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637节

新英格兰最重要的环境特征就是寒冷,而且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要比今天冷得多。清教徒抵达十三州殖民地的年代,正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明末小冰河期时代,新英格兰沿岸海洋平均温度要比二十世纪低3度左右,在17世纪最冷的年份,新英格兰周边的水温接近今天南拉布拉多洋面的温度。

当时的北美,大部分地区天气像针刺一样冷,盐河整个冬天都冰冻着。有些记录说,很多人的手脚都冻得没有知觉,“有人的长胡须全都冻结在一起,很难把装水的瓶子送到嘴边”。

除了受洋流影响的弗吉尼亚地区以外,十三州殖民地大部分地区在霜冻之间只有五个月的时间,查尔斯河边的黑土是上等的沃土,康科德、萨德伯里和戴德姆也有优质土壤,但多数地方土壤贫瘠,马萨诸塞的南岸是沙土,北边则是多石的地貌。沿岸多数地方是岩石密布的浅滩或沼泽,船只能沿着河流上溯的里程也非常有限。

再加上美国东北部的气候潮湿多雨,每年的降水量达1000毫米,不同方向的气流经常在此碰撞造成混乱的天气,有西边来的干暖气流、北方的干冷气流、东边来的冷湿气流和南部来的暖湿气流。

当这些气流在美国东海岸的上空大规模相遇,气候现象颇为壮观。乡村地区不时被暴风雪抽打、被暴雨浇透、被龙卷风掀翻,还会还遇到东北风连刮三天,搅动沿海的海水造成内涝。

即使再往南,哈德逊河、特拉华河和切萨皮克湾等地区有了肥沃的河谷地区,然而南北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终究无法阻挡从北方吹来的寒潮,再加上五大湖的湖泊效应带来的冬季强降雪,在这里的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十七世纪第一批殖民者经历了严重的食物短缺,很多人被迫使用蛇和皮鞋维生,这种痛苦的生活给早期的美国人注入了一种就像是民族基因一样,使老一辈的美国人兼具了艰苦耐劳又极其残忍的性情,像这样的性情,慢慢就成为东海岸各大中心城市的底色,在麦克阿瑟的政变军队中,尤能看出地理影响给美国人带来的“民族特色”。

在东海岸的十三州殖民地再往西方的内陆走一段距离,就是著名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了。这道年代悠久的褶皱山脉蕴藏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比如对美国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优质煤炭,以及铁、铅、锌乃至花岗岩、大理石等其他矿产,而且在阿拉巴契亚山脉的西方,除了数不清的海狸皮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坎伯兰隘口的另一头是森林密布的肯塔基,拥有无尽的木材资源以及不少的可供狩猎的野兽。

由肯塔基再往北走,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低地,当时叫做俄亥俄河谷地区,现在则通常被视为是美国环五大湖工业地带的一部分,拥有和东海岸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

这里的土地平坦,平原开阔,气候也比东海岸的潮湿多边好得多,五大湖还带来了近现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水源以及便利的水网交通,所以若说东海岸的地理造成了早期北美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移民那种特有的残忍底色,使英国本土都望尘莫及,那么五大湖的环境,就造成了在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等新兴城市的中期美国居民,具备另外一种更为豁达开阔的风气。

一定程度上来说,今天五大湖的几乎所有工业城市,会在里德来到芝加哥以后,第一时间便纷纷致电拥护,除了因为这里工人数量众多以外,也是因为五大湖地区居民不同于东海岸地区居民的特殊社会风气。

否则,芝加哥、底特律的工人虽多,倒也不一定就真要比纽约、波士顿多多少倍。

在传统上分割了五大湖地区和东海岸地区的重要交界点上,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之间的特拉华河峡谷峡谷,冰雪已然开始消融,特拉华河在两州交界处横切阿巴拉契亚山脉,形成特拉华水峡,地势非常险峻,就算是在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异常发达的美国东部地区,特拉华水峡还是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个口子东边就可以直接通向纽约,西边可以直接翻过阿巴拉契亚山进入中央低地,对于芝加哥方面和华盛顿方面来说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但由于美国历史上内战数量太少,东海岸本土的战争数量同样太少,所以至关重要的特拉华水峡附近居然没有修建任何关口、要塞或堡垒,附近只有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城市,被来自德国的移民起名叫做斯特拉斯堡。

也正因为如此,麦克阿瑟手下那些毕业于西点军校的陆军参谋们,竟然无人提出尽快派兵抢占这一要地,控制住由新泽西州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出入五大湖地区的重要隘口。

反而是一群斯特拉斯堡本地的赤卫队民兵,总共约莫一百人左右的工人武装,趁着政变军队抢占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几座大城市的空档,迅速占领了特拉华河峡谷,又为社会党人的武装力量封堵阿巴拉契亚山脉争取到了许多时间。

说来,其实这也不能怪政变军的那些参谋们战略素养低下,而实在是美国历史上很少有在本土展开过大规模的战争,唯一一次可堪一提的南北战争,主要战场也不是在北方,而是在中部和南方。

独立战争和1812年的美加战争,缺乏稳定的战线,主要以快进快出的运动战为主,所以也很难体现出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隘的重要性。

西点军校的课堂上,排除掉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和南北战争以后,再剩下来的战例,基本就都是欧洲大陆的战例,还有一些美军围剿印度安人部落的小规模战例,也没办法为今天的内战提供任何参考经验。

这场内战,对于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军事学家来说,很可能都是空前绝后的,人们需要尽快总结出一些真正适合北美战场的新经验来才行。

在斯特拉斯堡赤卫队民兵的接应下,海军陆战队的主力部队第一陆战团正在踏过还漂浮着雪白色浮冰的特拉华水峡,准备进入更安全的五大湖地区。

第一陆战团的团长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也是美国军队里比较有名的左翼分子,在林淮唐所知道的另一个时空里,卡尔逊曾经活跃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在延安生活过,也与山西敌后根据地中的八路军并肩作战过,还和当时八路军中的许多开国将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一百二十四章 赤化美军

在这个时空,卡尔逊是没有机会去延安与许多伟人相识了,但他也在大战末期时,曾以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人员的身份,观摩过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的两次大规模战争,因此对红军以及社会党人的看法非常友好。

麦克阿瑟掌权以前,卡尔逊曾做过美国陆军元老潘兴的副官长,但在麦克阿瑟担任陆军参谋长并独揽大权以后,像卡尔逊这样的左翼军官,肯定是逃脱不了被赶出陆军的命运,即便他自己不离开陆军,也肯定会像马歇尔那样被边缘化。

好在离开陆军以后,卡尔逊获得了巴特勒将军的赏识,很快就被提拔为第一陆战团的团长,运用他在中国学到的经验训练士兵,在中国的时候,卡尔逊亲自到青岛和东北考察过中日之间的战争,当时在辽宁的烽火线上,他曾问一个参加救助的民工:“你为什么要打仗?你的同胞为什么不怕死?”

那名民工回答道:“救——国!”卡尔逊继续问道:“那你们怎样去救国?”

“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败鬼子。通、力、合、作!”

卡尔逊没有听清那名民工带着浓重口音的四个字,最后民工又把四个字简化成两个字:“工——合!工合、工合!”

民工的本意似乎是指的红军推广的支前民工合作运动,这两个字在卡尔逊心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等他回国以后,卡尔逊在第一陆战团的日常训练中,就时刻以中国红军官兵平等的精神为榜样,他与普通士兵一样站岗值勤、排队打饭。每周五,第一陆战团还会依照中国红军的样子召开民主讨论会,每个士兵都可对一周的训练发表意见,参谋主任小罗斯福还像中国红军中的政治委员一样给大家作形势报告。

没错,第一陆战团的参谋主任小罗斯福,就是民主党那个不幸因小儿麻痹症早早去世的政治明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长子。

在另一个时空,小罗福斯詹姆斯·罗斯福也一直和卡尔逊在太平洋战场并肩对抗日本军队,也正是因为这层特殊关系的存在,使卡尔逊能够和当时的罗斯福总统直接通信,在卡尔逊的努力之下,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了美军应该放弃援助国民党,转而与八路军建立直接联系,将那些美援交给更具有战斗力的八路军使用,同其合作一作起解放被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广大地区。

可惜由于罗斯福总统在二战后期的去世,以及麦克阿瑟这类战争狂和种族主义分子的极端阻挠,卡尔逊希望直接援助八路军,并以美式武器大规模武装八路军的计划终于流产。

不然,我们本可以看到八路军拿着美国援助的春田式步枪、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博朗宁轻机关枪、M1919A4式重机枪、巴祖卡火箭筒、无后坐力炮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三七战防炮、20毫米高炮、75毫米山炮……由中国人自己来直接解放日军所占领的东北、华北、华东广大地区。

八路得到这些装备后,使用巴祖卡和无后坐力炮可以轻松攻破日军的土木砖瓦式碉堡,使用迫击炮和山炮可以轻松打下日军盘踞的一般县城和小城市,而八路军在打下这些地方的时候,因为火力强大,伪军更加不堪一击,容易获得大量杂牌军械补充自己或者用于扩军,同时缴获日军的可使用武器也因为战斗的轻松而更加多,接下来就是要解放日军占领下的煤炭基地和铁矿也并非难事。

只是现在,第一陆战团虽然趁着叛军忙于控制东海岸各大城市的空窗时间,一路突围,几乎是横穿了大半个叛军控制区,才来到了特拉华河峡谷。

这支精锐的部队在政变爆发的前一天,才由里德亲自下令,将从第一陆战团的驻地诺福克军港调至华盛顿保护白宫安全。但就在卡尔逊和小罗斯福带着第一陆战团刚刚出发不久,还在赶往华盛顿的半道上时,政变就突然爆发,瞬息之间局势骤然变化,卡尔逊审时度势以后,认为第一陆战团现在再赶去华盛顿只是送死,小罗斯福则主张第一陆战团应该返回诺福克军港和海军舰队汇合,或是赶往纽约增援当地还在坚持抵抗的白劳德。

以卡尔逊的勇气,他当然不愿意临阵脱逃逃回诺福克军港,可是尚未等待陆战队奔赴纽约,纽约的抵抗武装就迅速被叛军击溃,很快整个长岛地区也全部沦陷,这种时候再去纽约显然也丧失意义了。

彼时第一陆战团的位置,正位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附近,已经临近阿巴拉契亚山脉,只要翻过大山,就能前往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和里德汇合,所以卡尔逊又一次当机立断,立刻改变方向,从巴尔的摩一带突破叛军的封锁,一路连战连走,这才把部队完整带到了特拉华河峡谷。

阿巴拉契亚山大致是由北往南,从加拿大东部一直延伸到美国南部的佐治亚、阿拉巴马一带,几乎和大西洋海岸平行。这样一来,大西洋沿岸分布的平原,就和广袤的中部大平原隔开了.

虽然阿巴拉契亚山和很多别的大型山脉比起来,海拔落差并不算大,但它是一座褶皱山,地质史上前后经历了三次造山运动和长时间的侵蚀,形成了相互平行的很多组小山脉,地形十分复杂,在殖民时代,阿巴拉契亚山就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殖民地向西扩张,今天它复杂的地势,依然能够阻挡东海岸的叛军向五大湖进军。

卡尔逊和小罗斯福两人,都经过了日夜不眠的数百里奔波跋涉,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过眼睛,疲惫至极,直到通过特拉华河峡谷的时候,身心才终于放松下来,几乎立刻就瘫倒在斯特拉斯堡赤卫队民兵们的面前。

“老伙计,总统还安全吗?芝加哥的情况怎么样?有多少军队支持政府?”

卡尔逊在疲乏之中,还接连发问,民兵队长稍微愣了一下,才依次向他回答说:“总统很安全!里德总统已经向全国发表了一通通电,新政府刚刚在芝加哥成立,那里的情况也很稳定,俄亥俄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五大湖附近好几个州的州长,也都回应了总统的要求,宣布效忠合法政府。只是你问我有多少军队支持政府,这我也不太清楚,东海岸、西海岸还有南方的局势现在都特别乱,您知道吗?那个休伊·朗在新奥尔良宣布自己为美国的临时总统了。”

第一陆战团日夜兼备,从华盛顿一路转战突围,好不容易才赶到特拉华河峡谷路途上也没时间和闲暇打探最新的时局消息,参谋主任小罗斯福闻讯不由头晕目眩:“民主党呢?民主党是什么立场呢!”

首节 上一节 637/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