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366节

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规模正在急速扩大,就连俄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兵工厂普蒂洛夫工厂都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罢工的情况。

那些熟悉军工生产的熟练工人,可比街头上的普通工人们危险无数倍!

沙俄传统上会征召地方上的哥萨克骑兵来镇压市民和工人的暴动,但由于连年累月战争的影响,大部分哥萨克骑兵都正在战场上作战或者已经死在了德军枪下。

彼得格勒目前街头上维持秩序的哥萨克骑兵们,大部分由年轻没有经验的新兵组成,军训只完成了一半;他们年长的弟兄们,如果没有战死,此时也滞留在东线战场上。这些哥萨克士兵没有像往常那样带着鞭子去制伏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相反,他们并未攻击抗议人群,而是加入到大部分人是妇女组成的人群之中,向人群表示自己不会带来危险。

克伦斯基只是忧心忡忡的对刘静人说:“明天或者后天,还会出现更大规模的罢工和骚乱,请阁下注意好自己的安全……除此以外,我不能向您透露更多消息了。”

说到这里,刘静人注意到克伦斯基脸上浮现出了一种交织着忧虑、焦躁和兴奋的神情。这让刘静人更觉得害怕起来,他当年在北京是亲自拜见过袁世凯的,克伦斯基此刻脸上浮现出的神情,正和庚子年、辛亥年时的袁世凯一模一样啊!

正在两人谈话间,窗外突然响起了一阵短促的枪声,刘静人和克伦斯基同样脸色惊变。克伦斯基猛地站起身来冲到门外,彼得格勒街头上的罢工者和示威者似乎正在和警察发生冲突,有些暴民已经喊出了“沙皇退位”、“终止战争”的口号。

一部分警察拦住了骚乱的市民,但他们人数太少,面对示威者的冲击根本维持不住封锁线,终于有人先行开枪,使街头上首次出现了1905年时的流血景象。

这立刻加剧了事态的危险性质,一队年轻的哥萨克骑兵从大街中央飞速横穿过去,把警察和骚乱人群分割成两部分。有内阁官员正向哥萨克们发布命令,要求这群年轻人立刻朝骚乱人群开火,但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是生活在真空里的,1917年的俄国哥萨克不是十二年前更不是一百年前的哥萨克,他们也同样会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和斯拉夫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关键时刻,竟然没有一名哥萨克骑兵朝市民开火。

相反,哥萨克士兵接到向抗议人群开火的命令后,反而枪口对准了警察。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具有震动性的事件,彼得格勒大街上的警察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专门从外省调来镇压市民骚乱和工人罢工的哥萨克骑兵,竟然会干出于等同叛国的行径。

只是……

年轻的哥萨克骑兵们同样紧张,有位骑士走近警察,忍不住说道:“大人,向我国的公民开枪将成为战争期间的叛国行为!”

第三十章 苏维埃 “

1917年3月的北京还处在一片祥和的空气内,自从反干涉战争结束以来,这个老大国家就似乎奔上了一条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一船船的粮食和初级消费品、工业制成品离港以后,很快就会从西欧运回成套的生产线和机器设备。成百上千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栋栋高大的烟囱开始冲破云霄,灰色和黑色的浓烟弥漫天际,在北京、在天津、在青岛、在徐州和上海……形成了一幕全新的画卷。

革命政权正以惊人的速度巩固起来,中国社会党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革命政府主席林淮唐个人的威信,也都空前高涨。

哪怕红军正同时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开战,大量军队被调往黑山白水之间与沟壑丛林之中围剿土匪马贼,中央革命政府依旧在1917年的新财年收获了一张满是黑字的优良财报。

自晚清新政以来出现了近十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案,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实行,财政部也第一次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卓绝有效的近代化财税体系。

在欧战景气的刺激下,暂时而言,钱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在土地革命与农村合作化实验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上极度严峻的土地问题也大为缓解。

对外国战的胜利给民族自信心带来的振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出口贸易带来的景气,红军在东北和西南大规模剿匪带来的乡村治安好转,中国社会党接管一座座城市以后逐步实行的近代化城市公共管理措施,劳工地位史无前例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校和农村诊所的修建……

局面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这也就难怪北京、上海不少在反奸清查运动里失去生计的旧文人,不怨政府不怨党,反而开始转行卖起了为林淮唐歌功颂德的文字——此类文章即便不在社会党的机关报上刊载,在民间经营的商业化报纸上也大有市场,新闻纸的读者们也很乐于掏钱为这类无甚意义的文字买账。

那种百废俱兴的蓬勃朝气,有时候确实连林淮唐都会产生革命事业已经几近于成功和完满的错觉。在中国社会党的内部,更有像林时爽这样一向持重的稳健派代表,都已经开始高声大喊“我们要拉着中国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中国社会党内左派的代表刘师复,也很执着地在宣传“过渡时期该结束啦!现在政府和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真正的工人专政!”。

乐观的气息,不仅弥漫于社会上,也充斥于党内。

就连旧官僚保留比例最高的外交部,也是如此。

外交部部长唐绍仪几次三番在国务会议上劝说林淮唐:“我国宣布对同盟国宣战已有约两年时间了,再继续拖下去,不惟协约国将产生不满,几如美国等中立国也会感到我国政府信誉之彰。按理推之,同盟国败势显露愈发明显,我国急需要在今年之内正式对德、奥宣战,借欧战胜果再度提振我中国于国际上的地位。”

梁启超作为中国头号亲德派人物康有为的门生,现在也力主应当对德宣战,梁任公从来主张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君子豹变向来为时不晚。

应该说反干涉战争的胜利,确实令晚清以来久已厌战的中国人民一时间民气振作,民间那种希望在国际上一试红军锋刃,甚或向列强展现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情绪也极为激烈。

以至于这种激昂的民气,甚至压过了亲德的情绪。

要知道大战爆发以来,德军不仅在山东和中国红军并肩作战,而且德国政府还把价值几千万、几亿元的一整支舰队,都等于是无偿赠送给了中国。

现在在中国的国土上,在山东的大量工矿企业里,也还有许许多多青岛侨民和德国专家在为中国政府工作。

林淮唐自己也在等待着时机,一个恰到好处对德国宣战的时机——他也相信德国在世界大战里的落败是必然结果,但拦在林淮唐对德宣战之前尚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俄国问题。

这一问题,随着中国驻俄公使刘静人一封一封发回北京的电报,似乎也即将来到了最终解决的时刻。

“沙俄当局同意我们参与中东铁路的一般性管理了。”

在俄国内部政治高度动荡的局面下,沙俄政府终于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向中国做出了一定让步,同意由中俄两国同时管理铁路,并且允许中国政府派员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副局长和理事会的副主席等职务。

这背后也有英、法两国希望中国尽快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因而对俄国施加了一定压力的缘故。

不过在另一条更重要的消息面前,俄国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所做出的让步,马上就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宣布退位!”

就在3月11日,尼古拉离开首都前,给了他的新任首相一份他签了字的命令,要求解散杜马。他还给这位忠诚但无能的彼得堡老官僚一条指示,如果有必要,可以保留文件不予公开。这位老官僚就在这个时候把沙皇解散杜马的命令给了议员们,议员们立刻投票同意不予理睬。

次日,也就是3月12日当天,得到了尼古拉二世离开彼得格勒消息的首都守军们就发起了哗变,他们加入抗议人群,首都的巨大武器库受到攻击,武器库被占领,武器遭到劫掠,数千支步枪流散到城市的四处,流入革命者手中。秘密警察的法院和办公室被焚毁,监狱被攻破,所有政治犯都重新获得自由,有的逃跑,有的加入革命。

尼古拉二世本人号称要前往前线军队的总司令部调兵,但实际上走到半路上获悉彼得格勒守军暴动的消息后,便又改变主意决定返回首都安抚军心。这一举动堪称愚蠢,尼古拉的火车在一个名叫普斯科夫的乡下小镇被截住,军队高层的将领、皇族内部的掌权人士都纷纷发来电报要求沙皇退位,这又俨然是一场罗曼诺夫王朝上层酝酿已久的密谋。

但在这场密谋中,那些自视甚高的权贵们借用了“革命”的名义,殊不知“革命”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就不是任何人所能利用的事物。

沙俄政府中一批认为尼古拉二世软弱无能,因而希望借“革命”名义换一个新皇帝的权贵们,很快就会明白当“革命”的束缚被解除以后,革命自身就会拥有源动力,任何人都必须跟随革命前进,否则就会被抛下并彻底碾碎。

直到3月15日,群龙无首的彼得格勒出现了两个临时政府,一个是杜马推出的政府,另一个林淮唐则熟悉得多,是由首都工人和士兵代表组成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政府,按照其组织原则来看,也可以翻译为彼得格勒国大政府。

“苏维埃!”

林淮唐紧紧握住刘静人发来的电报,他知道历史的时刻又一次降临,这一回人类的历史又将通向何处方向?“

第三十一章 红军北上 “

1917年俄国首都的动乱情况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不论是处心积虑希望拖垮俄军的德军总参谋部,还是协约国的盟友们,所有人都开始聚精会神地关注起俄国局势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绝大多数社会主义者很早便有所预知,认为当前俄国社会经济形势与1905年1月十分相似。但在俄历二月的首都暴动之前,这种预知并没有转化为坚决的革命行动,就连大多数职业革命家也对革命前景做着十分悲观的估计。

孟什维克党人虽然早就和布尔什维克决裂,但这毕竟也是一支倾向于进步和革命的政治力量,谁能想到孟什维克党的领袖齐赫泽等人却率先在1914年高举护国主义的旗帜维护沙皇的统治秩序呢?

在战争政策得到社会广泛支持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爱国主义往往被混为一谈,专制跋扈的反动政府也会靠着爱国主义的庇护来维系政权的寿命,沙皇当局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而在欧战爆发以前拥有几百万成员的第二国际,则可以说是输得底裤朝天,说是彻底输麻了都不为过。几百万成员啊,结果除了一万余人远赴中国参加国际纵队的革命活动以外,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第二国际成员都背弃了反战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主张,完全被本国政府盗用爱国主义的话术欺骗,投身到了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里。

就算是第二国际里革命立场最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党,他们虽然在列宁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同党内的护国主义派进行了斗争,但一样要面临着大量党员的流失,战争爆发后还要被政府栽赃为德奸,俄国国内的老百姓也要指责布尔什维克党人是不敢上战场为国牺牲的懦夫、卖国贼。

甚至就连对于要不要组织1905年革命十二周年罢工活动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的内部也是争论不休。

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希望组织纪念性的罢工,但就连列宁都认为这十分荒谬,2月9日是东正教忏悔节,而且还是发工资的日子,没有人会放弃假期和工资参加罢工,罢工怎么可能成功?

谁也没想到在各左翼政党普遍沉寂的情况下,工人团体却自发地高度活跃了起来。2月23日的罢工出乎所有人预料,彼得格勒12万工人加入了罢工的行列,规模之大足可以令所有人都极为震惊,就连杜马会议右翼自由派的首领、立宪民主党的米留可夫也惊呼“这就是俄国革命!”——米留可夫代表的立宪民主党同样声势浩大,和偏左的社会革命党一样是俄国体制内政坛最主要的势力之一,都较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党声势更大。

首都彼得格勒当时有十二万卫戍部队,但几乎是一夜之间这十几万人就全部对沙皇当局倒戈相向。

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诸如布尔什维克党这样有组织的反建制派势力,早已在当局铁腕打击之下流亡海外。体制内的反对派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也都对彼得格勒的革命前途十分悲观,可以说工人、士兵是在几乎完全自发的情况下行动了起来,他们没有任何先锋队、先锋党的领导,却以令人吃惊的魄力事实上瓦解了绵延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就在彼得格勒卫戍部队暴动的当天,孟什维克党和左翼社会革命党召集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孟什维克的齐赫泽当选为主席,作为回应,杜马会议上的立宪民主党代表和右翼社会革命党代表也迅速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并推社会革命党内的右派首领克伦斯基为临时政府负责人。

在选举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时,负责布尔什维克党俄罗斯局工作的莫洛托夫也赶到现场。在莫洛托夫的努力之下,布尔什维克党不仅恢复了合法地位,而且还成功使三名布尔什维克党人成功进入苏维埃执委当中,使久被流放于俄国国内政治体系之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迅速在国内恢复政治上的影响力。

所以消息传出,举世震动。

伦敦和巴黎首先沸腾,英国人、法国人此时还不明白彼得格勒的革命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感到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政府若取代了罗曼诺夫家族的专制统治,那么新俄国就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盟友,同时协约国也就可以更方便把欧战描述成一场民主制度和独裁制度的战争了。

接着就是在中国了。

那些国际纵队里的俄国志愿者们都欢呼了起来,他们之中有许多像越飞那样的人,都是在大战爆发前就被沙皇当局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政治犯,另一部分人也是不愿意为沙皇军队卖命才在战争爆发后离开俄国的国际主义者。

现在沙皇政府垮台了,也就意味着所有俄国志愿者都能回家了!

就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发表那条要求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一号命令”同一时间,国际纵队内的俄罗斯籍志愿者们也联名向中革军委、中执委和中央革命政府发来了一份电报,领头的朱加什维利提出了他们强烈希望可以迅速回国参与革命的要求。

历史又到了关键时刻。

林淮唐没有太多犹豫,中执委的领导人们大多也都秉承着国际主义的原则,不仅允许朱加什维利和越飞这些俄国革命家回国,而且作为对志愿者们在中国作战和工作的回报,林淮唐还要求专门调拨一笔专项经费交给越飞等人,一部分作为他们回国的旅费,另一部分则可以俄罗斯本国的革命活动。

“俄国的局势正在急速向前发展,革命这一事物一旦被释放出来,就再也没人能控制住它的步伐。革命要么彻底失败,要么彻底成功,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林淮唐很快就召集了书记局的会议,这两年的和平建设使中国社会党大部分同志都变得有些懈怠起来,就连林淮唐本人都难免沉溺于和平的时光中,但这种关键时刻林淮唐依旧不失“革命超人”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纪律。

这场讨论俄国革命局势的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林淮唐用尽一切办法说服其他书记局代表同意他的观点——中国社会党必须给予俄国的兄弟党最大帮助,使俄国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为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

林述庆则提起了另一个问题:“中革军委必须立刻调更多军队到东北去,我们要防日本人借机生事。”

“日本人两年前在青岛吃了败仗,绝不会善罢甘休。”林时爽赞成说,“这两年日本一面凭借欧战景气迅速发展出口贸易,一面还在不断扩充陆军的常备师团,分明就是在为另一场战争做准备。”

大隈重信内阁上台以后,不惜以制造社会动荡的铁腕肢解了前任山本权兵卫政府留下的一切政治遗产,又极力打压海军派的势力,把对欧洲出口获得的利益全部用于陆军扩军,很明显就是在为青岛复仇做准备。

林淮唐说:“我们红军现在在全国范围有四五十万常备的野战军队,东北野战军十余万人,大部分都部署在辽宁和吉林两省,黑龙江兵力薄弱。这样,我们要以保护中东铁路的名义往北满再继续调兵,要把辽宁、吉林两省比较适应东北气候的老部队调去黑龙江,再从关内地区掉部队至辽宁做补充。”

说完,林淮唐又微微停顿了一会儿,补充道:“还有,要往新疆和外蒙古两地增派军队。””

第三十二章 外蒙建省 “

在林淮唐结束蒙疆经略使的任职以后,当时纵横外蒙古平定了库伦叛乱的红军草原骑兵也紧随其后南下。此后草原骑兵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又大放异彩,纵横长城内外,席卷西北,以一师之力撬动了整个大西北战局,最后还联合陕军等地方武装吃掉了段芝贵兵团这样一支北洋军的大部队,对红军解放西北地区立下了莫大功劳。

解放战争结束以后,西北兵团的多数主力部队都被调到山东附近整训备战。像胡景翼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师就在两次胶东战役中接连击破日军骑兵部队,又一次在对外国战的战场上大放异彩。

但西北地区特别是内外蒙古大量卫戍部队的南调、东调,也就导致了红军在内外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边陲省份的力量大幅削弱。

尤其在内外蒙古地区,伴随着关内地区一系列土地革命和清匪反霸运动的展开,不少反动分子和叛乱武装在红军铁腕镇压下于关内地区无处可走,只好逃亡关外。

他们和内外蒙古地区的一些马贼合流以后,就使林淮唐经略蒙疆以来逐渐安定下来的西北边疆形势重新动荡了起来。

直到反干涉战争结束以后,林淮唐才腾出手来,从关内地区又抽调了一批红军赴塞上剿匪,跟着东三省和大西南地区也纷纷展开剿匪运动,一口气从1915年年初剿到现在1917年年初,整整两年时间,大量红军战士披荆斩棘、饮冰卧雪,这才重新巩固了中央革命政府对内外蒙古地区的控制力。

首节 上一节 366/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