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131节

“敕封?援助?”詹杨正想接着训斥的时候,却想到了陛下对他说的话,让他多了解一些朝鲜的事情,不要做决定,不要拒绝,也不要同意,模棱两可的谈下去。

看着詹杨欲言又止,李季甸稍等了片刻。

“如何援助?”

“可从海上或是陆上为我军民提供粮食军械。”

“可大明放着正统不支持,为何要支持你们呢?”詹杨问出了朱见深最想知道的事情。

“朝鲜国力尽赋之。”

“如何赋之?”

“现在平壤城中有首阳君所挪移的大量存银黄金,可全部交付大明。”

“多少。”

“纹银八十万两,黄金六千两。”

詹杨听完之后,倒吸了一口冷气,而后轻轻点头说道:“当真。”

“这只是个开始,只要大明能够助我朝鲜英明之主坐拥汉城,可举国之力奉养大明。”

…………

乾清宫中。

朱见深翘首以盼中终于等来了詹杨所带来的一手情报。

同样,朱见深也被朝鲜的大手笔给惊到了,八十万两白银,六千两黄金,而后举国之力奉养大明,听起来像一个女人家说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即便后面的奉养大明闭口不谈,可前期得到的银两黄金,却是实打实的。

这完全是意外之财啊。

这些白银与黄金入了国库,对于大明尴尬的财政体系来说,是一味良药。

不过片刻之后,朱见深也明白了过来,这事情可不好干啊。

他看向下首的詹杨问道:“詹侍郎,你有何想法?”

“臣以为虽然朝鲜给的多,但大明不能对其进行敕封。”詹杨赶忙说道。

朱见深叹了口气,他也知道大明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前脚徐有贞刚刚帮助朝鲜灭了乱臣贼子首阳大君,后脚又开始扶持首阳君之子为新朝鲜王,这不是脱掉自己的鞋扇自己的脸吗。

虽然他们给的多,但大明也做不到啊…………

朱见深听完之后,想着可不可以偷偷摸摸的做交易啊,敕封没有,可暗地里面的支持可以有。

让朝鲜一分为二,再加上大明所占领的地方,那就是一个朝鲜,被划分了三块,其实力会进一步的被削弱,对大明的依赖也就更强。

朱见深想到于此后,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个也有些难办。

蒙巴顿那小厮的老祖宗还在半岛上面种着地呢。

大明也没有肢解别国的经验啊。

正当朱见深沉思的时候,詹杨接着开口说道:“陛下,虽然我大明不能去敕封平壤,但武阳候可是离平壤很近啊,不如我大明帮助朝鲜汉城正统,率先将平壤给攻破,然后将平壤城洗劫一空,这样,银子黄金都到手了,我大明还落得个好名声。”

听着詹杨这么说话,让朱见深很是意外,看来徐有贞对他确实有了些许的影响。

朱见深轻叹口气摆摆手说道:“不可。”

“陛下,这有何不可,圣人都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

朱见深有些发愣,他从没有想过圣贤之言,还能如此解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可以被理解为抢吗?

“朕还是要与于太保,李辅臣等人商量一番。”言外之意,朕还需要两个够份量能背起这个锅的。

“陛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于太保,李辅臣等人都是熟读圣贤之书,他们都是君子,在知道我军是要去抢夺白银黄金等物,他们一定会阻止的,不如陛下召徐都御史火速入京,将此事告知与他,让他在朝堂上多加斡旋。”

朱见深闻言一笑:“再大的事情也没有现在徐有贞做的事情重要,让他安心处置吧,朝堂之上,还是要多听听于太保与李辅臣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

第158章 中年孙祥之烦恼

辽东,广宁城,巡抚衙门。

孙祥正端坐大堂之中,手中正拿着石亨所写之书信。

是由石亨的亲兵快马加鞭送回来的。

打开信件,虽然字体难看,但大概意思孙祥还是看懂了。

看完书信后,孙祥眉头紧皱。

在信中,石亨将平壤城形容成了一个脱了衣服的美丽姑娘,正在搔首弄姿,任君采纳之姿态勾结着大明的儿郎们。

他想让广宁城增派军马,找一个理由,在雪化之后,奇袭平壤,为大明夺得这些金银,在信中他还列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有八成把握一战获胜……

石亨这两日都是夜不能寐,也没有什么胃口,光想着金银之事,他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孙祥。

八十万两白银,六千两的黄金,什么概念,现在大明户部府库一年下来,能够结余二十余万两白银,乃四年之结余。

而六千两黄金可兑换四万二千两白银。

黄金与白银的兑换率,从明初洪武年间的五比一上升到了七比一。(要是你有传送门,你就发达了,现在的兑换率马上就过一百了。)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石亨撩拨的以美貌女子为形容。

孙祥看到如此庞大的金银,也动心了。

可他却比石亨想的要多,立即回信一封,告诉石亨,如此大的事情,我们不能轻举妄动,要让朝廷首肯。

不过孙祥还是决定该调集的粮食,军械在明年一开春就增加三成调到安平县中,以备不时之需。

而后,孙祥重重的叹了口气,想到了自己现在忧心得事情。

此忧心之事不是国事,而是家事。

上一次在安平县得到的那个会说汉语的女子,现在怀孕了,这给孙祥很大的压力。

因为他最大的儿子已经成年加冠,并有了婚配,家书刚来,孙子刚刚降生,而孙祥的小女儿也年方十六,正想着让妻子回京师一趟,为女儿找个夫家。

这个关头,他竟然又有了孩子。

这让孙祥很是苦恼。

虽然看着孙祥带回来一个女子,但妻子并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是孙祥自己有些不好意思。

长孙比自己得孩子还要大,这让孙祥这个正经科举出身的大明官员,脸上多多少少有些挂不住。

实际上孙祥不过四十岁,完全没有丧失生育能力,只不过是长期的不行,让他认为自己已经不会再有那个能力了吗,可谁能知道一把就中了呢。

………………

自孙祥继任辽东巡抚已有两年有余,对女真之兵事并未涉足太多,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放在了建设辽东的事情上来。

沈阳,抚顺,广宁周边诸多小城他都去过。

百姓的生活状态也了然于胸,虽然清贫,但也不愁吃喝。

朝廷所推行的仁政,辽东全境也统计发放完了,此事也是孙祥亲历亲为。

在这项统计的过程中,孙祥也看到了数字,在辽东全境只有不到一千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

这个数字让孙祥大吃一惊,而后开始再一次的排查广宁,抚顺,沈阳三城的百姓人口数目。

一个沁阳府能有五十万百姓,可广宁,抚顺,沈阳三座重镇的百姓只有三十余万,其中还有将近六万的蒙古籍军户,两万的女真人军户。

一到打仗的时候,士兵比每个小城的人口都要多。

因为人口少,大量的土地都无法种植,城镇的发展停滞不前,继而衍生了很多不确定性。

孙祥想着从内地牵引过来人口。可再细细推敲一番,便知道自己得想法就如梦中楼阁。

这又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弯了。

大明想要将辽东彻底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就必须要将内地的人口迁移一些过来。

可辽东不稳定啊,就算女真问题通过改土为流,将他们的牙齿拔掉,但在辽东的西面,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也在影响着辽东百姓的生存环境。

蒙古。

只有干掉蒙古,或者说让蒙古无再来冒犯之力,大明才有真正经略辽东的实力。

现在这个时期,没有马克沁机枪大神,想要让蒙古人变得能歌善舞,难度非常大。

孙祥正在忧虑之时,一名下人走了过来。

“老爷,京师有人来了。”

孙祥立马站了起来说道:“何人。”

“好像是一位公公。”

“快请,算了,我自己出去吧。”说着,孙祥快速往外走去。

在门外的一个面白唇红的“男人”的正在等着,其身后还有个马夫,以及两面骑马的侍卫。

这配置妥妥的宫中传私旨的公公了。

孙祥赶忙走上前去,朝着这人笑着拱了拱手,但并未第一个开口,即便人家是公公,你也不能上来就问公公好吧。

都是“男人”,不能为难男人。

首节 上一节 131/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