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不求生 第372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给人以负担沉重、高投资高积累低消费的印象,其实是因为这期间农业税虽然低,但与此同时,为维持赤脚医生、民办中小学、农田水利、四级农科网等的运转,集体提留却在此期间大幅增长,在60年代,农村集体提留是农业各税的两倍多,这才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最大的负担。
但集体提留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绝不是榨取了农村以后,用来发展城市重工业的。
农村集体提留几乎都用于投资农村本身的农田水利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和农村初级保障体系。
人民公社时期修起的无数水利设施,消灭了大量瘟疫、流行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这种超前发展、超前消费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在1979年时把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提高到了68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了3.7%,这远远高于当时绝大部分和中国处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工业化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却又不仅局限于工业发展,包括对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建立,提升的是整个经济基础和社会。
在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中,农田水利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农村初级保障体系的建设相对当时的生产力,是超前的,但也是非常必要的,对生产力和人员素质具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人民公社路线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超工业化路线相比,也绝非尽善尽美的一种更好方案,这只是当时中国和苏联基于不同国情和外部环境实行的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业化路线而已——但确确实实,历史上中国和苏联走的工业化路线绝非同一方案。
历史上的中国在80年代也放弃了人民公社路线,选择了通过房地产证券化的方式,把人民公社模式培养的一代高素质劳动力引入城市,用实质上就是证券化了的房地产榨干一代人最终完成了工业化,作为代价则是农村的大规模衰败和人民公社的完全破产,60年代、70年代时在农村建立起来的一套农村保障体系也被彻底荒废,使农村继续了又一代人的贫苦以后,再依靠城市工业反扑进行新农村的建设。
人民公社作为一种临时措施,其强大、迅速的动员组织协调能力是盘剥农村,兴建农田水利和农技、农机、良种推广,建立规模化工业原料基地等所必须的——所以人民公社模式并非工农业剪刀差,它的核心在于汲取农村资源以后,又用于了农村的投资建设。
但是政社合一和超前发展也是人民公社的两大弊端。政社合一目的就是以农补工,虽然补的工指的是农村和小城镇的集体企业,但一样导致公社的积余过少,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管理者文化素质差,也会导致复杂的公社体系出现僵化问题。
对农民来说,人民公社在农村建立起来的教育、医疗和农技体系是长远的好处,它远不如80年代用包产到户瓦解人民公社时带来的短期好处让人更有直观上的感受。
所以80年代时,随着人民公社模式建立的一系列乡村小学被废弃,有无数农民家长把他们的孩子从学校带回农村干农活。对这些农民家长来说,让孩子免费或以极低廉的价格接受教育,远不如将他们带回家里增加一个干农活的劳动力更有吸引力。
中国社会党从1911年开始从事社会革命的事业,林淮唐已经在徐州和现在的青岛、北京,都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煤钢复合体,也有几座近代化的工业都市正在拔地而起。
这些工业建设的资金来源,都来自于社会党武装革命时期以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包括直接没收、包括外国援助和赔款,也包括金融上的融资手段——筹集的资本。
三年的建设时间,徐州、青岛和北京的新兴煤铁工业,还有晚清时期就已经建设起来的汉冶萍公司,中国现在的煤铁生产能力实际上与日本相差并不大。
1917年日本的钢铁产量是70万吨,当下中国的粗钢产量则是50万吨,双方的差距实际上是相当之小了。中国煤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不算惊人,在历史上民国于一战结束时,靠着一战的战争景气粗钢产量也达到了20万吨以上,这还是在汉冶萍公司控制权已经被日资夺走的情况下实现。
社会党恢复了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生产,在青岛和徐州都投产了生产规模不下于汉冶萍公司的煤铁复合工业基地,在一战景气刺激下达到50万吨的粗钢产量并不为奇。
中日两国的生产力差距已经被缩小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林淮唐也完全有信心在东北、在旅大、在朝鲜,和日本军队进行一场海陆空的全面战争了。“
第四十六章 列宁归来 “
二更,今天还会再更新一章
从1915年反干涉战争和谈结束以来,这两年时间红军从未结束扩军的步伐,甚至可以说这两年来社会党最主要的精力还是用于军队的建设方面。
红军的主力野战基干部队,已经翻了两番,从两次胶东战役时的二十万人,达到了现在的四个野战军、十八个纵队、五十五个师及若干独立旅总计近八十万人的兵力。
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地方公安部队和赤卫队。
欧战期间,所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原料价格都在暴涨,国际上也基本买不到什么成规模的进口武器,这八十万部队几乎都要由中国自己生产的武器来装备。
所有从单位机枪量和火炮量来看,现在的红军装备水平、火力密度比起两次胶东战役时期实际上是下降了。但精兵简政带来的则是更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这也更适于在广袤的满洲林海雪原上作战。
四大野战军中,装备水平最高、作战能力最强的当然还是以反干涉战争的主力部队华东和华南野战军为首,其次则是东北野战军,才从西北兵团扩充起来的西北野战军实力则最弱。
不过围绕东北地区展开的中日全面战争,从技战术条件来看,反而是最适合西北野战军的骑兵部队发挥其威力。
至于空军,红空军在技术和战术上对日军的飞机都还拥有压制性的优势,但由于红空军规模有限,在几十万人甚至是超过百万人规模的全面战争里恐怕很难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海军方面,红海军虽然在吸收了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以后,实力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海军则由于在胶州湾、莱州湾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战后海军派主导的内阁又被山县有朋以西门子案等政治斗争打垮,日本海军的实力因此比之欧战爆发以前还要衰退了三分之一左右。
但日本联合舰队依旧能够绝对压制住红海军。
在未来的中日全面战争中,红海军唯一能够挑战日本海军的办法,就是作为破交舰队进行破袭战。
但比起几年前中国那堆只能在日本海军面前挠痒痒的小炮舰,最强的主力舰不过是一条防护巡洋舰,到今天中国红海军已经拥有了和日军打破交战的能力,这种进步速度也是极为恐怖了。
林淮唐为了解决将来东北作战的后勤补给问题,这两年间也在东三省地区沿着日资的南满铁路修筑了平行的吉海和沈海两条铁路。东北自建铁路自然不可避免和满铁发生竞争,日方多次抗议,但林淮唐未予理睬,此时山县有朋支持下的大隈重信内阁在利用西门子案彻底铲除海军派在政府内的余孽以后,也忙于扩充日本陆军的常备师团,尚未做好和中国再次开战的准备,所以满铁的抗议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影响到东北自建铁路的修筑。
更多红军部队,也顺势借修筑铁路的名义入驻东北,东北驻军由1915年时的十四万主力红军,快速增长到了1916年的三十八万主力红军。
作为对应的措施,日本也把关东洲和朝鲜的驻屯军兵力增加了一倍以上。
同时考虑到由于中国对德、奥两国绝交以后,已经收回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位于天津的租界,日本在天津的驻屯军在军事上也就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包围态势。合理考虑,这时军部就应该把天津驻屯军的主力转移到大连,在本地仅留下一支象征性的部队,但军部出于面子上的考虑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顾协约国当局的反对,以准备干预俄国革命为由,将天津驻屯军的兵力也扩充了数倍。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以后,英法远东殖民当局多次提出由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预俄国革命的要求,这又激起了日本国内激烈的讨论,军部方面蠢蠢欲动,以此为借口不断向旅大和朝鲜地区增兵,海军舰队也数次出入渤海湾中,一副虎视眈眈的模样。
中日双方的军队密集于东北地区,在旅大附近,还有在鸭绿江的中朝边境地区,红军和日军在俄国革命以后已经屡次爆发了小规模的武力冲突。
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朝鲜红军已经好几次进行跨境武装袭击,在对半岛内的韩奸工矿企业进行打击以后,朝鲜红军部队往往在日军的追击下还能够撤到中国境内全身而退。
日军也有数次妄图强行闯入中国国境线内攻击朝鲜红军,都被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蓝天蔚亲自压阵部署反击打了回去。
双方人员各有死伤,最大一次中日两军边境冲突的死伤人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人。
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中朝边境上的火药味远比两年半前的青岛更为浓郁。
只等一个契机。
一辆从瑞士开回彼得格勒的火车。
由孟什维克党护国派和社会革命党温和左派把持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投票宣布了支持继续参加大战,但是,呼吁停止战争,要求交战双方进行不涉及领土吞并和战争赔偿的谈判——这种谈判任何政客都清楚绝不可能实现。
数万俄国士兵从战壕中冒出来,与昔日的敌人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举行了一场毫无准备、具有反战色彩的复活节庆祝活动。第二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具决断力的领袖和职业革命家列宁,终于离开瑞士,他坐上一辆火车,途经过法兰克福、柏林、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抵达了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和列宁一起回国的,还包括在二月革命以前被沙皇政府流放的大批政治犯,包括了朱加什维利——也就是斯大林,同时还包括区联派的越飞等人,此时经过在中国的志愿者活动以后,多数区联派分子都已经选择了直接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当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街头的时候,等待着他的除了一个满溢着浓厚反战情绪的首都以外,也包括了一个经过中国革命而日益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的所有支持者都在这天聚集到了火车站,除了布尔什维克党人以外还包括了被动员起来的成千上万工人,当然也包括了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坚定支持者喀琅施塔得水兵。
街道上红旗招展,由于中国革命的影响,许多布尔什维克党人还打出了中国社会党的星轮红旗和黑赤旗。金色、赤色和黑色的海洋在铺天盖地的“乌拉”声中,汇聚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海洋,此起彼伏的旗面犹如黄昏时滑落的日光,映满天际的赤红。
社会革命党民粹派的激进战斗组织领导人鲍里斯-萨文科夫和列宁在同一天回国,他和列宁一样都是被沙皇当局流放、通缉的海外政治犯,萨文科夫在法国参加了对抗德国军队的志愿军,富有军事经验,所以克伦斯基已经为他内定好了战争部副部长的位置。
但和列宁归国受到的轰动性欢迎相比,迎接萨文科夫的人群便要少的多了。
“列宁先生,在这种举国一致共度国难的关键时刻,继续呼吁反战对我们的俄罗斯祖国来说可不是一件多好的事情。””
第四十七章 萨文科夫(三更) “
感谢@扎比子 的打赏,最近日常码字时间终于调整了一些,先三更还一下欠账了
列宁当然认识社会革命党内最激进的战斗派萨文科夫,但列宁毫不畏惧,只是质问道:“共度国难?谁的国难?尊敬的鲍里斯先生,我们在为谁而战?是尼维尔还是劳合乔治?”
俄国军队为了支持法军总司令尼维尔发起的新攻势,已经集结了大量军队。然而,俄军的进攻无法展开,士兵们变得难以控制,铁路也没有足够的煤驱动火车。
克伦斯基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以后,曾向协约国许诺俄军很快就会重新发起攻势,帮助英法牵制住东线德军。他试图解决军队的问题,但是无论他做什么情况都向坏的方向发展。他颁布命令,解除43岁以上男人的兵役,本来就接近瘫痪的俄国铁路系统又涌入大量的急于回家的中年退伍老兵。他废除逃兵的死刑,马上就有100万士兵把枪丢在地上。许多人回家的动机是为了当大土地贵族分配土地时能获得一块土地,还有许多人就是厌恶了战争。
列宁向萨文科夫问道:“据我所知我们的临时总理克伦斯基先生,他向协约国解释俄国的革命是因为有谣言说罗曼诺夫政府有可能单独进行停战和谈,所以人民才起来反抗。您,一位自诩为农民利益守护者的民粹派革命家,您认为克伦斯基先生的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它哪怕有半个卢布的真凭实据吗!”
列宁的质问令萨文科夫大为恼火,但他又无从反驳。临时政府的统治正处于颓丧之中,克伦斯基却忙于应付协约国的外交催促,全俄罗斯都处于一片动荡的混乱之中,克伦斯基想的却是怎样尽快把一百万人送到德军的枪口下。
俄国曾在1916年底参加尚蒂伊的会议时承诺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但进攻计划因俄国陷入混乱而停止。正在策划之中的夏季进攻是一次规模适中的进攻。然而,俄国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是军队和产业工人的忠诚,但俄国军队和工人却越来越不给予支持。春季,俄军每个月有3.5万士兵开小差。国内的混乱到近乎危险的程度,有许多次陷入无政府状态。新近由士兵、海员、工人成立的苏维埃从内心深处怀疑克伦斯基的作为。
萨文科夫在无数迎接列宁归国的工人、水兵群众围观之下,只能愤愤不平丢下一句“历史终将证明谁是正确”的话以后便乘车离开。
列宁没有对萨文科夫这些民粹派掉以轻心,他问到刚刚先自己一步回国的布哈林说:“费利克斯呢?他在莫斯科还是彼得格勒?党现在需要他来防备社会革命党的民粹派恐怖分子。”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早期领导人中,布哈林的地位不算高,后来与托洛茨基一起组成反对派联盟的季诺维也夫也尚不在最核心的决策圈中,核心决策者除列宁以外,就是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加米涅夫。
但布哈林作为卓越的理论家,确实极受列宁的欣赏,他径直回答说:“捷尔任斯基同志还在中国,他和卢森堡女士一起活动,他们将一起回国,可能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冲突结束以后先回到立陶宛去,再去波兰。”
捷尔任斯基也是深受列宁信赖的一位同志,1917年的捷尔任斯基还不是大名鼎鼎的契卡之父,但他谨慎可靠的性格一直为列宁所熟悉,是一位最适合用于抗衡社会革命党民粹派内诸如萨文科夫这类危险分子的党员。
列宁得到这个答案时,脸上难免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捷尔任斯基和罗莎卢森堡一样都是波兰人,他在欧战爆发前被沙皇当局逮捕,被判处了3年苦役。但在流放西伯利亚期间,捷尔任斯基和区联派的越飞等人一起得到中国社会党的帮助,得以从海参崴逃至中国参加革命。
捷尔任斯基在中国参与了大量工作,他没有第一时间跟随斯大林、越飞等人回到俄罗斯,而是听取了罗莎卢森堡的意见,准备等待波罗的海地区的局势稳定以后再回立陶宛地区去。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完成自己在中国尚未做完的大量志愿者和顾问工作。
列宁心有余悸:“战争还在继续,如果克伦斯基为了响应尼维尔攻势而重新发起进攻,那全俄罗斯必将沸腾起来。革命的火焰即将蔓延,我们应当拿出足够的决心和魄力去推动革命的进程!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斯大林先是愣了一下,继而笑道:“这是中国革命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人也要提出一份属于我们的林淮唐十二月提纲。”
在争夺和主持真理报工作期间,就和斯大林龃龉不断的托洛茨基淡淡道:“俄国革命有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小农占绝对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兴起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现在革命的中心只能出现在俄罗斯,或者说,出现在彼得格勒。”
列宁一手握拳,高高举起,示意向群众。虽然尼维尔攻势和克伦斯基攻势都前景崎岖,但列宁反而对俄国革命的前途怀有更强烈的信心了。
“是的,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正如中国!”
法军的攻势同样蓄势待发,俄军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德国军队则顺利后撤到了兴登堡防线。德军撤出的地区变成一片荒野——鲁登道夫在撤退时采用了当年俄军撤出波兰时采用的焦土政策。德军破坏了被放弃的大小约为2600平方公里地区的每一座建筑物、每一棵树、每一段铁路、每一个十字路口。
法军进攻者被引诱进一个屠杀地带,德军的大炮和机关枪就像用耙子耙地一样大量杀伤进攻者,然后发动反攻。
在许多地段上,法军士兵需要首先渡过埃纳河,然后攀爬陡峭的有浓密林木的山坡,山坡上密布着参差不齐的沟壑,当然还有德国人的铁丝网。整个山坡上布满德军的机关枪碉堡,这些碉堡掩埋得很好,也有钢筋水泥保护,法军的炮火轰击不能摧毁它们,当法军士兵进攻时,德军的火力倾泻到他们头上。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在越过山顶后山背后的山坡上,因此法军的大部分炮弹飞过他们的头顶而没能伤及他们。德军的后备部队离前线足够远,使尼维尔的大炮够不着他们,但是又没有远到无法快速进入战场。
从纯兵力角度看,优势完全在法国一方。法军有3个集团军一共53个师,大约120万人,这三个集团军都投入最初的进攻之中。但是,其中有27个师被用为“大规模机动”作战,一旦有突破口,这些部队就要冲上去扩大战果。为了应付这种进攻,德军在贵妇小径附近安排了21个师,另有27个师用作反击力量。德军自1914年就占领着这道山脊,知道它的每一寸土地,有两年半的时间根据需要修建防御工事。德军的指挥官是皇储威廉,他和参谋官们都熟悉法军在凡尔登的进攻招数,他们有一个冬天的调整时间适应法军的战术。
此外,德军占据着制高点。
法军派出120辆新坦克,结果毫无战果。德军制定新的战术规则,每一个炮位必须有一门炮对进入视野的坦克予以轰击。这个战术的破坏性极强:第一天就有52辆法军的坦克被炸成碎片,另有28辆被炸坏。剩下的坦克,如果没有陷入德国人挖的壕沟,也陷于泥沼之中了。
天气对德国人有利。法军发动进攻前的夜里就开始下雨,然后变成雨夹雪,这几乎是一种在当时的季节不可能的天气情况。在许多地方,法军没能够靠近目标。在有些地方,法军以英雄般的气概付出巨大牺牲前进了不过区区四公里而已,代价是数万甚至十几万人的伤亡。
法军士兵的生命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成片成片的军人犹如稻草一般倒下,一天之间就能死好几万人,所谓的尼维尔攻势很快就将成为大战爆发以来法军最惨痛也最鲜血淋漓的一次失败。
它的血腥气息将震撼整个欧洲,乃至于全世界。“
第四十八章 尼维尔攻势 “
原任中国驻法公使的胡惟德早已收拾好了他回国的行囊,只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往返法国的轮船数量有限,胡惟德的许多行李都囤积在卡昂的港口,这才延误了他回到国内的时间。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