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205节

段祺瑞默不作声,徐树铮则眼中一亮:“林先生的意思……林先生还请直说,您想要什么?”

林淮唐啪啪鼓起掌来:“又铮兄说得太难听了,不是我想要什么,是政府想要怎么安排?民国肇造,百废待兴,社会党人听从中央政府号召,遣散安置了近十万军人,按一人遣散费二十元计,这整整二百万元的遣散费用,完全是社会党自掏腰包。虽然说为国家着想,我不安置谁安置,可……可政府不该苛待有功之臣。”

第八十九章 林淮唐的大勋位

二百万元的遣散费用,换林淮唐接过蒙疆经略使的棘手麻烦,也是换刺林案的不了了之。

这实在是一个极合算的价格。

当然,前提是以北洋一方的观点来看。

如果是从社会党这边来看的话……社会党的复员计划,是和江北垦屯运动结合起来的,从结果来看,社会党不仅没有亏钱,还通过开发国营农场赚了一笔。

更不要说社会党还通过复员计划,把南方各省革命军精华的五分之三,纳入到了社会党的军事动员体系中。

二百万元换林淮唐出任蒙疆经略使,你袁世凯可以赚,但我们社会党绝对不亏!

当然,话是这样说,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我们亏惨了,亏的都要做公交车了好吗……

“段总长,这是我拟定的蒙疆经略使官制规定,还请陆军部方面过目。”

段祺瑞这下才明白过来,啊,这个林淮唐是有备而来啊,连蒙疆经略使官制规定都自己写好了,前面还瞎扯那?

林淮唐说道:“官制规定、公署编制,内文具有详细说明,经略使公署的经费、总务、财计、商运、邮传、垦牧、林矿、礼教、兵卫监理,还有各科科长主事人选,内文也有详细的推荐。”

林淮唐笑吟吟望着段祺瑞和徐树铮,说:“只要陆军部批准,我即日就能北上赴任。”

段祺瑞接过那份厚厚一摞的《蒙疆经略使公署管制规定》,越想越是心惊,或许大总统的这一着,真的是算错了……

“除此以外。”林淮唐又说道,“我需要从南方旧部中精选一支精兵,北上作战。当然,请段总长放心,这支部队人数不会超过一个团,具体人员编制,我也会悉数汇报给陆军部审核通过。”

一个团?

蒙古还在打仗,林淮唐要求带些旧部来保障自己的安全,也是应有之理。而且区区一个团的部队,悬于北方,除了在南北开战时成为北洋军的盘中餐,也不可能再作什么妖。

段祺瑞审慎道:“总统应当会同意……这支部队具体人员数量、武器编制,还有自南方北上的行军路线、计划,也请林先生交一份报告到陆军部来,免得造成误会和摩擦。”

林淮唐打个哈哈保证一切按段祺瑞的要求走,说好一个团就是一个团,绝不会带更多兵力来北方。

段祺瑞和徐树铮又千方百计地要求林淮唐做担保,还让他马上发一份通电说明赞成出任蒙疆经略使一职的意思,林淮唐也全部答应下来。

等到陆军部的人都离开以后,林淮唐慢悠悠走回公馆,一直走到自己书房门前时,才终于按捺不住,右手握拳大笑起来。

“书记长怎么笑成这样啊……?要不要通知医生?”

林淮唐立刻去电党中央,先是说明袁世凯提出的各种条件,接着再说了他相应讨价还价提出的一系列新条件。

北洋的谋划,并不超出此前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的结果。

对于北上蒙古的那一个团,林淮唐则要求这一团部队要尽量挑选北方籍贯的军政干部,尽量选择革命立场坚定、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来。

这不是一个用来打仗的团,而是一个用来做种子的学兵团,今天来的是一千多人的孤军,明天开战时,袁世凯要面临的可就是一个北方的草原方面军乃至于一整个野战军了。

“草原呀草原,辽阔草原一望无边!英雄们骑马飞过草原,哎嘿,红军战士飞奔向前。”

情之所至,林淮唐忍不住唱起了《草原骑兵歌》,广袤的大草原,还有飞驰在青青草原之上的骑兵军,必将成为一支插在北洋军腹部的革命利剑。

“……但我们看见呀,地平线上硝烟弥漫,敌人们躲在森林那边,哎嘿,好像乌云遮蔽青天……”

林淮唐的密电发到徐州以后,留在南方的书记局剩下几名成员,林时爽、林述庆,还有候补书记刘师复和有权旁听书记局会议的蔡绮洪、庄文统等人的心情也都同样兴奋。

书记局的成员们紧锣密鼓地安排了起来,北上的一团革命军,是从已经精兵简政的华东野战军剩余部队中,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一千多名革命官兵,百分之五十拥有初小以上学历,百分之七十是北方人,其中还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官兵籍贯是直隶和热察绥三特区。

武器装备方面,由于林淮唐刻意提到不要精选太过新锐的军械,以免在向陆军部打报告时,引发北洋军不必要的警惕。

所以书记局讨论以后决定的武器配置,主要还是从草原作战方面考虑,大部分都是一些便于跟随部队快速机动转移的轻武器。

除了适合于骑兵作战的毛瑟马枪以外,还包括了八具江南制造局刚刚定型的12式6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的生产难度并不高,至少比起此时中国军队惯用的75口径山野炮,制造难度要低得多。而且沪局的60迫,虽然射程、威力均远低于沪造七生半山野炮,可是射速却快得多,最重要的则是60迫全炮重量才只有几十公斤重,还可以拆卸成三个部分搬运,最重的一个部件也只有三十公斤重,非常方便部队的机动转移。

迫击炮技术难度很低,主要还是想法问题。

林淮唐原本考虑过先尝试生产掷弹筒,但他在和社会党负责军械生产的罗则资等人讨论过以后,才发现掷弹筒生产难度并不比小口径迫击炮低,而实用性和适用性方面又均不如迫击炮高,在面对北洋军的优势火力时,也很难发挥大的作用。

小口径迫击炮也有瞄准装置,射击精度比掷弹筒高得多,60迫射程虽然不可能同75炮相提并论,可是也高于掷弹筒很多,当然最重要的则是迫击炮威力比掷弹筒大得多,掷弹筒的威力仅和手榴弹相当,起不到火力补充的作用。

所以最后林淮唐还是决定,以轻型迫击炮作为今后社会党革命军队的主要火力输出,把沪局的生产资源,从并不实用的75毫米山野破方面,都转移到60迫上头。

现在社会党政权控制的兵工厂,除了沪局江南制造局以外,还有蚌埠的淮北修械所(淮局)已经投入生产,徐州的徐局和惠州的粤局,则还在建设之中。

按照设计规模,淮局主要以生产弹药为主,连步枪都还不能大规模生产,更不要提像沪局那样生产迫击炮了。

不过徐局和粤局的规模就要大很多,一旦投产,可以使社会党政权的机步枪、迫击炮和手榴弹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徐州兵工厂,大概今年年底就能投产,与廖仲恺合办的惠州兵工厂,则要差不多明年二月左右投产。

除此以外,社会党一年计划中的好几个大项目,如贾汪煤矿的扩建项目,徐钢的窄轨铁路和电钢炉,厦门的联合电灯厂,上海和常州的第一自来水厂,汕头的潮闽公路,差不多都会在1912年的年底和1913年年初完成第一期建设。

时机正在成熟。

1912年亦即民国元年九月,在林淮唐的直接授意下,社会党、进步党、共和党三党结成的政党联盟“人民革命联盟”,终于放弃了在临时参议院弹劾袁世凯的计划,转入到了国会大选的竞选热潮中。

作为回报,袁政府也在九月二日,以补发遣散款的名义,向华东地方调拨了二百万元裁军遣散费用,并在九月三日发表了以蓝天蔚为河南都督,并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荣誉。

九月四日,袁世凯亲自以总统名义发电,公布了以林淮唐为蒙疆经略使来处置库伦问题的委任,并授林淮唐陆军上将衔,特赠相当于是前清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级的大勋位。

而后,又授予为解决刺林案一事而疲于奔走的宋教仁以勋一位。

第九十章 忻代宁公团

代北朔方之地,风景宜人,河套草原北风冷冽,初秋时节,就能让习惯了南方气候的林淮唐裹紧大衣。

林淮唐在做足准备以后,没有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北京,先利用蒙疆经略使的职权到山西大同一带视察军务,之后再出张家口前往绥远。

可惜山西都督阎锡山还在太原,林淮唐没能一睹中国存在主义哲学先驱的风采。山西在辛亥年时是经过同盟会和北洋军激烈争夺的,北洋军最精锐的部队第三师,那时候除了两个团在徐州参战以外,剩下的主力部队就是留在山西对付阎锡山。

形势最窘迫时,阎锡山甚至不得不放弃太原,跑到关外打游击去——实际上就是流窜逃亡了。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阎锡山华丽转身,很快就撇清了与同盟会的关系,极力贴合北洋,这才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回到太原重任山西都督。

至于辛亥革命时山西省内持激进主义立场的那一批真正革命者,反而遭到阎锡山的驱逐。

阎锡山对革命本不十分坚定,又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为了保住他的都督地位,回到太原后,即开始积极投靠袁世凯。他不惜以四十万重金贿赂总统府秘书长粱士诒,又把袁早年的把兄弟董崇仁派往北京进行疏通,甚至将他的父亲送到北京作人质,以表示对袁世凯的恭顺。

与此同时,阎锡山为适应袁世凯的需要,还极力排挤打击革命势力。

在晋北比较有力量的山西革命党激进派,如续桐溪等人提出将忻代宁公团改编为正式军队,晋南河东革命党人要求以李鸣风旅为基础扩编为第二师,均被他拒绝。再次,对在晋外籍革命党人,尤心怀猜忌。总之,凡不肯为他所用的,没有不遭到他的忌恨和排斥。

阎锡山喜用同乡的五台人,对外省、外乡之人,则一律视为异己,除非来自北洋系统,否则即如林淮唐,也得不到他的好脸色。

但是山西省,毕竟是辛亥革命时风雷激荡的一个省份,山西的革命党人,更是在那个火热的1911年,和北洋军的虎贲劲旅第三师真刀实枪的打过仗。

林淮唐现在以视察边防军务为名所到的晋北大同一带,正是山西革命党激进派力量最集中的地带。

“书记长,西峰先生已经到了。”

社会党在华北新设支部的一位负责人张默走了过来,他身穿老式长袍,带着一副小小的圆片眼睛,头顶瓜皮帽,浑身上下都是书生样的学究气。

张默是直隶望都人,也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一批学员之一,晚清新政时张默虽然获得过新学进士的头衔,然而因不善言辞交际,宦海沉浮中就被上级踢到闽西一个县做教谕,阴差阳错反而早早地加入了社会党,是社会党中坚干部里少有的北方人。

林淮唐点点头,他正在大同老城墙的鼓楼上,坐着一张小马扎,面前摆放着一壶茶水,就等着续西峰过来。

“林经略使……”

林淮唐抬起头,续西峰,也就是续桐溪,人称西峰先生,他是阎锡山的革命老战友,同时也是阎锡山的一生之敌,在晋北一带最能代表山西革命党激进派的忻代宁公团,就是由续桐溪一手创建。

什么是忻代宁公团?

忻就是忻州,代就是代州,宁就是宁武府。公就是大家的,团就是武装部队。忻代宁公团就是由清末忻州,代州和宁武府一代的人民群众组织的武装部队,按现在的通俗的说法就是忻府代县宁武县一带的民兵。

续桐溪和阎锡山是老战友、老同志,辛亥年山西革命,阎锡山负责太原,续桐溪则是负责晋西北和绥远一带。

当时曹锟、吴佩孚带着第三师打过娘子关,兵锋直逼太原,阎锡山震怖之下,直接弃城而逃,“转进”塞北。

危难关头,正是续桐溪选择了留下来,在晋北阻击第三师,坚守大同达四十天之久,直到社会党在徐州的反击迫使袁世凯将第三师调走,才使山西革命转危为安。

续桐溪显然还记得去年北伐军的相救之恩,一见到林淮唐,便重提此事:“……去年忻代宁公团三千人马,苦战大同四十天,我们都做好了为创建民国马革裹尸的觉悟。危难时刻,经略使徐州一击使天下震惊,牵动北军全线,才使晋绥革命转危为安。代、绥同袍,能共仰民国光荣,实在是倚仗了经略使的奇功。”

续桐溪虽然是文人出身,甚至考下进士一级的功名,但肤色黝黑,相貌粗犷,言谈举止中也丝毫不掩饰北人的武勇之气。

当时,在晋北各县和绥远包头一带,“西峰先生”的名头极大。他和河套上的许多马匪打成一片,枪法神准,马术精湛,是一个允文允武的厉害人物,也难怪阎锡山如此忌惮续桐溪。

林淮唐淡淡一笑:“我听说西峰先生在大同起义,提出了八项号令,有平买平卖、有有借有还、有不淫妇女……许多内容,都和社会党的四纪八规非常相似。先生的革命理念,想来也和社会党有异曲同工之妙。”

续桐溪穿着打扮和行事作风,都有些不修边幅。他自顾自坐在林淮唐的对面,又给自己沏起茶来,听着这话也哈哈大笑。

“大同起义成功后,我们公团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城中的孔庙、关庙全部拆毁,改为新式学堂。经略使,我看北方很多报纸骂你们在江淮毁神像、拆庙宇,说是要改成学堂,仅此一点,那还真是殊途同归。”

林淮唐在梅州山区时,每天都和乡村里的庄稼汉打成一片,所以续桐溪这种作风反而令林淮唐心生好感。

如果国民党中,多一些续桐溪,少一些阎锡山,或许中国的历史真会有截然不同的一番面貌。

只可惜在国民党的生态位竞争中,像续桐溪这样有操守、有才具、有人格的革命者,注定是赢不过阎锡山这种野心家。

“西峰先生,晋北起义军去年坚守大同四十余天,举国闻名。我此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山西都督府方面不是希望将忻代宁公团裁撤吗?这样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军,阎都督如此草率就要裁撤掉,实为不智之举。何况库伦刚刚沦陷,外蒙匪军气势嚣张,屡屡南下寇边,归绥一带一日数惊,与其裁撤公团,不如移公团之兵为御侮之边防军。”

续桐溪现在在山西过得并不好,他虽然是山西革命党中仅次于阎锡山的二号人物,可也正因为如此,阎锡山一点不顾忌辛亥年时续桐溪舍命相救的恩情,对他和晋北公团民兵百般打压,现在更准备利用袁世凯的压力,彻底将忻代宁公团解散。

首节 上一节 205/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