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368节

杨增新人到老年,身体状况越老越差,视力也越来越不好。自从俄国革命以后,林淮唐在北京几次发表了要求红军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的讲话以后,杨增新就逐渐感到了新疆形势的暗流涌动。

他把自己的堂弟伊犁镇守使杨飞霞,专程从伊犁召回迪化。自清廷收复新疆以来,一直都是以水草丰美的伊犁为统治中心,但新疆正式建省时伊犁受到俄军破坏,已经是人口凋敝、满目疮痍,再加上俄国侵占了西北大片疆土以后,伊犁不再出于新疆的中心地带,反而变成了边界上的孤城,所以新疆的政治中心才不得不从伊犁转移到了迪化。

但伊犁依旧是新疆除迪化以外的第二大城市。

杨飞霞毕业自日本陆士学校,前两年库伦叛匪侵袭新疆时,就是杨飞霞带兵到阿勒泰抗击蒙匪,这才保住了新疆边陲的安定。

再者他又是杨增新的堂弟,自然受到信任得任要职。

不过此时杨增新把杨飞霞从伊犁召回迪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杨飞霞早在日本陆士读书时就已经加入了同盟会,甚至在辛亥革命前还曾经亲自参与了黄花岗起义,只是起义失败以后,杨飞霞在一片混乱中逃到乡下继而前往香港,后来辗转至日本、武昌参加革命,并没有跟随林淮唐突破清军的重重阻截前往梅州建立革命军的根据地。

不然,现在杨飞霞可能就是中国社会党和红军的元老级领导人了。

但众所周知,黄花岗志士在中国社会党党内的历史地位极高,黄花岗起义时牺牲的林觉民至今还是社会党最着重宣传的革命烈士之一,所以杨增新很希望能靠堂弟杨飞霞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这层关系来软化中央的态度。

新疆虽然编有整整四个师的部队,但其实每个师仅编有一个团,兵力最大的新疆陆军第一师也才编有两个团,总兵力不过万人而已,要纯靠武力是很难抗拒中央的。

杨增新现在还不知道胡景翼兵团已从哈密出发,向迪化奔袭而来的消息。

他拉上外交署长樊耀南、政务署长金树仁和堂弟伊犁镇边使杨飞霞等亲信,就开始讨论起怎么迎拒中央的问题。

樊耀南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视野比较开阔些,他给杨增新分析说:“都督,这回中央希望加强对边陲地区的控制,无非是为了防止俄国革命的动荡扩散到中国来。我们只要严守边疆,关闭所有海关关口,停止中俄间的一切边地贸易,再把俄国人设在新疆的几个领事馆全部关闭,就能避免中央以防俄为名来插手新疆内部事务了。”

政务署长金树仁则说:“中央若真想插手新疆,还缺这一两个借口吗?我看早襄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都督,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着手。依我来看,中央现在在关内搞社会革命,闹得天怒人怨,多少名门望族、衣冠簪缨西出阳关来新疆讨生活。只要我们做好宣传,就能拉上新疆本地那些巴依王公一起反对红军。”

杨增新微微沉吟,还没有说话,但杨飞霞已经站起身来大声斥责说:“新疆势弱,当关内统一以后,新疆省绝不可能长期割据自守独立于一方。我们现在接受中央政令还来得及,中央对地方实力派里主动归顺投效之人实属不薄,就连冯国璋、唐继尧这些人现在都能在中央革命政府担任要职,都督还担心什么呢?”

金树仁冷冷一笑:“什么要职,就调去做弼马温罢了,连一点实权都没有,纯是摆设。”

金树仁又劝杨增新道:“新疆实力虽小,但地远万里,从阳关到迪化一路上几千里黄沙,如此天险红军怎么克服?我看不若效仿当年的马占鳌,先胜红军一战以后,再同中央谈判求得实职。”

林淮唐收编国内地方实力派军阀的时候,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给冯国璋、唐继尧、阎锡山等人的待遇,也谈不上多好。

杨增新就是在纠结这点,他很清楚中央如果腾出手来全力控制新疆,自己绝不是对手。但要杨增新放弃权力,去北京做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职,他又不满足,那么金树仁所说的马占鳌故事似乎就确实很有吸引力了。

杨飞霞见堂兄一副意动的模样,实在忍不住,抓着他手就说:“哥!咱们都是云南人,难道还真要在新疆过一辈子不成?哥你是不准备再回老家了吗!”

金树仁见状低声说:“若都督入京,杨使听说是林淮唐的旧人,说不定林主席将任杨使主政新疆嘞。”

杨增新微微点头,道:“嗯……德庵剖析的有理。我们即便要降,也要先打出一点名堂来再降。就这样办!先派兵堵住阳关,我们守住新疆,时间愈久愈有办法!””

第三十五章 失我祁连山 “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虽然这首匈奴民歌广为流传,但真正走进祁连山的人并不多,海拔4000多米的冰川高山气候多变,横在河西走廊之前,成为红军进军西北的第一道阻碍。

西汉伊始,开列四郡,铺陈丝路,救赎了纷乱的西部边陲,此后的关隘在寂静中守护远方。战马嘶叫,红军官兵多穿着双层棉衣,可还是有数百名战士被冻伤,前后有三十人被冻死。

长鬃垂颈的白马踏向西域,越往西行,天气越冷,土地也越荒凉,风沙也更密集。直到西征兵团的队伍在一片风沙中接近罗布泊流域后,水草才变得逐渐茂盛起来。

此时的罗布泊流域远未及干涸的地步,还并非什么可怕的人类禁区。十几年前斯文赫定的探险队,就已经在罗布泊流域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址,但在今后,这漫天黄沙所掩盖的西域历史肯定是将由中国人自己来挖掘了。

新疆地区的考古和文物保存工作,肯定也会比较历史上的情况有极大好转。

西征兵团三个师两万多人的队伍,仅靠一条清朝时由甘肃通往新疆的驿道维持后勤,驿道路面不平,有的路段过于狭窄,很不适合于源源而来的军事物资运输,更不适合大军的快速行军挺进。

所以胡景翼很干脆地把部队分成数个梯队朝新疆进军,又从第一骑兵师的两个团中挑选基干的骑兵部队二千人,配合上甘肃本地支前民工的八百多辆大车,就敢冒险朝迪化突袭。

一方面是胡景翼相信兵贵神速,在交通道路条件的限制下,西征兵团要在短时间内兵临迪化城下也唯有采取轻兵冒进的战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熟悉新疆军队情况的邓宝珊等人,都断言新疆军队颟顸不堪,武器装备和作战训练都大大落后于关内军队,所以两千红军只要战术运用得到,完全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邓宝珊也骑在第二次胶东战役时缴获的东洋大马背上,马鞭遥指,自信道:“清末时新疆新军比起关内地区的新军来说,差距还不大。但自从杨增新受袁世凯指使,在新疆极力排斥异己,把军校生和革命党人全部赶出新疆以后,新疆新军的战斗力就大不如前。红军在国战战场上都没有怕过东洋兵,更何况是他杨增新手下一帮巡防营呢!”

本来按胡景翼的习惯,红军千里奔袭迪化肯定是要昼伏夜出的。但熟悉新疆情况的邓宝珊,很快就提出新疆省昼夜温差极大的问题,同时邓宝珊又指出了在哈密和迪化之间渺无人烟,红军要么不被新疆省军发现踪迹,要么即便采取昼伏夜出的行军办法,这么大一支军队出现在无人区的荒漠里,也不可能不被发现。

邓宝珊胆子极大,或者说当年这群敢于西出阳关讨生活的人都有惊人的胆魄,这一点,就连向来善于乱中取胜的胡景翼也深为佩服。

这样,红军马不停蹄日夜朝着迪化方向急行军,而新疆方面由于杨飞霞反对和中央开战、抗拒红军入疆,所以杨增新只能派出新疆新军中战斗力较弱的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三个师实际上共计不足四千兵力的部队,朝哈密方向前进,准备封闭阳关。

战斗力较强的新疆陆军独立第一师则被杨增新留下作为迪化的卫戍部队,同时还要小心盯住西面伊犁一带的边防军。

新疆省军的这三个师名为师,实际兵力则连红军一个团的规模都没有,武器装备和训练素养方面就差的更远了,实际上和清末时新疆的巡防营等防军没有本质性的差别。

只有新军第一师和伊犁一带的边防军装备有新式的水连珠步枪和一些野战炮,但这些家当杨增新此时或者舍不得拿出来用,或者是由于忌惮杨飞霞不稳的缘故不敢放心使用。

战场形势因此一面倒地有利于红军,北斗七星高、红军夜带刀,新疆省军和西征兵团的第一次遭遇战就在双方都没有发觉敌人动向的情况下,在吐鲁番附近不期而遇了。

吐鲁番地处天山南麓,是南疆的重要门户,新疆省军三个师刚刚从此开拔前进准备开往哈密一带扼守关隘,完全没想到红军的先头部队两千多人此刻也已经赶到吐鲁番附近——由于红军尚处于行军状态,又是深夜,因此胡景翼发现新疆省军的时间其实和新军发现红军的时间完全相当。

但很明显红军有备而来,西征兵团早已做好了在迪化城下打一场硬仗的心理准备。新疆省军的三个未满员师则恰好相反是,所有人都严重缺乏和中央红军直接开战的心理准备,而且由于他们的任务是到哈密一带扼守关隘,因此三支部队均未做接战准备,甚至连一门火炮都没有携带。

要知道红军再怎么轻装前进,胡景翼也带上了几十挺麦德森轻机枪和在山东缴获的哈奇开斯机关枪,同时按照骑一师的作战习惯,红军战士每人均携带有多枚木柄手榴弹,先头部队中甚至还包括了两个迫击炮连,火力密度可以说是超过了新疆省军三个师十几倍以上了。

“红军真是难得打上这样一场富裕仗!”

自从两次胶东战役结束以后,红军不仅在战争过程当中缴获了日军和德军海量的重型火炮,而且徐州等地兵工厂的火炮生产能力也在这几年间有了长足提升。

现在的红军各野战部队,可以说是已经拥有了国内最强大的火力水平。

此刻的红军部队,哪怕是轻装前进的骑兵部队,都可以放心向敌人倾泻几个基数的炮弹——在他们的身后,已有一个强大的军工后勤体系作为支撑。

虽然比较帝国主义列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尚有极大的差距,但对比国内的地方割据军阀,则已经不知道领先多少了。

这一战甚至不需要胡景翼做什么复杂的指挥和部署了,两千多人的红军先头部队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就击溃了新疆省军第三师,旋即新军第二师和第四师两支部队尚未和西征兵团正式接战,便闻风而逃,大部溃散,又让红军俘虏了近千人枪。

被西征兵团俘虏的新疆省军官兵里,不乏邓宝珊当初在伊犁和迪化时认识的一些熟面孔,他朝着众人摇了摇手,深为感叹:“新疆衮衮诸公还不清楚时代已经变了吗?寇可往我亦可往,天下虽大,却没有今日之红军到不了的地方!”

经过吐鲁番这场迅速结束的遭遇战,胡景翼、邓宝珊等人对于攻取迪化更具信心,新疆省剩下的问题已不在于杨增新的封建割据武装了,而是在于如何解决新疆的边疆民族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问题了……“

第三十六章 迎接中央红军 “

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黄沙漫漫,夕阳西下,红军经过了罗布泊和楼兰古迹,但胡景翼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怀古幽思。虽然如此,但不论是秀才出身的胡景翼,还是这许许多多在参加红军以后接受了相当程度文化教育的革命官兵,大家都对新疆省古老的遗址满心遥想。

每一位红军战士都相信这场短暂的平叛战争结束以后,中央革命政府一定会以最为有力的手段抹除千百年来覆盖在古城之上的层层黄沙。

透过弥漫的沙砾,经历四面壁立险峻的土崖,踏过条条逼仄的道路,驼铃声中,西征红军在吐鲁番一役以后将俘虏全部交给后方跟进的步兵部队战友管理,先头的骑兵部队则继续以风驰电挚般的攻势向迪化进击。

时正午,天大热,阳光把迪化城暴晒成白花花的一片海洋,犹如一个天然的蒸桑拿房,遍地热浪翻滚,只消走上几步就汗流不止。

新疆的天气变化之快,由寒冷迅而转为炎热,可见一斑。

杨飞霞被杨增新事实上软禁以后,他从伊犁带来的几营边防军也就同样不受杨增新的信任了。这些虽然思想上保守落后,但也有马革裹尸勇气的老兵们,此刻都被新疆陆军独立第一师的官兵包围监视了起来。

新疆新军本就数量不多的火炮,也都被用来指向了杨飞霞带来的边防军部队。

城墙上的守军则百无聊赖,迪化距离甘肃尚有数千里之遥,中央就算想要对新疆用兵,战争也绝不会在此时打响。

士兵们的防御工作做得同样漫不经心,城下除了一堆堆荒土和几队骆驼以外,也就别无他物。

道路两旁的土墙身后,偶有些维族老百姓穿着破衣烂衫走过去,他们的眼神同样黯淡,没人把杨增新的政权和自己的命运关系在一起,也没人准备为中央和地方的这场冲突去做些什么。

所有人,或者麻木,或者漫不经心,亦或者骄纵放浪,没人意识到红军的赤旗此刻距离迪化城已经不到一百里的距离了。

残垣断壁前,直到红军骑士高大的战马飞驰而过,才有居住在乡村地带的维族、哈萨克族农民大惊失色。他们挤挤挨挨,拥在一处,有的人头缠白布,有的人做马褂打扮,有的人穿着胸前写有“勇”字或“防”字的兵丁衣裳,这些新疆老百姓见到军装革履、洋枪洋刀大洋马的红军队伍时,谁能不惊讶到天翻地覆?

在红军新锐的装备前,新疆省已有的任何军阀武装、封建军队,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和不堪一击。

大队骑兵信马由缰,后面还跟着许多骆驼和骡马拖拽着迫击炮和轻机关枪,这样的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迪化城下,真可谓神兵天降了。

正当杨增新还在犹豫要不要把杨飞霞带来支援省城的伊犁边防军全部缴械时,正在城头视察的外交署长樊耀南已经慌了手脚——赤旗,是赤旗!

谁不知道,那千百面赤旗代表的是什么?!是一个正在卓然升起的强大政权,也是一支在国战战场上大扬国威的赤色军队。

城墙上新疆陆军独立第一师的官兵们面面相觑,许多人还闹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中多数人都打过仗,但打的基本都是像平定农民抗税起义一类的战事,唯一一场和库伦叛匪较量的大战,也是杨飞霞带着伊犁边防军打的。

省军这些人全无和近代化军队作战的经验,甚至就连剿匪的经验都没有多少。

当红军骑兵极其快速的从行军队形转换成攻击队形的时候,新疆省军还是毫无动静,直到一排排迫击炮开始放列轰击迪化的城墙时,才出现一片凄惨哀嚎的大呼小叫。

“土匪,土匪打过来了!”

“肯定是骑马的蒙古兵打来啦!”

“是不是哈密回王发兵来找杨都督报仇?”

……

城墙上的樊耀南忍不住抹了一把冷汗,就靠这些军队真是梦里都没法抗衡中央武力啊。他在日本留过学,还是目前中央的大红人国民党中执委主席廖仲恺的同学,心思活泛得很,两军尚未交手,樊耀南在心里就已经为杨增新的政权判了死刑。

西征红军的迫击炮火力是如此迅疾猛烈,令阳关以西的这些土老帽们第一次见识到了近代战争可怕的火力,也让一些观战的维族老百姓回想起了父辈口口相传的种种故事

当年左宫保带兵入疆的时候,湘军不也是以开花炮炸平了阿古柏的大军吗?

在迪化城城墙周围还有不少大土墩似的堡垒,但由于省军并没有做相应的城防部署,这些简易工事上都没有驻守士兵,现在反而被千里奔袭迅速赶来平叛的红军利用了起来。

一座座大土墩都有两个门洞,还有一个瞭望孔之类的小洞,只有最下方的地基是用砖石砌成。红军骑兵们在烈日暴晒下飞快冲到大土墩前,然后就主动占领了省军未能及时布防的这些工事,反过来利用它们来抵御城墙上守军的射击。

但即便新疆省军没有犯这个错误,樊耀南也不太相信省军这样一支纯粹旧式的巡防营部队真能抵挡住红军的进攻。

如果是提前扼守住阳关、哈密附近一系列关隘,或许还有得打,打打和和,说不定就能为杨增新这伙人争取到不错的“招安”条件。

可现在红军奇兵天降迪化城下,摆明了是前面几支被派去控制哈密的部队已经让红军解决了。

现在这么多中央部队突然出现,守军还有士气可言吗?军心迅速瓦解,全军解体也只是一瞬之间的问题了。

樊耀南心思活络,马上就下定决心不再为杨增新个人的野心陪葬了。

他虽然只是新疆省的外交署长,但作为杨增新的心腹亲信,手头上也有一支近百人规模的卫队。樊耀南到城头视察防务的时候,就带上了这支卫队里的几十名士兵。

樊耀南当机立断,对着城头一名独立第一师守城的连长问道:“城下是中央红军来接管迪化了,你说怎么办?”

连长错愕说不出话来,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我赶紧去都督府报告……”

首节 上一节 368/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