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556节

意大利革命就此暂时落下帷幕,毕竟即便英法全力支援,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也难以击败德国远征军,就算是墨索里尼也不得不认清楚现实,接受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目前的控制范围,1927年,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威尼斯和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北部除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以外均属于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意大利南方则由罗马教皇国和两西西里王国继续统治。

在这场不彻底的意大利革命同时期,逃亡到澳大利亚的英国远征舰队和流亡者们,推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联合资源法令》,合并为了澳大拉西亚邦联,选举被暂停进行,邦联的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军事戒严状态之中。

西班牙人也在同期,乘着英国海外势力的瓦解,人终于夺回了直布罗陀,阿根廷人占领了马岛,埃及赢得了苏丹的唯一主权,内志入侵了特鲁西尔诸国,舍麦尔确保了科威特的忠诚,奥斯曼帝国夺回了塞浦路斯和亚丁,后者则划分给了也门管辖范围。

马耳他,苏伊士运河,柏培拉……这些英国殖民帝国上的战略要点,则多数被德国海军占领。

在大英帝国的众多海外领地里,只有南非勉强维持了下来,通过向德国做出种种巧妙的让步,再加上德国对于左翼力量可能颠覆南非的忌惮,才使南非的英国人殖民政权生存下来。

第七章 回国

葡萄牙人控制的安哥拉等殖民地和尚属于协约国集团阵营的北非、南非两大政权以外,整个非洲大陆上,除埃及、埃塞俄比亚这几个经济上大受中央同盟支配的半独立国家以外,剩下的土地,几乎都被德国控制,这些广袤的殖民地也为德国“咆哮的二十年代”注入巨大的经济活力。

对非洲各受压迫国家和民族而言,这既是二十年代的不幸,也是这时代的一种幸运。

德国去除了英法殖民帝国套在黑暗大陆上的枷锁,虽然取而代之,妄图锁上一条全新的锁链,然而德国粗暴的统治方式和残酷的剥削方法,远较英法殖民帝国高明的统治手段低级许多。非洲人民在遭受更残酷对待的同时,也因之在德属中央非洲比较松散的统治框架下,寻求到了更多民族觉醒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空间。

还有像埃及和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非洲大国,也在英法殖民帝国崩塌的过程里得到自由和扩张,埃及接管整个苏丹地区以后,实力明显上升,虽然苏伊士运河被德国控制,可是德意志帝国为了确保自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有意扶持埃及来制衡奥斯曼帝国,埃及因此在整个二十年代里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也是类似,各殖民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既为二十年代的地球带来了德国这样一位更加粗暴的霸主,也给受压迫民族带来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

1926年,在奥匈帝国势力范围南围部,爆发了一次疑似塞尔维亚支持的泛斯拉夫主义革命,给奥匈帝国在这里的霸权带来了严重威胁。奥地利皇帝卡尔设法挑拨了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矛盾,并建立了一个克罗地亚人主导的泛斯拉夫主义的伊利里亚王国,使它和奥地利、匈牙利一起形成新的三元联邦,波西米亚的捷克人也靠着当地工业在战后的迅猛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自治权。

即便是塞尔维亚,处境也不算太差。

塞尔维亚是欧战的导火索,理论上在战后很有可能被彻底毁灭、吞并。但欧战对奥匈帝国的放血实在过于严重以至于奥匈帝国的兼并主义倾向已成昨日黄花,其标志性人物,例如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伯爵以及蒂萨·伊什特万,都被排挤到边缘位置。作为代替,外交部接手了战后和平进程的策划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在战后建立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塞尔维亚。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德国人的认可,自1915年起,德国就一直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塞尔维亚——黑山王国作为奥地利的附庸国。

在带有惩罚性质的《瓦托尔茨条约》中规定,马其顿和尼什被并入保加利亚,作为补偿黑山被并入塞尔维亚,但是失去了海岸线,军队也被限制在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数量,再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就连经济自主权也因为同奥地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而完全丧失。虽然卡拉乔杰维奇王室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还是在奥地利的压力下组建了一个亲奥政府。

根据条款内容,彼得一世退位,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塞尔维亚的国家状况十分糟糕,可总算是免于了亡国的命运,这也给巴尔干地区的混乱留下复燃的种子。

在拉丁美洲,事态的发展也如脱缰野马一般令人吃惊。

美国在整个二十年代都受困于严重的大萧条和经济衰退,这使美国人在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干涉拉丁美洲世界的任何政治变化,美国不得不重回到孤立主义的旗帜下,拉丁美洲则抓住时机,获得了一个政治上进行大变革的窗口时代。

1926年,巴西最具声望的总统候选人之一圣保罗州州长华盛顿·路易斯·佩雷拉·德索萨被刺杀后,联邦军队进入了该州,巴西内战因此爆发,周边国家,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纷纷对巴西内战施加干涉,使得这场内战几乎演变成了拉丁美洲世界的一场小型世界大战,战火持续燃烧,直到1928年巴西新共和国举行首次大选,若昂?佩索阿领导的共和党大获全胜以后,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受这场南美洲的小型世界大战影响,委内瑞拉也发生了政权更替,玻利维亚则在1929年为争夺北查科地区的出海口,向巴拉圭宣战,查科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玻利维亚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

然而巴拉圭在外交上没有做丝毫让步,反而进行了利用谈判机会进行全国总动员,巴拉圭军队的总兵力很短时间内就从3000人膨胀到六万人,双方的血腥拉锯持续了数年时间,直到玻利维亚军队在德国顾问的指挥下于“七千米战役”中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玻军自此一溃千里,此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巴拉圭军队大获全胜,玻利维亚则失去大片领土,德国第一次试图利用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机会,在拉丁美洲扩大势力范围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

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巴西内战和查科战争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使得置身事外的阿根廷在拉丁美洲世界逐渐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同样置身事外的智利则在这期间卷入一场规模浩大的革命运动。

在第三国际巴黎总部的众多代表中,就有一位来自智利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智利空军军官马穆杜克,此前英国革命期间,正是马穆杜克极力劝说第三国际组织一支国际志愿军前往英国作战,他自己也由于丰富的军事履历以及受到智利现政府排挤的背景,逐渐成为第三国际的一位重要军事参谋。

近年以来,智利由于受国际市场的严重影响,所有的外部贷款都被暂停并要求偿还,硝石、铜矿出口量锐减,外汇流入阻断,国家财政陷于匮乏,工人失业剧增,大量小企业主和商人破产,民众生活急剧恶化,工农抗议运动不断。

1931年春天,智利的伊瓦涅斯总统就借口巴西内战和查科战争之故,在智利国内颁布紧急条令150多条,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其中的新闻审查等条款,更使舆论激愤,内阁阁员也纷纷辞职,曾经将智利军队内左翼代表人物马穆杜克“政治流放”到法国的伊瓦涅斯总统现在就像是坐在一座亟待喷发的火山之上,地位极为脆弱,随时有倾覆之忧。

在巴黎和马穆杜克共事的第三国际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熊雄,这天就拿着一份刚刚发行的智利报纸冲进了马穆杜克的办公室内。

熊雄和马穆杜克共事多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非常兴奋,以至于在公开场合也用昵称称呼马穆杜克:“马马杜克,伊瓦涅斯政府垮台了!你可以回国了!”

第八章 1931

马穆杜克大吃一惊,他接过报纸仔细翻阅起来,原来由于内阁的频繁更迭,以及军队内部对伊瓦涅斯总统对经济危机无能为力,墨守金本位制的表现十分痛恨,社会上风传即将发生军事政变,并有传闻说军人和暴动工人已有计划杀掉伊瓦涅斯,所以这位统治智利数年的爱尔兰裔独裁者,便急忙在政变发生以前辞职流亡阿根廷。

时任内政部长的蒙特罗担任副总统,并且为了稳定动荡的智利国内社会秩序,这位蒙特罗副总统向民众保证举办一场公正的总统选举。

熊雄和马穆杜克说道:“你看这条新闻!蒙特罗上台以后,取消了伊瓦涅斯政府时期对社会党人和红色工会的禁令,你现在就可以公开回国。以你这些年来在第三国际活动建立起来的威望,一定可以在智利国内大有作为。”

这几年来马穆杜克在巴黎也不是闲着,他一直都很关注智利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还和智利政坛上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闻名的驻美大使卡洛斯·达维拉和著名的左翼律师和激进社会主义者欧亨尼奥·马特建立了通讯关系。

达维拉是前总统伊瓦涅斯的密友,在其任期担任驻美大使。伊瓦涅斯倒台后,他立即扛起反对蒙特罗政府的大旗,获得大批伊瓦涅斯余党分子的支持。但达但维拉本人真实的政治立场偏向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他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和由国家监督整个经济生活,将最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实行国家工业化等等举措,所以应当是一个可以合作的对象。

欧亨尼奥·马特曾当过圣地亚哥工人夜校协会的主席,在劳工中很受欢迎,他也提出奉行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正义”的政策,要求与中国为首的第三国际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商业关系。马特是比达维拉更加纯粹的激进社会主义者,在智利劳工群体中非常有影响力,而且年轻时去过中国,曾见过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所以也被马穆杜克认为是一位比达维拉更可靠的合作者。

在智利国内,特别是新建立不久的空军部队内,由于马穆杜克是智利空军的直接创立者之一,所以有很多空军军人也在为他争取回国的机会。

就在熊雄来告诉马穆杜克好消息的时候,他桌上的电话也又响了起来。

马穆杜克看了一眼熊雄以后,提起电话听了一会儿又是半信半疑:“蒙特罗政府电邀我回国担任智利空军司令……”

熊雄更加为他感到高兴说:“智利国土南北跨度极大,海岸线又特别绵延漫长,比起陆军,显然是海空军更为重要。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于突袭、串联、转移,甚至于撤退,如控制住空军,就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

这些消息接踵而至,特别是蒙特罗政府的公开邀请,终于让马穆杜克坚定了回国策动智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心。他在巴黎收拾好行装以后,在乘船出发返回智利以前,又把自己在巴黎以第三国际委员薪水购买的汽车、钓鱼用具、钢笔、手表等物件,全都送给了好友熊雄,熊雄也专门到卡昂附近的港口为他送别。

践行之际,马穆杜克手上还夹着好几份智利报纸,他正在抓紧时间了解这段时间智利国内形势的变化,他摇摇头和熊雄说:“亲爱的朋友,我看蒙特罗政府也不是一个进步的政府,他现在摆出一副进步的面孔来,不过是忌惮智利国内使伊瓦涅斯政府垮台的那些因素烧到他的身上,所以暂时做一些进步主义的改革,用以蒙骗民众。”

熊雄回答道:“智利工人联盟和教科文组织有不少联络,据我所知,在是否解散智利硝石公司和旧国会的问题上,蒙特罗政府还是十分保守。”

智利硝石公司是伊瓦涅斯政府建立的垄断公司,它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资本控制,使智利丰富的铜矿、硝石资源都被外国人把持,利润也不断流向美国。

智利的旧国会还是之前由伊瓦涅斯操纵产生的,是一个为伊瓦涅斯暴政充当橡皮图章的机构,大部分国会议员都是由伊瓦涅斯指派产生。

首节 上一节 556/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