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714节

在埃及著名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改革时代,埃及政府为了满足军事改革的巨大支出,将海岛棉引入埃及作为经济作物,并将埃及的农业经济重点定为棉花种植。

从那时代开始,埃及长绒棉就开始在埃及的出口商品中占据最大份额,成为该国出口的拳头产品。

在上世纪美国爆发南北内战的争端时,南方开始限制棉花出口,这导致世界棉价陡增。1859年棉花价格为每堪塔尔12.25美元,1861年10月利物浦棉价接近1860年均价的2倍,1862年10月棉花价格又翻了一番,1863-1864年7月棉价相当于美国内战前棉价的4倍多。

结果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受到重大打击,英国政府不得已只能开始寻求新的棉花产地,于是乎在这一逻辑的推动下,英国政府最终决定把埃及也纳入到帝国的殖民统治体系当中,埃及获得了来自英国的高单产良种和改良轧棉机,却又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性,就此沦为依靠棉花出口的单一作物经济国家,不久以后更彻底被英国兼并,沦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但二十世纪至今,世界地缘政治史上最重大的变化,还不是上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俄旧霸权造成的打击和德国的崛起,而是中国在亚欧大陆的全面复兴。

中国社会党政府很早就开始注意到推广棉花等比较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早在辛亥年林淮唐北伐时期,革命政府就利用苏北地区的滩涂地建立了大量国营农场,用于进行棉花种植,等到大革命以胜利告终以后,中国的棉业发展更走上快车道,很快就对世界市场上旧有的棉花生产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到今天,对于在工业化中始终高歌猛进的中国来说,棉花种植早就已经不是国民经济中的什么重要元素,但问题是以中国庞大的体量,只是稍加重视,中国的棉花出口就已经对埃及以棉花出口为主的单一作物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马惇靖告诉曹菊如:“埃及的棉花播种面积在二十年代时,最高可以占到全国可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但近些年来,受中国棉花的冲击,这个比重是在持续下滑,目前已经降到了五分之一左右。”

“中国棉花的大量出口,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大气候的变动,都造成很大的棉价波动了。跟二十年代时的棉价高峰期比起来,今年的国际棉价已经比二十年代下降三分之二。”

1938年的这个世界,在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深度上,可能还比不上林淮唐所知的另一时空。饶是如此,以中国实现工业化以后的惊人体量,依旧会给旧的世界体系造成难以想象的种种影响。

埃及的棉花出口受中国同类产品的影响以后,就使埃及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困难,现在又要持续扩军备战,各方面的条件都只会越来越艰难。

所以马惇靖据此估计:“埃及政府财力有限,继续备战在经济上非常困难,也不大现实,中东这场战争很可能在较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会爆发?”

“只有几个月时间了吗?”曹菊如不得不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重做考虑,“这一点你一定要向中央做一份具体些的报告……”

“红海军在印度洋的前出能力非常有限,我国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了。”

曹菊如准备在开罗再观察和搜集几天经济方面的数据,不过以他的工作职责,也没办法再停留更长一段时间了。

“对外情报局和东共联国情委很快就会派几个小组到中东长期活动……经济方面的情报,我了解多一些,军事、政治、外交的方面,就要看你们到时候联络了。”

“淡初同志,你已经准备好去欧洲了吗?”

“嗯,我还是要到巴黎去就职,法国同志对东共联的贸易合作要求颇多,具体的清单还要我赶过去和其他同志协商,一项一项谈下来。”

“欧洲情况也不安静,也许是明年,也有可能就在今年,又是一次大战。”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开罗街巷中的公共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平日里这些德国援助的广播电台设备,只会播放一些给法鲁克苏丹歌功颂德的赞美诗,或是按时提醒开罗市民向麦加方向朝拜的时间点,可是现在广播内容明显不同,马惇靖的神情也顿时变得紧张了起来。

曹菊如也皱起眉头问道:“是什么内容?”

“是在广播新闻……”马惇靖说道,“埃及、伊朗、阿拉伯内志地区的沙特家族,这三个政权就在今天早上,已经正式签订了《开罗条约》,组成了军事同盟。”

开罗条约的正式公布时间,要比巴尔干地区的贝尔格莱德条约还要更早,全世界各地区都开始形成了带有集体安全性质的共同防御军事集团,一切都和上次大战爆发前的情况如出一辙,唯一区别只在于很明显这次的大战范围、规模都将大得多!

第五十三章 海参崴会议

中国,滨海省,海参崴市——

日本海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有干冷空气流入日本海,形成降温和降雪天气,北部特别是西伯利亚近岸海域形成大量海冰,结冰期过后就会盛行偏南季风,暖湿气流使气温升高,出现充沛的降水和浓密的海雾。

从气候角度来说,海参崴并不是一个优良的不冻港。

也难怪沙俄帝国拥有了海参崴以后,还是要孜孜不倦向南方扩张,想要进一步占领旅顺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不冻港。

不过那也是因为沙俄无法控制日本海东岸的日本列岛地区。

日本海的洋流是由沿东岸北流的对马暖流和沿西岸南流的利曼寒流组成,所以西岸的海参崴这一侧相对而言气候比较寒冷,东岸的日本列岛上气候则温暖许多,在农业时代就能形成人口非常稠密的农业内卷过密区,在工业时代,这些过密区的人口经过释放以后,又可以迅速刺激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成大面积的工业区,使区域内的工业经济拥有了足可以开发日本海自然资源的能力。

古代的中国人把这片海洋称为鲸海,可想而知,在北方飞扬霰雪的海天之下,日本海上长期活动着大量鲸群,而在工业时代,鲸鱼身上出产的鲸油早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燃料,即便在电气革命以后,鲸鱼油还是具有多种工业用途,它可以用于提炼合成炸药中的硝化甘油,还能制造肥皂和提炼高级润滑油,炼钢和制革工业上均有用途,由于鲸油在高温下粘度不变,因此又被当作许多精密仪器所必须的润滑油。

而且,日本海是一片被陆地和岛屿包围起来的“内海”,所以海潮潮差非常小,在沿日本列岛列的西岸一侧,这种海潮潮差只有十几厘米而已,即便在寒流更加强劲的西伯利亚海岸一侧海域,日本的海潮潮差最高也不会超过五十厘米。

这就导致古代人烟罕至的日本海这片极北之海,其实是一片海况相对而言十分安定平稳的海域。

所以也不难想象,古代的日本人为什么会遭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袭扰,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刀伊入寇”就是女真海盗侵入日本,甚至一路能够劫掠到北九州长崎等地的事件。

一千年前女真人简单的小船,就可以渡过冬季时飘动浮冰的日本海,也说明这片海域的通行条件还是相对优良的,唯一较大的缺点就是冬季的结冰期会大大影响到海域内的物流系统。

不过那也不是无法克服的。

太平洋的海风中,三艘挂有中国国旗、一艘挂有日本国旗和一艘挂有远东苏维埃共和国国旗的破冰船,正在开入海参崴的港湾内。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破冰船,就是由俄国人改装的“派洛特”号轮船,目的是为在冰冻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奥兰宁鲍姆航线的通航,而俄国人设计、英国人建造的“叶尔马克”号破冰船,则是第一艘在北极航行的破冰船。

这方面,俄罗斯人和英国人的技术储备都很丰富。

而且,其实中国本身的破冰船建造技术也不算十分落后。

清末新政以后,天津很快发展成了北方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而天津的经济命脉海河航道每到冬季就会因冰冻而断航,给天津的商业贸易造成巨大损失。

就是在辛亥革命那一年,天津洋商总会首次向海河工程局提出,利用破冰船保持海河冬季通航。次年,海河工程局就向江南造船厂订购了2艘破冰船,江南造船厂设计和建造的“通凌”号和“开凌”号钢质破冰船,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破冰船。

之后海河工程局又陆续建造了“没凌”、“清凌”、“工凌”和“飞凌”4艘破冰船,由于制作工艺能够并不明显落后于世界上的平均技术水平,所以就连沙俄都曾经向江南造船所订造过两艘破冰船,一艘叫“引擎”号,一艘叫“麦士门”号。

今天中国建造的大型破冰船,在技术和吨位上都比辛亥时代强得多,开入海参崴港湾里的几艘破冰船,也是以挂中国红旗的那几艘破冰船体格最大,显著超出旁边的苏俄和日本破冰船。

在中国红海军最大的一艘破冰船“海冰”号上,舰长邓兆祥亲自指挥破冰船入港,而在船上另外还有三位身份非常特殊人物,那就是中国红海军中将、东共联联盟舰队第一航空母舰战队政委兼副司令员林遵,以及东共联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央革命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庄文统。

首节 上一节 714/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