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第11节

半个时辰后,应天府大堂,贾雨村坐在上首官椅上,下手两边分别坐着李通判和负责记述案情的小吏,身边站着赵师爷和一个衙役,那个衙役看着跪倒在地的冯家老仆以及刚刚被押来的薛家管事,面上闪过一抹难色,望了望边上的李通判,又望了望赵师爷,干咳了两声,可惜贾雨村没有任何反应。

贾雨村将卷宗合上,「啪」的一声,惊堂木狠狠地砸在了官案上。

那衙役吓了一跳,乎听贾雨村喝问道:“哪个是人犯薛蟠?”

大堂上一片沉寂,李通判和赵师爷促狭地相视一笑。

众衙役碰了一下目光,都不敢吱声。

“嗯?!”

贾雨村一愣,斜了赵师爷一眼。

赵师爷:“回大人的话,这里面没有凶犯薛蟠。”

“……”贾雨村气得一愣。

就在这时,那薛家管事大声说道:“大人刚来金陵,也许不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不若先退堂,待大人了解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再开堂审理也不迟!”

“放肆!”

贾雨村气得差点跳了起来,一掌击在官案上,呵斥道:“一个商人家的奴仆竟如此嚣张,竟敢咆哮公堂,威胁本官。来人将此人重打五十大板,派人将凶犯薛蟠捉拿来。”

几十名手执水火棍的衙役和刀笔吏怔在那里。

李通判和赵师爷又是相视一笑。

贾雨村一怔,将堂内众人反应都看在眼中,心中微微一惊,沉思片刻,又将惊堂木一拍,“还不快快行刑!”

大堂内一阵轻微的骚动,站在贾雨村身边的衙役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尊卑,直接凑到贾雨村耳边,说道:“大人,请先听小的一言。”

贾雨村微微一惊,瞅着他打量了一番,心中升起一抹疑虑,此人竟有些眼熟,这才说道:“本官有事处理一下,都不许乱动。”

说着,起身往后堂走去。

那衙役没有理会赵师爷警告的眼神,低头跟在贾雨村身后往后堂走去。

二人一前一后走进了后堂,贾雨村挥退了小厮,望了这个嘴角长着一颗痦子的衙役一眼,问道:“本官看你面善,咱们可是见过?”

那衙役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情了?”

说着,向贾雨村打了个揖手。

贾雨村一震,这才想起当年之事,忙起身笑道:“原来真是故人。”

二人说了半晌私话,贾雨村方问道:“这个薛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如此嚣张?”

那衙役说道:“老爷刚刚到任,为何要急于审理此案?可是因为万寿镇白家被灭门一案?若是如此,又为何要审理薛家一案?”

贾雨村没有搭腔,反声问道:“难不成这两件案子有着关联不成?”

那衙役忙站起身,上前小声说道:“万寿镇背后牵连甚广,但这薛家一案背后同样牵连着几处关系,这其中就有贾家。”

贾雨村一惊,下意识地伸长脖子往大堂方向望去。

那衙役接着道:“老爷太心急了,这薛家虽说只是商贾之家,但他背后勾连着神京贾、王、史三家,这薛蟠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的亲外甥,也是荣国府二房太太的外甥,实话和大人明说了吧,这个案子在金陵早有定论了。”

说着,又将那日秦淮河边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不待贾雨村回过神来,又说道:“这件事情,镇守府的钱总管也打过招呼了,不能审!”

贾雨村身子向椅背上一靠,沉吟了片刻,然后说道:“看来,本官这是将一块原本已经沉入冷水中的烫手山芋又给捞了起来。你说,本官该怎么办才好?”

那衙役惊住了,犹疑了好一阵子才说道:“其实,这件案子也不难判,只要大人按照那几位大人的意思办就成,小的还听说了,大人是有了神京贾家的关系才补了这个缺,这么做,岂不是两便!”

贾雨村被他这么一点,立时惊悟了!

忽然,又想到忽悠他的李通判和赵师爷,贾雨村的脸又变得难看起来,眼中闪过一抹凌厉的寒光……

……

薛家,薛姨妈坐在那里暗自抹泪,宝钗时不时抬头向厅外望去。这时,老管家匆匆走来,将一封信递给了宝钗,“姑娘,贾将军的信。”

宝钗接过立刻打开,只看了一眼便愣在了那里,薛姨妈凑了过来,一看,也怔住了。

“这……”

宝钗将那封空白信笺递给老管家,问道:“三伯,您没拿错信吧?”

那老管家也是一惊,急声道:“不可能,我是亲手从贾将军手中接过信的,中间没有任何停留,不可能出错的。”

宝钗又将那封信看了看,忽然笑了,对惊疑不定的薛姨妈说道:“母亲,放心吧,没事了。”

话音刚落,一个婆子匆匆赶来,禀报道:“三管事回来了,衙门判了,那冯家老仆翻供了,说是赵师爷威逼他状告咱家大爷,意图挟尸勒索。

新来的府尹判了赵师爷下大狱,说是要流放。又说冯家只有一个老仆,贫弱无助,让咱家再赔付冯家五百两烧埋费。”

第13章小心眼的皇帝

天渐渐黑了,金彩带着小厮将各处的灯笼点上,大红灯笼用竹竿高高挑起,把大门,把院落都照得通亮。

贾珝穿着一身宽松的圆领袍服站在客厅门口,仰头望着院中的那株老树,手中捏着一封书信。

一炷香前,贾雨村派人送来了这封信,这是个性情乖戾之人,既想向自己邀功,又担心太过直白而让自己瞧不起,难为他能写出这样一封信来,要不是知道他的为人,恐怕自己也会如林如海、贾政等人一般被他的外表所蒙骗。

这场官司一波三折,最终还是冯渊冤死,当初自己本以为不会出现这么个悲剧。

可惜,薛蟠奈何不了自己,就把心中的怨气撒到了他的身上,一个无辜之人就这么白白丢掉了性命。

没了葫芦案,却出了个挟尸敲诈,这个贾雨村还是很有头脑的,竟然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

最让贾珝惊讶的就是关于甄家之事,贾雨村将当年之事原原本本都写了下来,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悔恨,言道自己因为公务繁忙没能照顾好恩人的家眷,非常的懊悔。

虚伪啊!

香菱端着茶盘走到了贾珝的面前,贾珝望着正扑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香菱,有些怅然,转身走回客厅坐了下来。

香菱一边将茶盘放在案几上,一边将茶碗递给他,“三爷这是怎么了?”

贾珝端过茶碗一边喝,一边说道:“新任顺天府尹贾雨村当年得过你父亲的接济,他刚送来了一封信。”

香菱张大眼睛迷惑地问道:“怎么说?”

贾珝放下手中的茶碗,望向门外,“贾雨村在信中说了当年的事情,这与金管家所查并无出入。只是,你父亲跟随那道人云游四海、行踪飘忽不定,恐一时难有消息。至于甄夫人……”

香菱当然明白他话中的意思,婉言答道:“蒙三爷的恩典,我终是脱离了苦海,以前的事就当是场梦吧。”

贾珝望向了她,等她把话说下去。

香菱低下了头,轻声说道:“至于母亲,也许这就是命吧。”

香菱怎么也没想到,多年的期盼会是这么一个结局,父亲出家,母亲也没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委屈不禁募地涌了上来,眼泪止不住落下,连忙放下手中的托盘,扭过头用帕子揩泪。

贾珝虽望着门外,却知道香菱在落泪。对于甄家的遭遇,他也是唏嘘不已,只是没想到,甄氏竟然没能熬到自己派去找她的人,这位可怜的妇人终是在孤苦伶仃之中逝去了。

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自己又何尝不是?

当日与钱峰分别之时,他的一句话让自己陷入了迷茫,他说,皇帝很快便会召自己入京,这一下子就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想到这,贾珝深深叹了口气,虽说他一直在谋划回京任职,但是,并不希望被皇帝给召回京。

因为皇帝不会无缘无故召自己进京,说不得有什么事正等着自己,不过肯定不是好事,好事也轮不到自己。

香菱将案几上的茶碗放在了托盘上,“天色不早了,我给三爷打水去。”

说完端起托盘走了出去。

大堂上只剩下贾珝孤零零的坐在那里出神,稍顷,他站起身将袍袖一甩,转身向后堂走去。

两天眨眼就过去了,贾珝猜的没错,钱峰这个老太监根本没有去淮安镇守府,而是直接北上来到了神京,此刻正站在乾清宫广场上等待着天佑帝的召见。

忽然,一个小黄门走过来,小声说道:“钱总管,陛下召见。”

风尘仆仆的金陵镇守府总管太监钱峰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塞进了小黄门手中,那小黄门也不推辞,直接收进了袖笼中,低声道:“总管快请吧,陛下这会子正高兴呢。”

听了这话,钱峰长舒一口气,理了理身上的袍服,快步向上书房走去。

不一会,钱峰便来到了上书房门外,小心地瞟了站在御案边上的乾清宫总管太监戴权一眼,见他招手,便轻轻地走了进去,来到殿中,将袖中的账册高举过顶,跪倒在地,“老奴前来复旨。”

“把账册拿过来。”

天佑帝的目光从奏折上移向了戴权。

“是……”

戴权从钱峰手中接过账册,转呈给天佑帝。

天佑帝接过,飞快地看完了账册,将账册一合,对钱峰不露声色地问道:“怎么样?”

此言一出,戴权和钱峰皆是一愣。

天佑帝:“人怎么样?”

钱峰连忙叩了一个响头,“江南大营游击将军贾珝请老奴给陛下请安,愿陛下万岁!”

天佑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还算有孝心,说说吧。”

“启禀陛下,此次事情非常的顺利,查抄出赃款共计七百五十六万两白银,三万五千两黄金,另有珍宝无数,还从白家地窖中起获了大量的生铜和精盐。

因为时间匆忙,那些白家的庄园、田产还未来得及细算,不过老奴大体估算了一下,折银两三百万两应该没问题。这些财物全部运进了江南大营,风声过后便可运送进京。”

天佑帝不禁动容,“你辛苦了!”

钱峰又重重地叩了个响头,“为陛下分忧是老奴的福分。”

“你这个老货!”

首节 上一节 11/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在罗马帝国登基

下一篇: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