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1114节
刘国轩说道:“我们绝对保证。”
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就仿佛听到大人说我们保证你天天可以吃到零食的小孩一样。
他们在明军面前,扔到火枪、佩刀,包括所有武器。
但此时城内的民众却还沉迷在祷告之中,直到明军入城后,民众还一脸懵逼。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罗马城的行政管理稀烂。
民众们立刻激动地开始反抗起来。
而当教皇被从南城门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被押进来的时候,民众发出了惊呼。
崇祯二十五年,大明圣武皇帝陛下的画像进入圣彼得堡大教堂,教廷经典被重新修订。
但教皇问及明军你们这是在亵渎上帝的时候,明军是这样回答的:能站在圣武皇帝陛下旁边,已经给他面子了,毕竟他连一个师都没有。
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已经崇祯二十六年,朱慈烺从莫斯科坐火车回到了北京。
一路上,他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语言,看到不同人的生活。
他的脸色并不算好,可能是伤痛后遗症,人看起来也瘦了不少。
但他的目光很平静,很柔和。
他似乎真的领悟到了自己的人生。
以前听那么多老师说自己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那些不过都是别人的标准罢了。
人生是很短暂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对于天地来说,人就如同浮游一般。
自己活得平静一些,就是最好的。
朱慈烺再也没有焦虑过,即便他身体有了暗疾,他也感觉比以前要更加轻松自在。
崇祯二十六年三月,在这个春天的季节,朱慈烺回到了北京,再次见到了他的父亲。
崇祯正在御花园的角落里种花,他蹲在那里,就像一个普通的花农一样,正在专心致志。
御花园里种了许多不同品类的花,还种了一些菜,都是崇祯自己动手种的。
种植,能让人感觉踏实。
“爹!”
听到后面的声音,崇祯转身看去,看见站在亭子里那个消瘦的身影。
他记得小时候,朱慈烺喜欢站在那里读书。
一转眼,已经那么多年了。
崇祯的手颤抖了一下,目光中仿佛有万般的言语,不过最终都沉寂下来,只剩下一句淡淡的话:“你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
“回来了就好。”崇祯站起来,走过去,看见朱慈烺消瘦的样子,不由得也心疼了起来。
但是,他看见朱慈烺平静而清澈的目光,他知道,朱慈烺这一趟是没有白去的。
无论是谁的人生,都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从来不给他的几个孩子设立标准的原因。
年轻人的道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走一遍了,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这一点,比给他千万黄金更有价值。
父子俩就站在那里,似乎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但又似乎已经千言万语。
第1164章 与丁在年的谈话(大结局)
朱彦霖坐在后院看书。
过了一会儿,一个穿着得体的男子走了进来。
“殿下,李老板到了。”
那个穿着得体的男子走过来,行礼道:“草民参见殿下。”
“不必多礼,坐吧。”
男子坐下来。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在后院。
“丁在年呢?”
“他去北京了。”
“他这么着急去北京?”
“是的,他要去见皇帝陛下。”
“他这有信心?”
“是的。”男子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似乎永远都是如此。
“他真的不怕死?”
“他不会死。”
“他凭什么认为我父皇不会杀他?”
“我是说,他的精神不会死。”
“你的意思是,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
“是的。”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对手,不是靠阴谋就可以对付的。”
朱彦霖笑起来,她的笑容之间,颇有崇祯的影子:“所以,你们打算用阳谋?”
“是的。”
“你们倒算用什么阳谋呢,让丁在年去送死的阳谋?”
“殿下,其实我们都知道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你知道。”
朱彦霖不说话了。
她手里拿着一本叫《工业时代》的书。
“所以,他凭什么认为他能见到我父皇?”
“自然是有办法的。”
“我很好奇丁在年会跟我父皇说什么。”
“说这个时代,说未来。”
朱彦霖下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是不能违背时代的发展的,无论个人还是利益集团,多么有野心,都不可能违反人类社会的基础规律。
崇祯二十六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崇祯吃完早餐后,在御花园摆弄最新的火枪。
这不是燧发枪,而是下一代的步枪,有效射程已经到200米了。
从昨天内阁提报上来的最新数据来,大明朝每年在科学和科技上投入的经费,已经超过1000万两。
电池、无线电的技术都在一步步成熟。
有人专门开始研究电,甚至对电灯进行大量研究。
崇祯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明朝的科技还会再往前走一个台阶。
片刻后,赵清月走了过来:“夫君。”
“你来了,坐。”
“夫君这么早就在摆弄你的枪。”
朕的枪?
“最近闲来无事。”崇祯倒是惬意得很,前些年整天忙东忙西,现在世界太平了,终于可以过养老生活了。
“夫君,有一个人来北京了。”
“谁呀?”
“丁在年。”
崇祯正准备射一枪,忽然停住了。
“他来北京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