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匪 第161节
但即便如此,从鲁迅先生身上的衣服上,还有他的小客厅中的布艺沙发和窗帘上,都会散发出非常明显的烟味。
“周先生,抽烟有害健康的。”李谦忍不住又说道,“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过一些医生的,是有定论的。先生还是要相信科学。先生现在每天要抽多少烟?”
“每天大概三十到五十支吧。”鲁迅回答道。
“我日!”李谦吓了一跳。他原本就知道鲁迅先生是个老烟枪,但是却没想到,他的烟瘾大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怕是和毒瘾都有的一比了吧?”李谦忍不住想道。
作为朋友,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糟蹋身体,李谦觉得自己还是必须要管一管的。
“周先生,您这抽得也太厉害了。这和人家抽鸦片都快有的一比了。抽鸦片都有能戒了的,为了健康,您还是把烟给戒了吧。戒烟其实不是那么难的。”李谦正色道。
“是呀,戒烟不是特别难的。”鲁迅却笑道,“我每天都能戒三十到五十次呢。”
“哎呀,周先生,我不是在和你开玩笑。”李谦说,“我有个朋友正在做和吸烟与肺部疾病的关系的统计学研究,虽然研究还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基本的结论是非常清楚的,吸烟和很多严重的肺部疾病的发病率是密不可分的。我知道周先生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用某些方式提神,但是……周先生晚上咳嗽不?”
“有时候也咳嗽。”鲁迅回答道。
“晚上咳嗽,睡不好,白天就要更多的烟提神,然后咳嗽得更厉害……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周先生,您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发展下去了,必须加以控制。”
说到这里,李谦喘了口气。他记得鲁迅先生后来是因为肺结核及其并发症而去世的,刚刚发现链霉素的时候,李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有了这东西,就可以给鲁迅先生续一续。然而今天了解到鲁迅先生抽烟的状况之后,李谦觉得,就算有链霉素,想要给鲁迅先生续一续,难度还是非常大——这就不是抗生素能解决的问题。
在组织了一下语言之后,李谦便又开口道:“鲁迅先生,控制一下吧。您的身体不仅仅属于您自己,也属于我们的民族。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没有实现之前,在中华还没有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前,包括您本人在内,都不应该做出损害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的事情。另外,您这屋子里烟雾缭绕的,对别人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鲁迅见李谦说得认真,便也很严肃地想了想,道:“李校长,我也不是真的不想戒烟,实在是,干活的时候,对它依赖太大。不过李校长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的确要努力减少对它的依赖。不过一下子戒掉恐怕太难,就先降低一点吧,嗯,我先每天少抽一点吧。”
说完这话,鲁迅便睁大了眼睛望着李谦,到好像是蛀牙的孩子在争取吃糖的权利一样。
“嗯,那减少到多少呢?”李谦问道。
“每天二十五根……要不,每天二十,不能再少了。”鲁迅赶紧说。
听到鲁迅先生说出的那个数字,李谦差点晕了过去,这也算是戒烟,这也算是戒烟?
你别说,这还真是戒烟。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1936年,也就是鲁迅先生逝世的那一年,鲁迅先生因为病重,遵循医嘱,不得不减少每日抽烟的数量,结果减少到了多少呢?嗯,每天十五根。那可是在死亡的边缘做出的让步,结果还是每天十五根,所以,鲁迅先生,那是真的不怕死的。老实说,鲁迅先生在如今的状况下,愿意将抽烟的数量下降到二十根,这已经是非常非常的给李谦面子了。
但是李谦却是不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还想劝一下,不过鲁迅却直接表示,这个已经是下限了,再也不能少了。真的不能少了!不过最后他总算还是做出了一个承诺:“这只是开始,今后还会渐渐降低的。”
“鲁迅先生呀,您这不是要月攘一鸡,这是要月攘二十鸡呀。不过能渐渐减少也是好事,希望‘以待来年,然后已’吧。”李谦最后也只能这样说了。
李谦还有不少事情,所以在劝过鲁迅之后,便离开了。许广平上来,问起李谦来的事情,鲁迅只是不说。许广平看鲁迅脸上的忧色去了不少,知道李谦肯定带来了好消息,不过鲁迅既然不肯说,多半是答应了李谦什么,便也不再问了,只是问道:“刚才我在下面似乎听到李校长说什么‘月攘一鸡’,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鲁迅便笑了笑,然后道:“李涉川劝我戒烟,我做出让步说,以后慢慢减少,每天减少到二十根。然后他就笑我连‘月攘一鸡’都没做到。”
许广平听了,颇为惊讶道:“你竟然同意减少抽烟的数量了?果然还是李校长面子大。”
的确,居然能说服老烟枪鲁迅减少抽烟的数量,李谦的面子的确很大。要知道,以前也不是没人向他提起过这事情,但是包括瞿霜在内没有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能让鲁迅让步的。
“不是面子大,而是李涉川是真心为我考虑的。虽然他挖苦我,但他是出于好心,这一点我还是明白的。再说,我虽然说了,将每天抽烟的数量控制在二十根,但是,我并没有说是从今天开始呀……”
李谦并不知道鲁迅的承诺中还有这么个漏洞。这会儿他有两件新的事情要做——给刚刚打完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准备应付第二次反围剿所需要的物资,以及准备到内陆省份去进行一次考察,为将来在这些省份兴办教育做准备。
第一件事情本来倒也不难,王九光那边一直都和红军有联系。红军最近打了胜仗,缴获很多,但是苏区面对的局面却依旧非常的艰难。两万军队的损失,对于蒋介石来说,不要说伤经动骨,就连皮毛都算不上。而且战争总是有损耗的,有破坏的。苏区在军事力量上相比国民党使处于绝对劣势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采用内线作战的方式,采用诱敌深入这样的手段。
但是诱敌深入,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你要放敌人进入苏区,他们只要进来了,就有机会进行破坏。
在原本的历史上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了,但是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国民党就再次组织起第二次围剿。打了一个多月,红军成功地粉碎了第二次围剿,然后呢,还是不过一个月之后,国民党又集中起更多的兵力,弄出了第三次围剿。而这次反围剿一打,就打了两个月。虽然红军连战连胜,但是作为战场的苏区,遭到的破坏却也是非常大的。
国民党军队别的东西没学着,整体战的一套倒是学得不错,尤其是谢尔曼式的整体战。早在围攻井冈山那会儿,他们就已经提出了“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口号了。所以反围剿虽然胜利了,但是苏区却也越来越难以坚持。其实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弄出个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其实也不是没有缘故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区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国民党的统治核心地区,水网密集,交通便利,便于国民党不断地集中力量,要想坚持下去,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在这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苏区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都打的的增加了。但是苏区的生产力却远远不足以保证这些需求的满足。比如说,苏区需要大量的药品,弹药,以应对新的围剿。而如果历史不发生大变化,都等到第三次反围剿之后,苏区甚至需要通过向外面出售缴获的武器,来换取粮食的地步了。因为从一月份起,一直到九月份,中央苏区,就没有得到好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机会。整个苏区的农业生产,几乎都被破坏了。当然,在如今,苏区缺乏的主要还是弹药和药物。
至于李谦的第二件事情,一方面是在为将来抗战时期,上海大学的内迁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有为将来红军可能的长征做准备的意思。
第一百九十三章 考察队
说起来,要往内地去,进行相关的考察,肯定是要花不少钱的,哪怕李谦按中国标准,绝对算大富豪,但是正如杨二嫂说的那样,“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能够薅国民党政府的羊毛,就一定要想办法薅出国民党政府的羊毛。虽然国民党政府这只羊没多少毛,而且在正儿八经的学术问题上,通常是一毛不拔的,就算能弄出钱来,往往也少的可怜,比如说10万法币造原子弹什么的。
但是,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不是?再说了,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带头人,最重要的本领是什么?什么?把握研究方向,得出研究结果?嗯,这当然很重要,但这只是研究人员的最重要的能力。做为带头大哥的最重要的能力,当然是拉经费了!
前几天在中央研究所,李谦出了讲学之外,主要还做了这么点小小的工作。
首先,李谦拉上了中央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四光先生,提出了一个“中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探计划”。在这一计划中,李谦指出,采矿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中国将来要发展工业,无论是资金的积累,还是规模的扩大,都是离不开矿业的支持的。在这当中他他特别强调,很多矿产,国际市场需求很大,能够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发展资金。
当然,就民国的动员能力和运输条件,李谦道真的不用担心他们把矿石卖成了石头价。把xx卖成白菜价,这是只有大工业国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不过宣称某些矿物可以卖钱,多少能从国民党政府那里弄点小钱出来吧。
不过即便如此,李谦相信,国民党政府也不会真的拿出多少钱来的。但是至少要能从他们手中拿到一份能吓唬人的手令什么的,这样做起事情来,就方便多了。其实对李谦来说,拨款虽然重要,但是一张能吓唬人的虎皮更重要。因为有了这张虎皮,李谦就能更好地打通和内陆地区的贸易线路,那么他的手中的那些无论是救命的货物,还是要命的货物都会有更多的销售渠道,并找到更多的,更有诚意的买家。
于是李谦以发展内陆地区教育,并对内陆地区的资源进行一次普查为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个考察计划。这个计划很快就批复下来了,国民党政府批准了他们的行动,唯一的问题就是经费调拨。李谦申请了一万元的经费,这个申请也得到了同意。只是如今国家财政紧张,所以在拨付的时候,却需要暂缓拨付,目前嘛,只能给出一点启动资金,至于其他的缺口,当然就要靠李谦他们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加以克服了。
至于启动资金有多少呢?嗯,整整三百块现大洋,足足是李谦作为研究院院长的工资的零点五倍。当然,政府承诺,这笔钱将来政府一定会补上的。就好像后世白象在大毛最困难的时候,偿还了对毛熊的欠款一样。
虽然对国民党掏钱并没有做太大的指望,虽然李谦要薅的羊毛主要就是一杆大旗,以及相关的人事权力,但是这个启动经费,也实在是寒碜了一点。
不过李四光对于国民党政府愿意拿出钱来就已经非常满意了。在他看来,李谦的不满意,完全是太过凡尔赛了,是因为他和政府要钱的时候太少了的结果。
既然政府给的钱少,那就不要怪我借着机会干私活了。而且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借着机会干私活,那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要是连这都不干,依照党国传统,就需要查一查某人是不是通共了。
所以最后李谦弄出来的这个考察团,组成还真是很有意思。考察团当中,除了李四光和其他的几个学者之外,剩下的就都是李谦带来的“安保人员”,包括王九爷也在考察团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