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83节

而且不光是工人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几座大都会,就连受过小学以上教育者,也大部分汇集在很少数几座城市里。

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就是革命的基础、火种的土壤,非常荒芜。

不是说这种荒芜的基础,先锋队就不能掀起武装的斗争来。而是说由于这种荒芜的基础,先锋队点燃武装斗争的火焰以后,很容易就会因为拓展过程中不能得到更多高小教育者的人力资源,陷入一种“革命军吞噬革命党”的怪圈中。

历史上红军发展根据地,干部是哪里来的?

第一是通过国共合作,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使得党从一个小规模的兴趣小组,急速扩大成了一个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数万人大党——所以孙文的帮助,在大革命时期来说对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可说是一种提携。

第二是党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这些受教育者资源高度集中的大都会,已经在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期间,培植起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能通过这些基础,从大都市源源不断向红区派遣干部,这就是历史上白区干部向苏区的转移,最高潮就是上海的中央完全转移到苏区去——党不是没有苏区出身的干部,但要承认,当时多数干部依旧是从白区转移到苏区的。

为什么?因为苏区还落后,造血能力太差,即便能造血了,战争时期也等不起造血的周期。

而在1911年,潮梅一带的造血基础,只会比1927年更差,当地的小学、中学数量还不到1927年的八分之一多。

林淮唐当然可以在荒芜的基础上,通过先锋队自己的努力,做教育工作、扫盲工作,培植起造血能力来,这也是先锋队目前正在做的工作。

但做这个工作,不等于先锋队就要放弃直接去上海这些大都会汲取人力资源。

所以林淮唐要想方设法到上海来,以后还要到南京去,或许还将来到北京、天津建立先锋队的组织和人才梯队。

为什么?

为的就是培植火种的基础,把先锋队的革命纲领和思想,留在大都会知识青年的脑海里。

历史上党是怎么完成这项工作的?

一是借助了新文化运动的东风,二就是国民大革命期间孙中山提供的帮助。

所以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地位为什么重要?就在于他们开启了培植火种基础的第一步。

孙中山为什么至今能享有屹立于广场对面的殊荣?就是因为他用国民党那具彼时全国第一大党的躯壳作为养分,使党从一个小规模社会兴趣小组,在两年时间内演变成全国第二大党。

林淮唐现在没有这种东风,这份工作就要他自己来做,文化思想的东风要他来吹动。所以他必须来上海,这股东风必须在文脉汇集的上海甚至北京吹动,在汕头或厦门,肯定是不够的。

然后他还需要借助同盟会的资源,把先锋队从一个历史不过几个月的潮梅地方小团体,发展为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严密组织

林淮唐自己具备全国性影响力和先锋队具备全国性影响力,这又是两回事。

不客气点来说,林淮唐现阶段已经勉强算是有了全国性影响力。但先锋队呢?还差得远。

先锋队在汉地十八省才有几个支部?在每个省才有多少成员?在每个省会才有几份地方报纸和杂志?

说完第一步【培植火种的基础】。,再说第二步【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

首先要理解一点,什么叫波浪式的发展?

这就要破除许多人脑海中的固有想法。

什么固有想法?

玩历史战略游戏,特别是玩Paradox地图填色游戏产生的固有想法。

这种固有想法,也可以称为军阀式的地盘主义。就是认为发展根据地,一定要发展了梅州以后,就该去发展潮州,发展了潮梅以后,就该发展为整个广东省,发展为整个广东省后,就该以广东省为基础,再拿下临近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这个就是军阀式地盘主义的想法。

军阀们当然发展地盘的时候,会想方设法让地盘连成一片,因为军阀的地盘如果是分割的、破碎的,那军阀就无法控制其他分割开的地盘和军队,就会自然解体。

但搞清楚一点,先锋队的组织是自下而上的,先锋队的政权首先是建立农会,由农会发展农军,再由农军的常备民兵组织为国民军,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是不会因为地盘没有连成一片就导致组织解体。

所以就要理解,什么叫【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

波浪是什么样的?一波一波的,而且有时候还会跳跃,什么时候会跳跃呢?遇到障碍,遇到礁石的时候,就会跳跃。

所以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在历史上的红军来说,就是利用军阀势力之间的缝隙,见缝插针发展苏区。

而对林淮唐来说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那就是潮梅根据地的周围,不是敌对的军阀势力,而是虽然有矛盾,但总体来说属于同盟的革命党友军。

例如江西是革命立场比较坚决的李烈钧赣军军政府,湖南虽然是立宪派主导但也在大力支援武昌。

潮梅根据地当然也可以继续向周围发展,比如说在李烈钧、谭延闿力量不及的赣南、湘东南一带发展组织,但是这个收益的意义不大,而且也是先锋队本来就已经在做的事情。

对林淮唐和先锋队来说,最有价值的【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到上海去。

因为宁沪一线,是南北双方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是知识青年、工人群体汇集密集最高的地方,也是革命倾向浓厚的南方新军最集中的地方。

先锋队的波浪,留在潮梅根据地,能做什么?无非巩固内部的稳定性,对外可能和江西、广州、湖南的革命党友军,搞搞摩擦,甚至可能搞起内战来,只能是有利于北而不利于南。

至于说联系北洋军,甚至投向袁世凯的一方,那也要搞清楚一点,南方的革命党固然有着众多缺点,但有缺点的战士也不是苍蝇可以碰瓷的。

林淮唐固然工于心计,但是违背他自己的原则去和北洋贴贴,那就绝不可能。

所以林淮唐的【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策略,就是到南北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到革命基础最雄厚的地方,把最重要的革命资源之一【产业工人群体】。、【受小学教育者】。这些人力资源,确保到先锋队的控制范围内。

哪里产业工人多,哪里受小学教育以上的人多,先锋队都该过去做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党初期总是待在上海。

在这其次,就是在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要建立起农会、工会、小商贩联合会、士兵代表大会、学生联合会一类的基础组织来。

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南北交战的狂流退潮以后,先锋队的“二次革命”。

这时候再看,林淮唐的行动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像漫无边际的吗?

其实他做的每一件事情,目标、路线、计划,都是非常明确的。

潮梅闽南根据地,是为先锋队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支持;北伐军,是为了确保宁沪一带的产业工人群体、知识青年,受到先锋队的影响;林淮唐亲自到上海去,做各种称得上是作秀的活动,是为了把先锋队的影响力扩散到全国范围。

简而言之,先锋队现在一切的行动,就是在做【配置火种的基础】。之全部、【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之前半部分。

这就是目前先锋队的【革命总路线】…

它不是四处点火的盲动主义,而是一切为保障将来革命的人力资源基础所做的统筹行动。

第一步是利用北伐军,在全国几个主要的、具备革命基础的、还未被革命友军控制的地区,建设革命的基层组织、培植当地人思想上的革命基础;第二步是在这个过程里,把先锋队从一个闽粤地方团体,转变为一个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大党,为此林淮唐需要将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工党、制造工人同盟会这类组织全部吸收进来——顺便一提,民初这些左倾团体为什么都在上海?想明白这点,就不难理解林淮唐的动向了。

到第三步时,就是完成【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之后半部分,在先锋队力量可以企及的所有地区,建立起不同深度和层次的红区来。

秋收起义,不是在建党时发生的。事实上秋收起义之前夕,党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有支部,拥有数以万计的合格党员,仅次于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全国第一大党国民党的,事实上的全国第二大党。

第十八章 常州

感谢书友@对马岛境井仁 的打赏,第四更

常州富庶之地,也是明末东林党的大本营。

只是自从林淮唐在民报上连载《南明史》系列以后,他用巨细无遗的史料考辨,已经破除了东林党的许多神话,使时人对南明史的注意重点,从东林复社一系,转向了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和郑成功所部。

林淮唐名动天下以后,《南明史》更是洛阳纸贵,华南野战军到达常州后,城门内外就多了许多兜售盗版《南明史》的书贩。

华野开入城中以后,以绝对优势的武力平定恽祖祁的反革命叛乱以后,即将江防营尽数编遣,林时爽又命令战士们在常州府中学堂前的广场修起公审台,公开审判了包括恽祖祁在内的十几名劣绅。

枪声响起,鲜血洒落在府中学堂的堂院前,行刑的华野宪兵肃立一排,枪口上还冒着青色硝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肃穆森然的表情。

府中学堂周围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他们之中有的人目睹了恽祖祁派兵围攻县农会的反革命行径,对北伐军处死这些劣绅当然拍手叫好,但也有不少人觉得恽祖祁等人只是保境安民,实在不该下此狠手。

公审台前,军法处和宪兵队的战士,向围观的常州市民出示了一长列的物证,包括恽祖祁枪杀县农会会长何健的手枪,也包括恽祖祁私下和两江总督张人骏联络的信件。

几名宪兵拿起信件,反反复复念着里头“常州有变,民情激切,受农团煽动,暴民蜂起,必合城剿洗方能清靖”这一句话。

围观市民中,即便本来同情恽祖祁的人,听闻此言,也无不为之心惊胆战,什么叫“合城剿洗”?原来恽祖祁是打算请来江防军屠城啊!

姚雨平和林时爽并肩站在一起,他没想到素来讲究温情的林时爽,刚到常州,就会露出铁腕酷辣的一面来,广场上的血腥味好像绕梁三尺,迟迟未散,十几名劣绅,最差也有秀才功名在身,皆是社会贤达,竟然被林时爽一口气全部枪毙。

林时爽含笑道:“我的参谋长呀,恽祖祁这群劣绅汉奸,是人证物证俱在,合该公审枪毙,否则如何向常州百姓彰明北伐军的大义?武进县农会会长何健,又岂非白白死掉?

宪兵队已经去将恽祖祁等十几户劣绅的财产,全部按照促进转型正义条例予以没收。华野的一切行动,都符合法律章程,外人绝不能置喙。”

姚雨平苦叹:“林总司令与君汉,愈发相似了。”

林时爽挽起姚雨平的手臂哈哈笑了起来,他在梅州见识过真正的反动劣绅,深知这群人的邪恶已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才会选择暴力消灭其肉体。

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先锋队和华南野战军的内部,林时爽那种温情脉脉的待人处事风格,和林淮唐的不近人情,可是完全相反。

林时爽带着姚雨平回到暂设司令部处,两人身上犹且带着室外的血腥气,林时爽却不以为意地为参谋处众军官倒起茶水。

姚雨平也要佩服他的养气功夫越来越深,很有些革命军总司令的威严气度,为众人倒茶的行为则又不失林时爽一贯亲和的作风。

只希望先锋队能常有此人,居于林君汉与众同志之间,形成一种调剂吧!

“常州到江宁之间无险可守,据说清军全部蜷缩在江宁一隅之地,对丹阳、金坛、溧阳一带完全弃守。”

参谋处的作战主任李济深正拿着红蓝双色铅笔,在大地图上写写画画,几点几线,就将敌我态势勾勒的非常清晰。

林时爽夸赞说:“不愧是军谘府军官学堂的高材生,比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肄业生专业的多。”

“张人骏是无胆鼠辈,不足为虑,但张勋是清军宿将,我们不可不防。”姚雨平慎重道,“当年太平军守天京,也需要秦日纲在金坛一带阻击清军,张勋撤的这么干净,会不会有诈?”

“姚参谋长,您大可以放心!我们计算过清军的兵力,江宁兵力虽然多达近两万人,但旗兵不愿意离城作战,王有宏的缉私营也缺乏野战实力,光靠张勋的江防军独木难支。

由此可见,清军放弃江宁全部外围阵地,集中实力守卫乌龙山、幕府山一线,实属无可奈何下的应急良策。”

林时爽问道:“参谋处的作战计划制订好了吗?我估计这个时间,君汉和方声洞应该都到镇江了,上海那边的消息是说江浙联军和我军,主要以紫金山为界,江浙联军攻紫金山北的沿江各堡、神策门、板仓、太平门、鸡笼山,我军攻紫金山南的孝陵卫、七桥瓮、雨花台。”

这些地名,对于熟稔太平天国战史的参谋军官们来说,可说是耳熟能详,一提名字,就能浮现出其在地图上的方位样貌。

李济深侃侃而谈:“参谋处的计划如下,我军分别以主力由紫金山南攻朝阳门,并由南路攻雨花台、聚宝门,另外派遣偏师配合镇军由紫金山北攻天堡城。”

首节 上一节 83/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