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9节

方声洞挠挠后脑勺:“君汉……嗨,是总队长,临战时大家自然记得。”

一阵风吹过,把山坡上的树叶摇得“哗哗”作响,毛毛小雨正在淅沥淅沥地下着。雨声滴答不止,天空中的雨丝不停飘落,革命党人们缺少防水的蓑衣,直接冲进了淡白色的薄薄水雾里。

林淮唐估计这样小的雨水,不至于影响到洋枪的开火。他把所有枪支都给了别人,自己还是仅用一柄日本刀。

山坡下三大队、四大队已经出发,战士们依照林淮唐强烈的要求,以三人为一组的疏散队形向观音阁镇方向前进。

从岩鹰山上的制高点向下望去,可以看到这些三人小组,小组和小组之间,又是按照三三制的模式,每三组大体上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掩护、呼应的三角阵型并行冲锋。

绵绵细雨滴答滴答落在先锋队战士的头上、肩上、背上和保护着枪管的两手、两臂上,溅起淡淡的烟尘和水雾,远远看去,仿佛一片移动的霜雪。

没有担任大队长职务的喻培伦,也被林淮唐留在了岩鹰山上。因为喻培伦精通化学,懂炸药,留他在洋铁炮这边,就是为了在小雨天里保护好那些珍贵的弹药。

林时爽和喻培伦两个人简单用目力和手指做了一下测量后,同时向林淮唐报道:“可以开炮了!”

林淮唐抽出日本刀,很想跟随部队一起冲下山去。但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靠血肉之躯打开革命党前进的道路,战士们必须在战争中尽快学会战争,他林淮唐不可能永远保护好每个人!

“那就放炮吧……!”林淮唐坚定地说,“打下观音阁镇,等陈更新的一大队来汇合!”

第十三章 三三制

观音阁镇算不上一处多么繁忙的水陆码头,近来因为水患将发的缘故,往来商旅又少了许多,镇子上都显得冷清万分。

康大眼肩上扛着一杆山东造的马梯尼洋枪,头缠旧式头巾、腰上盘着子弹袋。他是永字营的防勇,因为革党作乱,奉广东陆路六路提督秦炳直和永字营管带洪兆麟之令,驻扎观音阁镇,以防乱民生事。

镇上除了康大眼外,统共还有六十多名防勇,再加上镇里的官差们,勉勉强强也能凑出七八十号人。

但洋枪土枪,也就只有不到四十杆。

除了康大眼用的一支马梯尼枪外,其他人多用的是大清仿造自德国的1888年式毛瑟来复枪,火力不算强,反正朝廷上下也不指望巡防营能打什么仗。

只要能弹压好无事生非,学人家反清复明的革命党就好。

广东产盐,所以自来盐枭不少。惠盐名气不小,本地盐枭的实力也不弱,朝廷办巡防营除了招安土匪,也吸收了不少盐枭进来。

康大眼虽然是个土老帽,但他是湖南人,父祖辈也是给曾文正公账下当过兵的人,算是练军出身,当然瞧不起同行的那些个招安土匪、盐枭。

防营内部,人员构成复杂,兵源五花十门,什么样的人都有。观音阁镇毗邻东江,惠盐要北上梅县和寻乌县,一直卖去江西,就有相当概率路过观音阁镇。

永字营这帮盐枭出身的官兵,驻防镇上以后,干脆做起旧日买卖,或者是包庇盐贩子,或者是走私大烟,或者就是自己亲自上阵夹带惠盐。

镇上防营士兵一派乌烟瘴气,康大眼一边抽着广西的鸦片烟,一边对这副末世景象痛心疾首。

“想当年我二舅公跟着曾九爷平发、捻的时候,何曾如此?大清的经制兵怎么会败坏成这副鬼样子。”

康大眼恐怕是不知道当年湘军围攻天京时,湖湘子弟们在营帐里抽大烟、夹带走私、下棋打牌、淫乐妓女的作风,丝毫不逊色今日防营。

他想象中那支纪律严明、忠君爱国的湘军,从未在历史上存在过。

“大眼哥,你听到什么声音没有?”

“啥?冒听得老虎叫,也听得老虎哼,怕什么!”

“乡亲们都说革党厉害得很,能以飞剑千里外取人首级,还说他们背后有东洋鬼子暗助,会用东洋妖法驱使殭尸杀人,大眼哥,我们总要小心些呀!”

康大眼心想这些防营士卒一个个胆子真小,他竖起耳朵倾听,除了小雨滴滴滴的声响外,好像确实从镇子外面传来了像是鞭炮的响动。

“下着雨呢,放你娘的鞭炮。”

“大眼哥,不、不对……娘的这哪是鞭炮?这是革党在放洋枪子呀!”

雨水虽小,但还是遮掩了一小部分先锋队进攻的声音,直到枪声逼近镇内的时候,驻防在观音阁镇子里的永字营官兵们才反应过来。

他妈的,这是革命党打过来了!

康大眼慌慌张张地把马梯尼枪上好子弹,其他清兵也都纷纷赶到镇子外围的民宅和围墙后面,三四十杆枪架在墙壁上,对着雨中发出枪声的地方就是一阵猛射。

巡防营很少有炮,康大眼他们这支仅有几十人的队伍,就更不可能有火炮。

清军只能依靠镇子的围墙、民宅,据险死守。

不过他们总算是有一些居高临下的优势,开枪以后就把潜伏前进突然冲上来的革命党打了下去。

冲在最前面的是方声洞指挥的三大队,他们没有听林淮唐的话,做好匍匐前进、潜伏匿声的全部要求。

很多队员半躬着腰冲了一段时间,跑到靠近观音阁镇围墙一百多米的地方,就开始直起身子全速向前跑动。

还有很多人是一边往前跑,一边开枪,结果除了暴露自己的行踪,对于杀伤、压制敌人毫无用处。

康大眼初时还有些慌张,革命党突然从雨中冲了出来,看人数少说也有将近一百人的样子。而且听枪声的密集程度,他们的洋枪也真不少!

防营的战斗力如何,康大眼一清二楚,他心掉下去一半,感觉完蛋在即。

但没想到这些革命党冲锋的阵型特别古怪,明明人多势众,一窝蜂冲进来巡防营决计抵挡不住。

偏偏他们自己摆开了一个特别稀疏的队形,稀稀拉拉的往前跑,一开始还是三五成群并行前进,跑出去几十米以后,脚步大的和脚步小的、速度快的和速度慢的,就明显割裂开来。

有的人单独冲在最前面,有的人单独落在最后面。

还有更多人,是三人一组孤立无援落在中间,左右全无友军照应。

康大眼一边笑骂“革党这摆的是什么西洋阵?”,一边用手里的来复枪不断开火,砰砰砰连续一片枪声,清兵居高临下、枪炮齐发,轻轻松松就将自己分散开来、一组一组各自为战的革命党全打了下去。

康大眼简直笑开了花,革命党人不会用兵啊,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兵法,还没开打就把自己的队伍拆散得七零八落,这简直是比会党还不经打!

“革命党谁带的兵?不通兵法、不通兵法呀。”

围墙外方声洞所属的第三大队,队员们几乎都是出身中产以上的缙绅子弟。他们最差也有新式小学以上的学力,放到和平年代,绝对是建设国家的不二栋梁。

可现在这群背弃了自身阶级的青年人,这些清末时代的后浪们,全部都翻滚在泥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中枪负伤,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来。

队员们向自己的左右不断张望,希望能看到更多友军来稳定自己胸腔中那颗胆怯不安的心灵,但他们什么也没看到!

眼前只有小雨、泥泞的土地、高耸的围墙,还有防营士兵的屠杀!

方声洞左脸颊被枪弹擦过,绽开一道血淋淋的伤口。他吸了一口冷气,只当伤势并不存在,捏紧了驳壳枪的枪把手,一咬牙又冲了上去。

本来按照林淮唐的排兵布阵,第三大队是要潜伏接近观音阁镇的围墙,在清军巡防营发觉以前到达指定位置,然后集中火力率先杀伤一波敌人。

接着第三大队就要依靠三三制的灵活性,分散突入街巷中,并且庄文统的第四大队也会靠冷兵器和手枪赶过来实施近战支援。

可是实战结果完全乱了套!

很多人没有遵从林淮唐沉默潜行的要求,这还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是什么?

是林淮唐要求战士们实行的三三制战术,不仅没有一点作用,而且凭空给战士们造成极大混乱。

第三大队的队员们听从林淮唐的吩咐,都按照三人一组的模式编成小组前进,而且小组之间也按照林淮唐说的那样,组成三角阵型。

进入实战以后,队员们对三三制的第一感受,那就是孤立无援。

人们左右张望,只能看到两名友军,而且一旦有人受伤或者被打倒,那就连着两名友军都失去了。

身边看不到友军,带来的最恶劣后果就是使得战士冲锋时的士气急速下降

因为人们不知道友军的动向怎么样,不知道身边的同袍情况怎么样,也不知道整个战局大体发展方向是有利还不是不利。

这种情况下,第三大队的所有队员都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孤立感。

第十四章 牺牲的开始

感谢@对马岛境井仁的打赏,发一个大章

三三制是一种基于散兵线的班排步兵战术,它具有极高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我方火力优势、规避敌方的火力优势。

但是。

三三制也要求部队具有极高的自组织能力,要求基层军官具备一定的自主侦察、自主分析、自主决断、自主执行的能力。

在三三制的战术里,每一个三人小组,都应当选择其中一名政治较好、战斗勇敢,或有经验的战士充当组长。

这就是要求,每三个人里就需要拥有一名具备自主指挥能力,并且能够领会上级作战意图,继而推进战术执行的基层军官。

先锋队现在有这样的基层军官吗?

当然是没有。

先锋现在连中队长、中队委这个级别的军官,都还没有找到几个合格能干的人来做,更遑论是三人小组的组长。

事实上要运用三三制

还需要普通士兵具备极高的战术休养和士气状态,使得他们在一时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会丧失斗志;还需要基层指挥官作风足够果敢,在随时可能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判断出最佳的时机指挥部队果断作战;还需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保证队伍在受到打击的时候,可以得到应有的支援。

林淮唐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吗?

先锋队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吗?

当然都没有。

那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上马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荒谬绝伦的错误,纯粹是林淮唐个人糊涂透顶的狂想而已。

林淮唐此时正在岩鹰山的半山坡上,他亲眼看着三大队对观音阁镇围墙的冲锋是怎么样落败的。

三大队的冲锋兵力有数十人,使用长短枪有三十七支,结果却没有突破二十多名巡防营士兵仓促间拼凑成的防线。

不仅是没有突破,而且是自身付出了很大伤亡!

首节 上一节 9/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