
殿中就三个人,朱见深还是一如既往的开始自己的甩锅言行……
“前两日,朱骥给朕禀报,有些太学生偷偷埋伏你回家的路上,手中藏有扎满铁钉的木棒,他们扬言要替朕剿灭国贼,朕让朱骥将其秘密抓捕,而后继续调查,却没有背后主使之人,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徐有贞听完朱见深的后,明显一愣。
这太学生在自己下班的路上埋伏,要干自己?
太过分了。
可转念一想,陛下应该是秘密安排了锦衣卫在暗处保护自己,才能成功挫败一起阴谋袭击当朝大员的恶性案件。
果然,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己心疼陛下,陛下也会心疼自己啊。
当然,他的想法也没错,但也不全对。
朱见深确实吩咐于谦派人暗中观察着徐有贞,看看暗地里面,他与谁联系,第一个是詹杨,晚上,第二个是于谦,还是深夜,第三波就是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太学生。
而其他的主要官员,身边都有锦衣卫的探子。
只不过这些太学生最恨的就是徐有贞,只针对他一人罢了。
在这个时候,徐有贞的脑袋转的很快,想了很多,却没有想着要回答朱见深给他提出的问题。
朱见深看着想事情的徐有贞,顿了顿,还是开口说道:“徐都御史,朕在问你事情?”
“啊,陛下,臣一定尽心尽力,此应天府之行,必定马到成功,绝不会让陛下失望……”
驴唇不对马嘴……
但却是标准答案……
第229章 成国公的小秘密
朱见深的深层意思是。
现在太学生都是自发来打你,背后根本就没有人组织,支持。
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徐有贞在读书人阶层已经臭了,以后要好好跟着朕混……
第二,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朝中的百官都被威慑住了,他们不敢去利用那些太学生,没有官员的组织,这些太学生的抗议对于大明来说,都是无力的。
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朝中百官此时已经认识到了大势不可逆,也可以说,是被朱见深的刀利否给震慑住了。
两京只要都将试点办的漂亮,那这个新的税制,就会顺理成章的铺下去。
现在的朱见深终于体会到孙子们的快乐。
说话都从来没有说明白过,让下面的人自己去猜。
猜不出来怎么办,猜不出来就不带你玩了。
当然,对于徐有贞朱见深很是放心。
京师这方面有于谦亲自来做试行,朱见深也放心,而凤阳虽然是龙兴之地,但真实的体量跟他的名声配不上,推行的难度非常小,故朱见深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两省巡抚李秉手中的三个任务。
沁阳府暂且不说,就洛阳府,西安府这两地都是不好弄的。
这三个地方全是中原腹地。
洛阳府,西安府一直都是汉族王朝的中央,也是大明腹地最重要的地方。
虽然现在他们黯淡了一些,但也无法否认,汉族的荣光就是在这两块地方开始的……
西安府从最初的秦都咸阳,到汉时长安,记载着伟大民族数千年的辛酸经历史……
而洛阳也是后来者居上,汉时东都洛阳,唐时神都洛阳……
虽然此时他们的繁华程度比不上顺天府,应天府,甚至比不上苏州府,扬州府,但他们的体量却是数一数二的,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应天府。
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想法中,定都金陵,总是小家子气,他曾想过要迁都西安,也派出太子朱标去西安考察。
而朱标回来后,一年病逝,给与朱元璋很大的打压,迁都之想法,便再也没有萌生过……
而主持新政的李秉,朱见深在上一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他能做好吗?
继而,朱见深曾经向于谦建议,可否让李贤前去,有他坐镇,李秉也能多些底气。
不过于谦却直言道,只要陛下肯赐李秉便宜行事之权,不出半年,三地详细土地户籍数目都会统计清楚,一年新政便能实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