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匪 第312节
如今突然转换工作目标,总要有个适应过程呀。”车队很快就到了宋子文的府邸,李谦进了院子,宋子文亲自在滴水檐前面迎接。
两人进了小客厅,不等李谦开口问,宋子文便直接开口了:“有人劝委员长主动在上海和日本人打一仗,你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荒唐的想法?”李谦皱起了眉头。
看到李谦的这个态度,宋子文很有点高兴。
他便解释道:“有人觉得,上海这地方是列强在中国利益最多的地区,如果在这里打起来了,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们就一定会插手,就会对我们有利。”李谦冷笑一声道:“真以为列强是他们家里养着的?他想让人家怎么样,人家就怎么样?干预中日间的战争,需要多少成本?如今欧洲的局势这样的不稳定,他们在亚洲拿得出这样的成本吗?而且拿出这样的成本来,收益能有多少?风险又有多大?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可没人做。
再说,真的要这样干了,日本会不明白我们的政府是什么意思?只怕列强国家更愿意去找日本,然后让日本人做出一个“保障其他国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利益”的保证,来换取他们的不干涉。”
“可不是吗?”宋子文道,“还有人说,如果能把日军的主力吸引到上海,利用城市战,可以大大的降低日军在火力和速度上的优势。
他们觉得如果日军从南往北打,一路上都没有什么可以用于抵挡日军的好地形,都是一马平川,日军南下,我军难以抵挡。
而且日军机械化程度高,行军速度快。
稍有不慎,我军就会被日军包围歼灭,极为危险。
相形之下,如果在上海打起来,将来一步步向西边退,一路上都是江是河水网地形,各种地理障碍多,也便于逐次抵抗。”
“机械化部队?”李谦笑了,“日本的汽车的确多一些,但要说,日军依旧是一支骡马化的军队。
他们的汽车,更多的是用来维持补给的。
因为日军火力更强的后果之一,就是物资消耗更大。
而且日本是个贫油国,自己没有石油,石油基本上要靠进口。
由北向南,如果一路上要靠汽车来维持补给的话,后勤补给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所以日军如果从北向南打,就一定要依赖于平汉线和津浦线至两条铁路线。
也只有这两条铁路线,才能担当得起为日军提供后勤运输的任务。
而从上海向西呢,虽然的确有不少水网地形,汽车什么的的确不好用,但是却多了另一样好用的东西——长江航运。
水运的成本要远比陆地运输更低,即使是铁路,在运输成本上也无法和长江航运相比。
而且破坏铁路,比破坏长江水运要简单多了。
我军对运输系统的需求远小于日军,从华北战场上撤退,我军可以一边撤退,一边破坏铁路。
让日军的追击面临困难。
而且,日军将来就算修复了铁路,要重新破坏也不是很难,几个人带着几个扳手,赶着一辆驴车,就可以在一个晚上,把一大段铁路的铁轨偷个精光了。
难道日本人还能沿着铁路线,每隔几百米建一个岗楼?日军总兵力才多少?真要是把这么多军队都消耗在这上面了,在前线还能有多少军队来和我们打?而且这些岗楼呀,驻军呀也要消耗补给,我国的铁路系统相比欧美,本来就落后,运力本来就要更小一些,再加上战争状态下,无论如何,总还是有办法破坏的,运力肯定还会进一步下降,然后再这样的消耗,日军越往前打,反倒会越困难。
甚至于,只要我们组织得力一点,利用他们在后勤上的弱点,打上一两个胜仗呢。
但是长江呢?你难道还能破坏长江?最强的做法,也不过是坚壁清野,将江上的各种船只抢先开往上游,但是日本本身就是航运大国,而且制造江船本身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而且我们的组织能力,呵呵,宋先生,我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组织力就叫做成事不足,败事都不足。
红军渡江,我们控制船只都没控制住,对日本人,控制船只更是……”说到这里,李谦忍不住摇摇头。
他想起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国民党打算用沉船封江的手段,困住日本在长江的内河舰队,结果行动还没开始,日本人就得到了消息,跑了个精光。
最后阻断长江的“江阴沉船”行动,一条日本军舰都没能留下。
对于红军渡江的情况,宋子文也知道的。
当然他知道的是,长江航运委员会内部互相争权夺利,有人想坑王九光一把,结果弄成了这样子。
所以他也跟着摇头,然后道:“还有人说,可以在长江里面沉几条船,把航道堵上,就可以阻止日本人利用长江的运力了。”
“怎么可能,疏通河道从技术上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在长江这样的流水中,沉船的位置从水面上都看得出来,然后,能进入长江的都是小船,打捞这样的船只对于日本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靠这样的招数,根本起不了太多的作用。”李谦又摇了摇头。
中国是农业国,农业国的国民,对于工业国的力量往往是无力想象的。
哪怕是后来的人民志愿军,也发生过炸掉关键的桥梁之后,就以为美军成了瓮中之鳖,无处可逃了。
然而美国人没用多长时间,就修复了在我们眼中没有大半年,根本就不可能修复的桥梁,然后就逃之夭夭了。
“再说上海实在不是适合打仗的地方。”李谦继续道,“上海这地方靠海,不光是日本陆军派得上用场,海军也派得上用场。
现在的形势和128的时候不一样了。
128的时候,大家都还不想打得太大。
而现在,如果在上海打起来,肯定会打得比上次大得多,日军的投入也会多得多。
日本海军在上海投入的巡洋舰以上的军舰会比128多得多。
这些舰炮的火力远不是陆军火炮能比的。
另外,日本除了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之外,甚至还可以得到来自台湾的轰炸机的支持。
这样一来,在上海这片不大的战场上,日军的火力优势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日军在上海这个战场上,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我军侧后发起攻击。
比如说,日军完全可以在海军的掩护下,从杭州湾方向登陆,从侧后向我军包抄,切断我军后路。
真要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我军便只能撤退了。
而只要看过点历史书,就知道,作战的时候,最为危险的就是撤退,一个弄不好,就像淝水之战那样,撤退就变成溃败了。
到那时候,整个局面就难以收拾了。
所以,就算是要在上海打,也绝不能在上海投入太多的兵力。”
第三百九十章 决策
李谦的意见当然是非常符合宋子文的心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符合宋子文的利益的。
美英在上海有很多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当中,有很多其实是通过宋家来实现的,而宋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所以在上海打,不但会影响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同样也会影响宋家的利益。
所以如果可能,宋子文也是不愿意在上海打仗的。
对于宋子文来说,最好的状况当然是中国和日本在华北到江淮慢慢打,然后不断地从上海,通过宋家的渠道,进口美国和英国的各种用于支持作战的物资。
而宋家呢,不但能在这个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还能有一个“全力支持抗战”的好名声呢。
宋子文当然就立刻拉上李谦,去见他妹夫蒋介石,路上他还特别强调,一定要让蒋介石明白,美国人不会因为上海的事情,就跳出来和日本对抗。
李谦便只好将和宋子文的分析,又给蒋介石分析了一遍,但是对于李谦的分析,蒋介石却并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说:“这段时间,李校长为了国家奔波,实在是辛苦了。
另外,李校长把学校和工厂都内迁了,难道不是因为认定上海会发生战争吗?”
“我的确认为上海会发生战争,因为我觉得上海是我们的弱点,日本人很可能会主动在上海发起攻击。”李谦说,“只要我们的抗战的态度坚定而积极,日本人就一定会认为,夺取上海,能给我们的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他们在衡量了利害,并且和英美就某些利益达成交换之后,就一定会对上海动手。
既然如此,我当然要进行转移了。
甚至于,允许一些对美国的利益相当关键的东西的转移,也是利益交换的一部分。
说得更明确点,比如说,我的青霉素工厂,青霉素的菌种无论如何是不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的,这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所以,青霉素工厂要转移,绝不能在日本人的控制区。
而亚洲青霉素产量,相对于美国来说,虽然不值一提,但也是越少越好。
工厂转移之后,生产组织肯定会非常困难,到时候产量什么的肯定会下降很多。
但是亚洲区的需求却不会因此而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更多地从美国购入青霉素,然后转手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样美国人在青霉素上面赚到的钱也会增加。”送走了李谦,蒋介石便问钱大钧问道:“慕尹,你怎么看李谦的说法?”钱大钧注意到蒋介石对李谦是直呼其名的,他觉得这里面多少是带着一点不满的,便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李校长说的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李校长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话的,他说的也只是一个方面的事情。
甚至是他个人以及美国的利益的最大化。
综合起来看,就未见得是完全正确的了。
总之,李校长的意见,委员长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当做一个参考也就够了。”蒋介石点了点头,钱大钧这话看起来四平八稳,似乎是什么都没说,但是细细听,其实态度还是清楚的,他认为蒋介石不应该完全听李谦的,动摇自己的战略决心。
对这一点,蒋介石还是听得明白的。
“慕尹,李谦的面子多少还是要给一点的,他的东西撤得差不多了吧?在撤退上,也要给他一点优待,毕竟他也是爱国民主人士嘛。”蒋介石在说“爱国民主人士”这个词的时候,是带着不少的讽刺味道的,因为如今在蒋介石身边的一些人,对李谦的性质,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判断,那就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李谦的“爱国”,在他们的嘴里面,基本上指的也是爱美国。
“委员长,李谦动手早,而且长江航运办公室里面也有他的人,而且他自己还有轮船公司,所以,如今除了除他的那些工厂,基本上也搬得差不多了,尤其是青霉素工厂,更是基本上搬完了。
只是委员长,李谦把一部分工厂转移到了西安,他这是明着在两头下注了。”
“他这是在威胁政府。”蒋介石忘不了李谦向自己说“你不是唯一的选择”的情景,想起这事情,他就忍不住咬牙。
如今李谦的值钱玩意儿,搬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没法搬的地皮房子之类的东西,以及学生和医院了。
这样一来,似乎在上海弄点什么事情,也不是太要紧了,更何况,李谦也不是完全不赞成在上海打仗,他只是不赞成在上海投入太多的兵力。
老实说,蒋介石其实也不打算在上海投入太多的兵力。
蒋介石打算在上海开一仗主要有这样的考虑。
首先,还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尤其是要打给美国人看看。
在华北,那些杂牌军队实际上都没太强的战斗力,日军认真了打,他们都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