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747节

这是林淮唐在他的文选里一再强调过的事情,社会主义革命者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此就一定从纷杂混乱的时局中辨别清楚方向,然后一定要把握住行动的主动权,一定要利用好君汉主义式政党在组织度方面的巨大优势,率先行动起来才行。

匈牙利人的表现,在这方面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比起铁托等克共领导人就有不小的差距,比起中国方面,当然又是相差甚远。

大约就在库恩贝拉在布达佩斯到处转悠活动人脉的同时,一份关于奥匈帝国内战局势、匈共和克共等巴尔干社会党人员情况、贝尔格莱德条约三国国力的详尽资料,就已经被送到了青岛新华宫的一办办公桌上。

政保局局长李克农,对外情报处处长淳和,还有东共联国情委主任王亚樵和国情委的另外一位朝鲜籍副主任崔昌益,都站在林淮唐的面前,一一向林淮唐汇报着国际局势近来的重大变化。

李克农是王亚樵从情报人员队伍里面提拔起来的新人,资历较浅,代替被调往东共联国情委的王亚樵担任了政保局的局长,也是说明了政保局现在的权力不再像过去那样巨大了。

政治保卫局在大革命年代曾经拥有过极为庞大的权力,在政保局的巅峰时期旗下拥有十二个下设部门,其中第一处负责保卫政府,第二处负责外勤行动,第三处负责反间谍,第四处负责秘密政治保卫工作,第五处负责军事领域的反情报工作,第六处责交通运输工作,第七处负责对外国窃取情报,第八处负责对各种资料、数据的存档与统计,第九处负责密码工作,第十处负责监狱管理,第十一处负责海上运输工作,第十二处负责研发间谍器材……

在二十年代初时,政保局的职能范围还一度扩张到国外,不仅垄断了中国的所有情报侦察工作,而且还大量挤占了公安部的职能权力,以至于就连林淮唐都感叹过:“就连一办里都有政保局的耳目,我不仔细调政保局的档案来看,都不知道你们把我的日常生活盯得这么紧。”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在中央各部委职能部门以及红军方面对政保局的改革呼吁声中,林淮唐首先将政保局的海外情报侦察职能剥离了出来,将原属于政保局下设部门的第二处、第五处、第七处重新整合为了另一个挂靠红军系统下的对外情报处。

同时,五大以后,随着中央政治体制开始展开大规模改革,原属于政保局第八处的部分职能也转移到了监察委的手上。

东共联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成立,则又给了政保局一次重大打击。因为国情委的职能范围与政保局高度重叠,本身的行政级别和行动范围又都比政保局更大,在林淮唐的推动下,东共联国情委也一再吸收政保局的职能和培养多年的人员梯队。

第一百章 最高情报会议

一部分有心人甚至猜测,未来某一天国情委很可能将成为统一管理东共联所有成员国国家情报侦察、国家安全和政治保卫力量的最高机构。

那国情委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国情委的副主任崔昌益年纪很轻,他是咸镜北道钟城郡人,东共联成立以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读过书,属于二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所谓“社会主义新人”一代。

林淮唐力推崔昌益做国情委的副主任,一方面是这个年轻人确实有较强的情报搜集和信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国情委这个机构涉及到跨国工作,所以很有必要安排一个东共联其他成员国的公民来担任要职。

算是取信于人吧。

“书记长阁下,通过我们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安排的商务代表调查,近六个月时间以来,贝尔格莱德条约三国的武器和弹药进口量都增加五倍以上。尤其是罗马尼亚,还将欧洲最大的油田之一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对外进口全部暂停。”

崔昌益继续说道:“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非常强大,是欧洲第二大的产油国,如果罗马尼亚完全停止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对外出口,也会极大影响到德国和法国的经济状况。”

对外情报处处长淳和补充说:“法国目前还有17%的石油是从罗马尼亚进口。”

“英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林淮唐问道。

不列颠联盟共和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煤炭液化技术,通过煤转油,英国已经解决了空军四分之三和陆军三分之二的燃料供应问题,剩下的缺口部分,英国大多是通过由南美洲进口石油来解决的。”

煤炭液化是一种历史相当悠久的技术,通过化学加工可以使固体煤炭转化成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煤转油的技术分成两个大类,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早在1869年就已经出现了,间接液化技术则是由德国人发明,1923年德国人通过使用催化剂进行CO+氢反应得到液体燃料。

但那时候由于德国已经成功控制了巴库油田这一西方最大油田,所以不再重视煤转油技术的发展,反而是英国在1925年革命以后,或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以后,出现了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所以迅速走上了举全国之力研究煤转油技术的道路。

英国和德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有些类似,都是煤炭储量极为丰富,但国内的石油资源非常稀缺。林淮唐当然知道英国边上的北海油田里拥有惊人的石油储量,不过以目前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也还没办法开发北海油田,倒是在煤炭液化技术方面,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国,在煤炭工业方面的技术储备极为深厚,拥有很好推进和开发煤炭液化技术的条件。

不列颠革命仅仅两年以后,英国人就在曼彻斯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年产十万吨燃料的液化厂,此后十年时间内,英国又陆续在国内建成了十几套直接液化设备,煤炭液化产能很快就突破了三百五十万吨之多,每日可以转化出超过七万桶的燃油。

就连中国,都曾在英国同志的援建帮助下,在山西建成了一座年产能四十万吨燃油的直接液化厂。

只是海军舰艇使用的都是重油或柴油,无法使用煤炭液化以后的燃油,所以英国还是需要从南美洲大量进口石油来维持海军的运作。

同时,相比直接开采石油,煤转油技术无疑成本要高的多,比如一个年产100万吨的转化厂,就需要投资超过10亿美元,消耗500万吨煤以及1000万吨水,转化比大概是五比一。

不过总体而言,英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确实要低于法国,法国的优势则主要是公社政府只需要维持一只强大的陆军,在海军方面的投资建设远小于英国,所以石油的消耗量也就低于英国。

“中东还没有全面开战,德国人就已经开始限制外国船只在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了。”林淮唐拍了拍桌子说道,“随着西方战火继续蔓延,我们要意识到一点,东共联是不可能给予英法两国大规模物资援助了。”

负责欧洲方面情报工作的对外情报处处长淳和继续讲道:“书记长,埃及方面派出了几名军队代表,接触了我国设在开罗的代办处……埃及军队希望可以扩大从中国采购武器的规模。”

在上一个十年,随着东共联对外革命输出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造的武器也在亚非拉国家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埃及作为土耳其的半附庸国和德治体系下的经济附庸国家,重武器主要还是从德国进口,但是轻武器方面,埃及政府就非常青睐物美价廉的中国步枪和轻机关枪,顺着这条线发展,开罗代办处还向埃及军队推销了不少像是手榴弹、迫击炮一类能够以较小成本迅速提升军队火力的武器装备。

“这方面交给国防部、重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去谈,对外情报处把相关资料转过去就够了。”

埃及局势已经是剑拔弩张,不过苏伊士运河的德国驻军横在了埃及和土耳其之间,是阻碍两国爆发战争的最大因素。

“埃及人有什么办法绕过苏伊士运河进攻土耳其?”

淳和介绍说:“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南面入口处拥有一个叫做苏科纳的港口,拥有埃及最先进的港口设施,此外埃及控制下的塞法杰港也能够绕开德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直接将军队运到蒂朗海峡内的亚喀巴。开罗代办处的人员,已经注意到了埃及把不少军队通过轮船从苏科纳港和塞法杰港运到了亚喀巴、内凯尔和西奈半岛的谢赫祖韦德等地。”

“土耳其方面的形势呢?”

“土军在今年年初时,就在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组织了一次超过二十万军人参与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意在震慑埃及、伊朗和其他图谋叛乱的阿拉伯部族武装。军演结束以后,这些军队并没有调回到小亚细亚半岛的原本驻地,大多数都留在了叙利亚一带。”

淳和说:“四月以来局势持续紧张,奥军强行开入匈牙利境内引发宪法危机时,土军又把伊斯坦布尔集团军里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调到了大马士革、摩苏尔和巴格达驻扎,看来已经做好了应对中东危机的军事准备。”

“对外情报处对此怎么判断的?”

“我们认为土耳其从海峡和欧洲地区大量抽调精锐军队,足以证明土耳其无心干预巴尔干战事,应该不会直接出兵援助帝约的另一盟友保加利亚,也不会帮助奥地利。”

东共联情报机构对欧洲局势的判断,就是估计巴尔干战争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很可能从奥匈帝国内战阶段发展到贝尔格莱德条约与保加利亚参战的阶段。

中东方面,淳和给出的估计则是埃及、伊朗可能将在入秋以后再对土耳其宣战。

“因为埃及和伊朗都还在从国外进口武器装备,除了我国以外,我们还注意到埃及、伊朗向意大利、白俄和北非法国也进口了一大批武器弹药。这些武器里很大一部分还在运输当中,估计在所有武器弹药到位以前,埃及应该不会冒然展开进攻,并且现在中东地区的天气异常炎热,也不适合大兵团的进攻作战,最佳的时间肯定是在入秋气温普遍下降以后。”

首节 上一节 747/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