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037节

  军队秩序井然,一队队出动,自人现场边经过,奔赴西藏!

  迎面的血腥气让他们先行感受一下气氛!

第1712章 往川西去

  出动校场外,父老乡亲们夹道相送!

  动用的都是川兵,没有外援部队,他们的出动并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你想快也快不了,因为你要修路修到拉萨!

  当杨展骑马出到门外,看到的是路边的民众非常多,挨着校场这里有成都府的差衙把守,能过来的大多是武将家眷,他们有能力来到这里,而更远的街道上则是士兵家眷,拖老携幼的,不时叫着军队里官兵的名字,官兵们则微微挥手,一本正经地走着。

  见到是大队骑兵护卫着高级武将出来,民众就停止了喧闹,眼巴巴看着杨展。

  杨展向他们拱了拱手,用四川土语道:“各位乡亲,杨某一定尽力,把孩子们都带回家!”

  父老乡亲们纷纷向他鞠躬道:“多谢杨大将军!谢谢杨大将军!”

  杨展与乡亲们挥手作别,拍马离开,路上他谓诸将道:“我曾经有幸在今上麾下听用,受到今上的教诲,今上治军理政,首重是人,人!”

  “白花花的银元谁都喜欢,今上的银元多呵,然而他全部花出去,造巨舰大炮,大炮嘛……”他说道:“今上讲究的是更粗、更大和更硬!”

  诸将面现笑容,都不喜欢更粗、更大和更硬的东西!

  “军舰上官兵有巨舰厚厚的木墙保护,用大炮杀敌,单兵有更多的火枪,还有装甲,以前哪一个朝代能够做得到!”杨展感慨地道:“我们这些大头兵现在的收入,吃的伙食是前明根本没有的!”

  众将官齐刷刷地点头,两中华行先军政治,军人们的待遇远远好过前明。

  就拿川兵来说吧,

  杨展提醒诸将道:“今上关心的是士兵的性命、生活,不可让士兵们做无谓牺牲,只要枪弹能够去到的地方,就不要上人!钱没了可以赚,人没了就什么都完了!”

  众将轰轰应诺,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军队而骄傲。

  出动时是平原,道路多,路也好,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田野之间并行的几条大路上全是军队。

  远近还有许多百姓在田野间眺望,看着这宏大的场面;这种视线好的地方,行军场面十分显眼。

  当进入山区后,长蛇般的队伍渐渐汇聚进一条大路,在路口处有套着红袖章的“宪兵”去管制交通与军纪。

  路上除了聚集当值的护卫军队,绝大部分人马并不是那么整肃威压,因为大伙儿出门行军扎营带着很多东西,大包小包的,水壶起码两个,还有工兵铲、斧头等,人们牵着骡马背着东西,一般十人人就配给一头毛驴或骡子。

  军队后面还有许多推独轮车、赶驴车的民夫;

  要不是队伍很有秩序,到处都有旗帜,看起来倒更像密集逃荒的一大群人。

  军队出动的第一步是到达川西,一路行军,十分畅通。

  动用部队五万,成分是三万山地军,一万五千工程兵和五千辎重兵。

  无论是周正儒还是杨展,都清楚进军西藏的第一敌人不是人,而是气候与环境!

  民工能省钱,但民工肯定比不上军队令行禁止,面对着险恶的情况,民工会逃跑而不能对他们军法论处,军队显然不能逃跑,只有控制在手里的力量才最可靠。

  川西指的是成都平原以西地区,即打箭炉、甘孜等高原藏区,若开发出来,包括有鼎鼎大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峨嵋山也可以归纳入川西!

  现时,川西尽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

  去年,官府大肆修建往川西的道路,动用了工程兵与民工一起上,人数达到二万人,修成了半条水泥大路!

  半条路?

  水泥已经从东南国推进到大明,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广,首先在各州建一个水泥厂,然后发展到各县建一个,先是官营,之后变为私营,发展很快,民间已经广泛使用水泥建筑。

  终究产能有限,而且水泥死沉,需要的运输力量实在不少,调运不容易,川西附近地区水泥厂的水泥都给官府包圆了还是不够,而外地调运则成本极高。

  所以成都到川西打箭炉的道路上水泥路,水泥不够,宽度只有三米,以此为基础,使用三合土修路,即石灰、粘土和细砂配制、用马驴拖动夯实,扩展道路到六米。

  因地制宜,若经过的地方石头多,那就铺石头路!

  近河流,则采河砂,将黄土、河砂与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者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最终成路。

  为增加坚固度,还加进了桐油、糯米浆起到黏合的作用。

  他们使用了人力、畜力去运输,再有吊机吊运物资、滚筒压路,成本非常大!

  古代修路就是麻烦,路稍远一些没有人路而是马路,是马走出来的路,比如茶马古道就是条马路。

  这样的道路在川西乃至于去西藏肯定不合格,风雪雨水齐至,还有落石山崩,一旦西藏有事,而路况不好,内地的兵马资源不能迅速进入,岂不危哉!

  所以这次朝廷痛下决心,下大本钱,无论如何也要修川藏线,修出一条好路来。

  眼下这条路从成都到川西已经成形,再无险阻,而在平坦道路两边,每隔一段距离可以见到一批漂亮的成规模的房子,这是工部下属的交通管理衙门派驻的公路管区,他们负责维护公路,也起到服务区的作用,一般合二为一。

  以前的道路没有专职人员管理,由各州县地方官自已组织维护,要不没钱,管你民众走路两脚泥,要不就是钱下来了,不见路,整一个大乌龙。

  如今朝廷新设公路衙门,专门管理修路之事,组织修路,修好路之后进行维护,同时还少不得颜小强带来的天-朝特色---收费站!

  在以前,道路收费可以是收空气,普罗大众的活动范围很小,甚至不超过五里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出了家乡,他们或做生意、或游学、或旅游、或送快递书信等等,走在修建的道路上,收费站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朝廷花的钱才有回报。

  成都到川西既然修了好路,建立了公路维护站,则道路畅通,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向川西。

第1713章 杨展镇川西

  川西很落后,多是土司自治,民不开化、地方建设跟不上,经济很差,向来土司在家当大王,对外则向大明明称臣,而大明明理睬他们,不管他们,想管也管不着他们。

  从去年到今年,土司们给吓坏了!

  朝廷修路修到了川西打箭炉,很多明兵涌了进来。

  要说到一些土司也见过世面的,前明的兵松松垮垮,兵无兵样,让土司们严重地bs他们,现在的明兵年轻气盛,身材结实,行动迅速,装备精良,俱是精兵,看上去很怕人的那种。

  真的很怕,因为土司们怕朝廷借机来搞“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前明的中后期,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少数民族,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周边村庄,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关键是你对他们好,给他们权利与自由,他们不领情,不服王法!

  如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氏造反,引发明朝动乱,损失大量军费和兵力,伤亡五万人,上百座城池被毁,成为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消耗了明朝的大量国力,加速了前明的灭亡。

  新明定鼎,修前明国史,对于播州之乱有深切的认识,认为土司世袭制度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他们认朝廷是老大,朝廷有大义名份。

  但是,土司世代为官,独霸一方,更有一些土司专横不法,对境内人民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土司之间为争权夺利挑起械斗或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对朝廷也叛服无常,不利于大明边疆安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司制度已日益腐朽落后,废除它已成为必然。

  改土归流已经成为国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政策初时还是很温和的,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更有的在土民向朝廷申请“改土归流”时,大明明以所谓从民之意---嘿嘿,封建社会居然有民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

  总之,大明明遇有机会,立刻抓紧改流……

  但土司们也不是傻嘀,他们看到朝廷对他们心怀不轨,也就夹起尾巴做人,不给朝廷抓到鸡脚。

  近五年来,朝廷竟然在改土归流方面毫无建树,再没有一个土司被改为流官,水静河飞,土司们乖得象小学生。

  他们当然不会这么老实,他们看到朝廷强盛,遂不敢轻举妄动。

  而朝廷很清楚这是假象,一旦中央王朝陷入衰弱,彼辈必定跳出来作妖!

  所以,趁着这次大军征西,一次性地搞定川西土司,绝不能让川西土司拖了征伐西藏大军的后腿,就成为了周正儒和杨展的既定任务。

  他们先不动声色,去年任由土司们千方百计地打听朝廷对土司们的处置,他们也不作声,各处的答复千篇一律是听朝廷的旨意,让土司们难受极了。

  眼睁睁地看着明朝大兵开进,修路、建立堡垒、屯积物资,诸作搞作,土司们左右为难。

  想造反吧,看着明军磨刀霍霍,等着人出头就砍。

  那些明军,天杀的都是山地兵!

  如果是普通兵,土司兵伏击他们,拖死他们,顶住他们,仗的就是山地环境。

  但人家是山地兵的话,还是免了吧!

  不造反的话,天知道朝廷会怎么处置他们。

  怕什么来什么,杨展率领大兵壹万到达川西与先期抵达的二万兵马会合,而另一个副将张建新则率领另外三万兵马镇守各处隘口,时机已经成熟。

  杨展进入打箭炉,下令给各方土司们,要他们到打箭炉进见。

  敢不从者,必击之!

  据史料记载,“打箭炉”这个地方,位于成都之西偏南五百里处,过了大渡河不远,往南走就是著名的风景区贡嘎山,它在宋朝以前曾是一狭长山谷;元代形成一小村落;明代开始茶马互市,汉藏商人汇集于此贸易而渐渐出名。

  打箭炉历史悠久,其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折多河贯穿城中,富有民族风格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河两岸。悠悠民歌声,翩翩民族舞,极富情特色。

  “打箭炉”的来由,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雅安,曾遣一名叫“郭达”的将军,到打箭炉一带为军队造箭。据说郭达将军一人每天能造箭数千支,当地百姓感到惊奇,将其视为神灵供奉,并将郭达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炉”。

  就在该地的南边近河处有一高坡,矗立起一座明军的军堡,坐南向北,深沟厚垒,如虎般雄视周边,上面架起大炮,火枪林立,精锐的士卒在巡罗。

  在堡内南边,下方是五十米的崖壁,其上建了漂亮的两层木制房屋,杨展就在二楼歇息。

  打开窗户,见到经过打箭炉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北高南低,森林密布,河谷蜿蜒,云雾常生,景致大观!

  住在那里,可以做神仙了。

首节 上一节 1037/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