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337节

S-90号舰上装备有三具单装450毫米鱼雷管,在前艏楼甲板的凹处与舰桥之间有一具,烟囱之间有两具。他直接给舰上的前鱼雷长施泰因梅茨少尉及后鱼雷长布洛茨少尉下达命令。

二人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目标,对手正在以8到10节的速度向东航行,他们很快便计算出了距离与斜角,并给鱼雷设置好了射击诸元。

在夜幕的掩护下,S-90号低速驶近,逼近到距离日舰500米处,布伦纳舰长下令以15秒为间距发生两发鱼雷。对手正是处于封锁第二线的如月号,此时该舰还在第二舰队的东南方大公岛外海一带担任警戒值班,舰上搭载着给驱逐舰补充用的鱼雷。由于是警戒状态,舰上实行灯火管制,只有主桅及舰的艏艉等处有几盏小灯发出微光。深夜,甲板上只有几名水兵在值班,大部分人早已熟睡,根本没有意识到威胁正在不断临近。忽然舰上的瞭望哨发现黑 暗中有鱼雷发射管的火花冒出,当即吹响了紧急的军号。

不过为时已晚,一枚鱼雷命中日舰的舯部,引起剧烈的爆炸。而后 S-90号更是逼近到大约300米的至近距离,又发射鱼雷一枚,再中日舰艉部。

如月号号上搭载的补给用鱼雷顿时被引爆,爆炸激起的火光 高达一百多米,连20海里以外的崂山港内也可以清晰得见。

更糟糕的则是日军第二水雷战队的旗舰“利根”号,当时该舰由司令官冈田启介少将指挥——对中日近代历史熟悉的人,当知道此人后来曾担任过日本首相。

德军另有一条雷击舰和利根号在600到800米的距离下擦肩而过,夜色深沉,号称人肉观测仪的日军水兵注意力都放在了如月号的沉没上,没有注意到自己身边的杀手,结果德军雷击舰得以从容不迫舰一口气射出了三发鱼雷。这时候双方相距已经不到100米!

最初的鱼雷已经击中了利根号前部炮塔的下部,紧接着前部烟囱的下方也腾起了高大的水柱,该舰顿时向左舷倾斜起来。此时最后一发鱼雷也在后部炮塔之下炸开。这艘日本军舰在须臾之间倾覆,仅仅在一到两分钟,就从舰艏开始沉没。

青岛战役的初期,对日本人来说诚可谓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陆海军都付出重大伤亡。这样惨痛的战果不仅让日本人在协约国盟友面前失去了战争刚刚爆发时的意气风发,也造成了另外一个意外的后果

大本营方面终于下定决心,对山东战场再次增兵二万人。

对中国军队而言,以渔翁姿态坐看鹬蚌相争的好局面也随之变得危险了起来。前指委员会也面临着更严峻的选择,中国军队的进攻时间点究竟要从哪里开始?

是要看着日军和德军继续缠斗,等到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手,还是要等待日军彻底消灭德军以后再出手?但是如果日本人一直持续不断的增兵呢?红军又是不是应该趁着日军尚未进行大规模增兵以前,就尽快和德军联手将在山东登陆的日军先行消灭或起码重创?

一下子红军进攻的时间决策,就超出了陈更新一人所能决定的范围,除了军事以外,这也涉及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到这地步,恐怕只有林淮唐能够给出红军最后发起全线进攻的具体时间了。

但陈更新并不是一个愿意推卸责任的人,这段时间由于德国人有意借助中国军队的力量威胁日军侧翼,所以陈更新和青岛当局的华德克总督、施佩伯爵、福尔贝克中校等人,均通信频繁。

陈更新已经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德国人之所以不愿意将青岛要塞交给中国,并非是德国军队当局的决定,而是德皇威廉二世单方面做出的决定,也就是说德国军队方面是完全有可能考虑把青岛转交给中国的。

更重要的一点,八月十六日时远在土耳其发生的“戈本号”事件,此时也已经传到中国,这给了陈更新一个更为刺激的灵感。

1914年7月28日,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下令没收两艘土耳其在英国订购的战列舰,而土耳其政府在此之前已经为这两艘军舰付清了首笔款项。这两艘军舰对于土耳其政府来说不仅仅是加强国防的武器,而且寄托着土耳其人对于重振国力、发奋图强的希望。土耳其政府甚至组织了捐款,安纳托利亚的农民几乎人人都捐了几文。

英国人用刺刀接收了这两艘战列舰,将其改名“埃林”号以及“阿金科特”号编入大舰队,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妄自尊大可见一斑!在他的眼中,两条并不算新锐的战列舰,竟然比土耳其这样一个中等国家更为重要吗!

东方国家在丘吉尔眼中的地位之卑落,真让人情何以堪。

这极大刺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于协约国的恶感,同时德国海军中戈本号在地中海的大活跃,更是彻底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战略格局。

戈本号原是德国在地中海的一个分舰队的旗舰,这个分舰队的主要舰艇只有两艘,分别是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和布雷斯劳号巡洋舰,这两艘军舰都是当时德国非常新锐的舰艇,特别是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可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中排名最为靠前的舰型,其航速快,舰炮火力强,射程远,精度高,军舰防护优良,士兵作战经验丰富,成为了协约国在地中海上的最大威胁。

戈本号在今年的八月十六日来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且要求土耳其放行两舰通过海峡。协约国立刻愤怒的要求奥斯曼帝国解除这两艘德舰的武装,但德国人很快提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把这两艘军舰赠送给土耳其以代替被英国没收的那两艘战列舰。

土耳其人何曾见过像戈本号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称得上第一流军舰的新锐战列巡洋舰,骤然获得两条免费军舰,当然是举国欣喜欲狂,对英国人没收两艘土耳其军舰的行径也可以大出一口恶气,因此马上接受了德军提议,不仅收下了德国人的这两条军舰,甚至还任命了戈本号舰长苏雄少将为土耳其海军总司令。

土耳其虽然还没有正式向协约国宣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阵营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重大的战略格局变动,会不会彻底改变德皇威廉二世过去对青岛的顽固态度?土耳其的先例很可能使德国人愿意与中国合作!

但同样……土耳其的先例,也很可能使协约国因此敌视中国。可陈更新认为协约国在东亚力量薄弱,其主力无非是日本军队,而无论世界战略格局如何变化,中国红军都肯定要在至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必须对日军作战了。

“或许……红军和德军联手未必就不可能,而且就连德国人聚集在青岛的那些主力军舰……包括那些世界一流的新锐装甲巡洋舰,也有可能挂上红海军的旗帜。”

陈更新想来想去,这样重大的问题电报里是肯定说不清楚的。他把前委的军务交给方声洞和秦汉唐等人以后,下定决心,必须立刻前往徐州向中革军委亲自汇报这些想法。

“给我准备一下专列,要特快列车,我要立刻去徐州一趟……兆清,前委军务方面先交给你和子明,我很快就会回来。”

陈更新目光炯炯有神:“红军不能再等下去了,我要说服中革军委,红军不仅要立刻发起进攻,而且同时中央政府还要发起一波强大的外交攻势……中国要不要做第二个土耳其,这不好说,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土耳其的先例使红军处在一个特别优势和主动的位置上……”

第九十一章 赌国运?

在中执委书记局决心对日作战以后,包括中革军委在内的各部委机关,只要是和军事相关的单位,都已经在这段日子里悉数迁往徐州。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过多少龙争虎斗的彭州古城,又一次成为了举国上下的焦点。

林淮唐不是第一次到徐州来,事实上这座城市与社会党已有太多瓜葛,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经过这几年来的建设,今日的徐州城,完全就是社会党政府一砖一石所砌出的一座全新的工业城市。

和围绕中东路建设而兴起的哈尔滨,或者是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现在的徐州谈得上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头一座具备近代意义的工业都市。

城市里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发电设备和自来水管道系统,煤炭燃烧以后汇聚成肉眼分辨不出的电力,把这座规模不算太大的城市点亮若银河中的繁星。

数不清的电灯使徐州大多数工厂,都可以维持三班倒的高强度运转。在工厂中,工人们当然也更欢迎安全可靠的白炽灯,毕竟煤油灯那种东西在军工厂里可是相当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火灾甚至是致命性的爆炸。

在煤矿、钢铁厂和兵工厂之间,还修筑有专门用于运输工业原料的窄轨铁路。比一般车厢体积窄小些许的矿车,同样不分昼夜地川流不息,为火热朝天的徐州兵工厂运入维持生产的血液。

金黄色的铁水,灰黑色的厚重浓烟,夜色里比蜡炬更明亮的灯光,还有那一大群仅着汗衫的机械工人,共同组成全面开战前最为凝重却又饱含力量的一组画面。

这是1914年的九月,是辛亥革命以来的第四个年头,暮夏将逝,秋风未至,徐州街道上的市民人数已经大大减少,与军需生产无关的行业和居民,都被疏散去了后方。

火车站前汽笛声几乎一刻都未停歇下来过,中国人自己所拥有的火车头数量实在太少,这极大限制了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运力。

社会党人所能做的,只有倚靠对列车时刻表的调度来提高运力效率,不浪费哪怕一丝一毫的蒸汽马力,将那极为有限的火车运力发挥到极致。

因此——从济南特地开来徐州的陈更新专列,毫无疑问是影响到了铁道部的整个运输安排计划。

陈更新才一下车,面临的就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许多人的责难。

战争都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很可能一两天时间内红军就要和日军全面开战。在这种关键到不能再关键的时候,在这种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百年气运的时刻,你陈更新作为前指委员会的总负责人,怎么能够擅离职守?

虽然陈更新在离开济南以前,是给中执委打过电报的,他的徐州之行也是获得了林淮唐的首肯,但在徐州还是有许许多多不明就里的领导干部,向陈更新投去了责难的目光。

他自己倒是坦然自若,没把这点压力放在心上,而是直接找到书记局的那几位领导,慷慨陈词,正面向林淮唐表述了自己的想法。

“……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一旦土国倒向同盟国,则协约国悔之晚矣。欧战关系英法等国国运甚重,到彼时协约国尚能对我国抱以轻蔑之态吗?中国国虽弱,兵虽寡,但想来协约国也没有平白再树一敌的道理。”

陈更新把自己在电文中一时说不清楚的想法,全部当着林淮唐、林时爽、林述庆、蔡绮洪、刘师复……还有被林淮唐专程从北京带来的外交部临时负责人唐绍仪面前,一口气都倒了出来。

“日本对协约国地位之重,远过于我国,因之英人纵容日本侵犯我国中立地位。协约国不欲平白再树一敌,因之英人虽纵容日军侵暴山东,但英国军队自己却并不进入我们划定的山东省非交战区中。协约国此等优柔之心态,正可为我红军的作战提供一极良好的条件。”

陈更新所说的这些话,已经关系到了红军生死存亡的大量关键机密问题。所以在座的不少人,都把目光锁定在唐绍仪身上,显然是觉得唐绍仪这样的非党人士实在不适合听到这么多军事机密。

但林淮唐摇了摇头,直言:“目前外交工作均由少川主持,此前我国对协约国的抗议和对德国的联系,也都由少川经手。该出问题,那时候就该出问题啦。”

林淮唐望着唐绍仪笑道:“少川先生,你意如何?是要继续在这里听下去,还是要暂时避一避?”

唐绍仪的眼神微微一动,他对林淮唐那种无可无不可的磊落态度向来敬服,这种时候就更从林淮唐举重若轻的表态上,感到了社会党人那股子强烈到了极点的自信心——他们好像真的相信,救国的唯一道路就在他们的脚下,林淮唐好像真的有百分之二百的把握,他能带着这个国家走上一条最正确的快车道。

唐绍仪咬牙道:“诸君……!此国战也,非比寻常,若中央不信任我,会议结束以后可派警卫对我进行二十四小时的贴身监视。”

林时爽闻言大笑,局中调和说:“我们请少川先生来开会,就是对您有充分的信任……汉郎,你继续讲吧。”

陈更新点点头,喝下茶水润了润嗓子后,继续说道:“戈本号事件对协约国、同盟国今后对待中立国的态度,肯定会有很大影响。德国从戈本号事件中获利巨大,德国政府必然会希望在中国重新复制一次戈本号事件,他们只需要付出一个青岛,至多是再把囤积在青岛的军火和停泊在胶州湾的军舰,全部转交给中国,就能换取中国加入同盟国的莫大好处,我认为以德皇威廉过去表现出来的行事作风,德国人必会接受与我合作!”

林淮唐当然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什么,不管德国此时表现出多么有利的形势,也难以改变其最终战败的结果。

即便中国加入同盟国,但以中国的国力,就算红军超常发挥,打出三倍、四倍……以上的战果来,也不可能帮助同盟国赢得大战的胜利,所以林淮唐坚决反对中国和同盟国有太多瓜葛。

他此时甚至是对陈更新战略能力的整个评价,都严重下滑,很不客气的批评说:“荒唐!中国若加入同盟国,不仅是为帝国主义不正义的争霸事业白白流血牺牲,而且很可能毁掉我们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德国国力有限,在远东更是严重缺乏军事投送能力,不管欧战接下来怎么打,中国都不可能加入同盟国一侧阵营。”

陈更新抬起头,直视着林淮唐的双眼。在社会党中,由于林淮唐过去做出的几乎每一次决策,都被历史证明了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在社会党内部,党员们普遍对林淮唐产生迷信心理。

这种迷信心理甚至发展成为了社会党人的一种“懒惰”心理,发展到现在,就算是像林时爽、蔡绮洪或姚雨平这样的中革军委领导人,也只会附和林淮唐的战略决定,亦步亦趋,名为民主集中制,但实际上所有人在林淮唐面前都丧失了自己的想法。

陈更新大胆提道:“我们不能继续等待了!我明白主席的想法……在日军攻克青岛要塞以前,我军先行拿下青岛,或者等待日军攻克青岛以后,我军再对日军进行作战。但前者,我认为极不现实,红军虽然为反干涉战争做了大量准备,但绝对无把握在侧翼日军的威胁下拿下青岛,除非我们对日军不设防、不留预备队,但这岂非是对山东前线十余万革命官兵生命的不负责任?!

后者,日军在青岛伤亡越来越大,增兵规模也越来越大。红军若继续等下去,等到日军在胶东半岛的兵力越来越厚实,那结果就是以现在集结的十几万红军兵力,很可能就无法完成击溃日军的战略目标了。

我认为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通过外交工作取得德国人的谅解,我军要在短则三天长则七天的时间内,立刻配合德军作战,全线出击,重重打击日军暴露在胶东半岛中部的漫长补给线。

对于协约国,戈本号事件发生以后,只要我国不公开加入同盟国,协约国中除日本以外的国家,反而会对我国态度更为友好!如此才能争取我国不加入同盟阵营,红军只要集中力量打击日军,我不相信英国会主动对我国宣战。”

第九十二章 不战声明

陈更新的想法极为大胆,这等于就是要白白获得德国在远东的全部军事战略资源,但最后还要耍德国一次,同时又要避免激怒协约国,简直是在钢丝上行走,可以说是带有一定赌博性质、极为危险的策略。

林淮唐在过去有过无数次看起来极为惊险的“赌博”,但实际上林淮唐每一次“赌博”的背后,都是占据了战略的制高点,首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就没有会“赌”输的可能性。

但这一次,陈更新的想法确实偏激且危险,稍有不慎,一旦协约国真对中国宣战。那么即便英法俄不大规模出兵,光是中日间的正式宣战,都会毁掉中国在一战期间快速发展工业基础的好机会。

林淮唐的计划,还是倾向于把反干涉战争局限在较小规模中,他希望的是挫败日军企图以后,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日军撤离山东,林淮唐从没有考虑过让中国真的参加世界大战的想法。

不过唐绍仪这时候却一反常态,他的眼里也亮起了特别的光辉,和陈更新类似,整个人似乎也都兴奋了起来。

“我认为陈总司令的策略很有成功的基础……我也可以和陈总司令一样打包票,协约国不会因为中日冲突而下场!即便我国国军……即便我国红军在山东作战时和德军联起手来,我认为英国也不会履行日英同盟中规定的义务……”

唐绍仪向众人解释说:“日英同盟的条约在三年前重新修订了一次,美国的塔夫脱总统同英国缔结仲裁谈判条约,这份英美仲裁协定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日英同盟条款抵触。但1911年英国、日本重新修订同盟条款时,即删除有关日俄战争和韩国的规定期限为十年追加条约不适用于已签订有一般仲裁条约的国家的规定,仲裁协定限制下,只要涉及美国利益,英国就可以以需要海牙常设仲裁法庭协调为借口,无需履行同盟义务。”

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规定了美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一类利益,这种大大不利于中国的情况,此时却也可以使得协约国不用为日本下场。

陈更新和唐绍仪都相信,只要英国可以从程序上摆脱同盟义务的规定,他们就不可能主动为日本下场攻击中国。

这一点也可以从此前英国海军虽然参与封锁胶州湾,但英国陆军部队始终没有向日军那样侵犯中国划定的非交战区上看出来,英国人并不打算为一个青岛就把中国推向同盟国阵营。

毕竟中国就算再弱小,但也比一个青岛更有力量。

陈更新的策略得到唐绍仪在国际法理上的背书以后,似乎“赌博”性质就有所下降。但这毫无疑问,还是很大程度上把中国是否会被拖入世界大战中的可能性,交在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手上。

林时爽看得出来林淮唐的犹豫,他和林淮唐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最久,也最知道林淮唐过去做决策时的态度都是多么坚决,今日的犹豫的确十分罕见。

“君汉……外交部要不要现在去做一下美国方面的交涉工作?如果红军要捍卫中国的中立地位,那么美国能不能为我们公开发表一个支持声明?”

唐绍仪立刻说:“我马上去办,三四天时间内一定可以出结果……林主席,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特别希望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可以独善其身,所以他们对中国中立地位被日本侵犯的问题一定特别敏感。我有很大把握,美国人一定愿意发表这个声明。”

陈更新拍案而起:“主席,三天时间,我们本来为调度军资也要等三到四天时间,完全可以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下外交努力!”

这场会议的激烈程度,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自从社会党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因为林淮唐完全相信世界大战的结果只可能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所以他才比在座的所有人都敏感,都对过分刺激协约国的策略感到充满危机。

在这时候,刘师复却突然说道:“我看……由书记局成员来投票决定吧。”

首节 上一节 337/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