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852节

  德川家纲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如日中天,明军也没撤退,哪家大名敢来摸老虎屁股,俱都老实呆着,各忙家事。

  他们不搞事那么倭国就平安大半,北条氏长说到倭皇、公卿、国人众、一向宗等,皆循规蹈矩。

  但社会有流言传诵,言明军为幕府撑腰,来了就不走了,幕府将割让长崎给明国驻军,幕府将成为卖国贼。

  此乃诋毁幕府之言,真正起来并无此事,因此北条氏长问该当如此处置,保科正之心大得很,摆摆手道:“不必理会,其怪自败!”

  明军会停留在倭国?

  保科正之心知肚明,明国对倭国感兴趣,但明军对倭国的食用不感冒,想跑路了!

  幕府对于在倭国的明军是十分“关心”的,上上下下的情报都有搜集,其中明军对倭国的伙食颇有微词,很不习惯,如此谅来不会久呆!

  原来明军伙食费用充足,驻扎倭国,却是有钱也花不出去。

  当时倭国出产实在贫乏,水稻缺肥,颗粒不整,食之如蜡。

  水果缺乏、蔬菜不多,虽说倭人极力供应,但五万明军都是大胃王,只要可能一人一天一斤果蔬不在话下,给倭人的压力沉重,驻地附近皆被扫荡一空,物流又不行,吃得果蔬渐渐供应不上来。

  倒是海产品供应充足,然而吃海产品多,还需要吃牲畜之肉。

  可惜倭国哪有什么牲畜给明人来吃,就算有,也不多,他们的山林出产的飞禽走兽,就算打光光也不足以供应明军的伙食。

  倭人对于明人的大胃瞠目结舌,而明人则对倭人的小碗小件菜肴吃不饱。

  倭人的伙食做得皆为精致,餐具也不大,一小碗一小碗的,倭人节俭,就算是富豪吃食,不过十碗足矣。

  而明军的年轻小伙子,这样的碗食来一碗就吞一碗,吃上百八十碗,不在话下!

  五万军队,当中至少过四万的后生,一起开动,可怜倭人哪有这么多的吃食,他们觉得奇怪,明人这么有钱,却似饿鬼投胎?

  明人则大觉晦气,在倭国居然吃不饱也!

  颜常武大力发展经济,当中就有肉类保证,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大事,保科正之明白到明军不会有心在倭国驻军。

  事实上,中华八个小跟班,明军并无驻扎,只有东南国在琉球驻军,乃国王尚氏情意殷殷延请东南国驻扎了一支舰队,租了座海岛给舰队,东南军在岛上开了养殖农场,养猪牛羊加鸡鸭,方保证了舰队食用。

  那是支小舰队,人数不到五千人,在倭国的明军过五万人,岂能保证供应,至于运输舰补给,海途迢迢,成本巨大,又不是去打仗抢地盘掠夺财货,不可能用海运补给!

  吃都吃不饱,明军必不久呆久。

  北条氏长离开后,保科正之想了想,派侍从去请杨天生吃中午饭。

  杨天生欣然而来,就在殿上开宴,倭人大厨做上十来道精美菜肴,两人都是体面人家,乃细细地品尝。

  饭毕饮茶,保科正之询问道:“听闻贵部收拢队伍,打包东西,可是准备班师回朝,凯旋而归?”

  “正是,叨拢多日,是该回去的时候了!”杨天生坦然道:“要走,要走,此间事务了,大明北方事务还需要处理,得回去了!”

  保科正之惋惜道:“杨公博学,不能早晚请益也!”

  他心生感慨,与他对面坐的的杨天生,年轻时本是海盗出身,在外则挂以海商的身份掩饰。

  岂料他撞大运,随着颜常武的进步而不断提升,竟成为大明内阁次辅,乃大明文官阶层中的第二条好汉,换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大明内阁!

  保科正之是个知华派,清楚内阁的分量,但杨天生坐上此位,还真的有足够的本事!

  尤其是其从一个杀人放火的海盗转职为经济学家,主持大明的经济发展,跨度之大,难以想象。

  杨天生说起经济来那是头头是道,他也不作保留,保科正之受益非浅,计有:

  总路线是大力发展人口,发展经济。

  农业:农作物生得好,全靠水与肥,这水说得轻巧,实际不容易,当杨天生说起大明全国有超过一万座的水库时,保科正之听得已经说不出话来!

  一万座水库!

  虽然大部分都是小水库,可是有了这些水库储水,则旱时可放水,农作物就有了生机,从而确保收成。

  保科正之羡慕道:“有了水库,大明无灾矣!”

  还有牲畜家禽业兴旺,提供了大量的肥料,农作物生得好,拿明国进口的大米与倭国出产的大米一对比,明国大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明显在倭国大米之上。

  至于经济,更是全面开花,说到两中华各行各业之兴旺,保科正之羡慕加妒忌,因为倭国的资源实在匮乏,人多地少,有些金银铜而已,其它的矿产资料几乎什么都缺!

  他与杨天生探讨过倭国的发展之路,满满的都是绝望,不外乎是建设水利设施,利用荒地种果树及增加放牧,以及动用更多的人口去开矿而已,能顶了什么事!

  其实,在保科正之心目中,大陆才是倭国的出路!

第1384章 漠南蒙人不好过

  在倭国发展经济实在困难,本来就人多地少,做得再好,灾害一来,避无可避。

  古代没有大物流,倭国没办法实行两头在外的出口经济,呆在倭岛上就是妥妥的小受,遭遇各式灾害的迫害而只能默默地流泪。

  倭人的有识之士,早就认定大陆才是最好的出路,奈何前辈们的试探都不成功,到得江户幕府时期,更不得不遂行锁国,与大陆渐行渐远。

  如今别看江户幕府与两中华交好,什么叔父好侄子一家亲,中华八个小跟班中,已被确认为“不征之国”,意思是说只要八个小跟班不自己作死,中华是不行征伐的。

  为什么东南国在琉球上有驻军舰队,名义上是防海盗,实际上是在看着倭国,八个小跟班国家独有倭国有此待遇,真够看得起倭国。

  杨天生与保科正之饭毕,他告辞而去,留下保科正之呆坐席中,最终是长长一叹!

  在他看来,对外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攻略大陆,但这是不可能的事。

  下策是彻底锁国,但是倭国物资匮乏,不说什么,就说文房四宝,连支好的毛笔都没有,因为需要用到兔毛和狼毫,天可怜见,哪有这么多的毛。造纸的话,很快倭国的树木就砍光光,还有制墨,也没那么多的燃料,至于砚,最好的是端砚,倭人没有这么好的石头。

  所以中策是必须与明人做生意,好在明人对于倭国的土地不感兴趣,也不象红毛番喜欢传播宗教,还是维持现状,与明人做贸易吧!

  隔得一天,杨天生代表明军正式提议部队将于本周内返航,倭人少不得惺惺作态,假意挽留,见明人去意坚决,德川家纲乃赠程仪30万银元,与他的好叔父告别。

  两国的关系终究不能回复上代将军家光时期,颜常武与家光同辈,关系密切,如今明军离开,德川家纲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明军动作很快,一个星期内全部撤走,倭国乃关门闭户,锁上国门,在内逍遥了。

  ……

  且说回大明北方,大明征虏大将军甘辉奉了朝廷旨意,率军民二十万出塞,于漠南土地上筑城,以求立足之地。

  带足补给与材料,华人身负基建狂魔的血脉,又情报完善,选择的地点都是有水有木有石头的好地方,很快就奠定了六座城市基础,军民同心一起筑城,这墙头一天比一天升高。

  一旦筑成,进可攻,退可守,漠南蒙古人将有巨大的麻烦。

  待到冬天来临,他们有城墙挡风,在温暖的房子里享受暖气,而城外天寒地冻,白毛风一起,牲畜死光光!

  就算不死,牲畜统统掉膘,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草原上牲畜需要吃草,而明军却出动扫荡,他们马匹用粮食喂养不掉膘,可笑的事情将会发生:不会骑马的汉人骑着马把马背上的民族给打得落花流水。

  一想到这里,漠南蒙古人就是一阵哆嗦。

  真要是如此,就贻笑大方了!

  他们寄予厚望的漠北喀尔喀蒙古部族却因今年马瘟,各部彼此封锁,不敢聚拢马队,无法南下。

  唯有自救,漠南蒙古各部拼了,他们骑兵或大队攻击,或小队侵袭,无所不用其极,务必打断明国建城历程。

  他们时时攻击建城工地,侵袭长城沿线,以致于长城内外,狼烟四起,蒙人游骑兵的踪迹甚至出现在北京城外!

  整个大明北方,黄河以北,皆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城门白天关闭,路人皆背军械上街,无论男女,均作军训!

  漠南蒙古人为自救而疯狂了,但是他们发现时代变了!

  往时畏敌如虎,不敢野战的明人遇敌必战,而且也有了克制骑兵的武器---火枪!

  明人聚众而战,遇到蒙人时,火枪轰得他们黯然**,明人就连少年都敢上阵开枪,至于蒙人的弓箭,敌不过明人的线膛线!

  线膛线的尖头弹射程远,威力大,打中非死即伤,更恐怖的是伤员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其后死去,现在连蒙古人都清楚了,如果中弹,打中身体,只能求神佛保佑,打中肢体,那就快快自我了结,切了吧,否则伤口发炎,祸及身体。

  蒙人不知道,为了保证北方火枪的使用,明国与东南国各大军工企业加班加点,疯狂制造枪弹。

  基建狂魔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南京方面决定塞外人手一枝枪,长城沿线15岁以上男女皆有枪,黄河以前则是成年男子都会用枪,都装备上火枪!

  完成得比计划好,塞外人手人均超过一支枪,不仅军人自行加装备,许多老百姓也加购火枪,一个壮丁肩上一把长枪,腰间别了两把短铳,这是常事!

  长城沿线15岁以上男女都有枪,官府得意洋洋上报说就连小学生也会开枪,十岁大的小学生,背着比他们还要高的火枪去上学!

  黄河以北则是不仅成年男子会用枪,女的都有不少人会打枪。

  遇敌必战!

  明军中有许多军官是东南国退役老兵,重新征召他们回母国参战,他们的战斗意志坚定无比,也成为了明军中脊骨。

  而明军官兵被他们带动,也是热血沸腾,见到敌人骑兵,奋力作战,让他们有去无回。

  前线官兵在拼命,后方的执政者做到奖惩分明,有钱给军队奖励,有军火物资给军队使用,军人们无后顾之忧,切实地履行当兵吃粮卖命的使命。

  明人军队是硬茬子,就连百姓也不好欺负,明国东南王下达敕令,全面武装老百姓,他声明道:“孤绝不允许出现老百姓被敌人任意屠戮之事……一(敌)人得一城,万人大城被轻易攻破,则守城文武官员皆斩,举族流放,家族三代以上荣誉褫夺!”

  他是一代雄主,敢做敢为,说到做到,长城沿线各地文武主官的家庭都被勒令在黄河以北安家,一旦官员投降,则立即对他们的家庭下手!

  老百姓有连坐制度,官员同样不例外。

  换作是前明文官势力庞大时,皇帝敢这样公然扣押官员家属,早被文官的口水淹没了。

  但在今朝,颜常武一声令下,官员们一概听命行事,无人敢反对。

  这样的形势下,前线文官比军官还要积极地备战,以保他们的小命与家族安全!

  一位到位于长城外,张家口西北部的张北县的狄姓行商记载了他到张北县的经历……

首节 上一节 852/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