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161节

这时候第二师师长方声洞手上握着新到的电报纸,轻咬着他的下唇,向林淮唐敬礼道:“总队长——北京消息!”

“什么消息?”

方声洞垂下眼睑,道:“清廷……鞑子颁发了退位诏书!”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共和国

感谢淳和兄@新華 的打赏,今日三更

1912年2月2日的下午,徐世昌再次入宫面奏隆裕太后,议定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由于此时清朝的军事形势,在北伐军的猛烈打击之下,远远不及原本的历史上有利,而且死硬的宗社党人,也基本上都被袁世凯赶出了北京城,所以隆裕太后没有再继续和徐世昌讨价还价,基本上完全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优待条件。

优待条件主要是:“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岁用二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政府付给”;“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清朝宗室皇族待遇的条件,如“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清皇族免兵役之义务”等。

清廷基本上全盘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退位条件,隆裕太后在2月2日当晚便办法了退位诏书,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阳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 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诏书系张謇所拟,经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讨论后,由唐绍仪电达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其中“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语,系袁世凯蓄意加入者,以表示他的权力乃得自清廷,而不必受革命政府的约束。

就在这个诏书宜布的同一天,袁即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名义,将清帝退位条件及退位诏旨副本,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并请转各国政府。

2月3日早晨,袁世凯便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孙中山在2月3日当天,得悉清帝退位诏书及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报以后,沉默良久,在黄兴和宋教仁的劝说下,他为了实践践让总统职位给袁的诺言,除对诏书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语表示异议,指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外,遂即于2

月3日,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和推荐袁世凯的咨文。

在后一咨文中孙中山说∶“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旋即参议院举行临时大总统复选会,决议选举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是日发电给袁世凯,称赞他为“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原来在南北双方和谈时,袁世凯也曾经流露出赞成共和的态度,但当时之所以袁世凯的态度不被南方所接受,主要是由于袁世凯坚持国会召集地点为北京。

现在由于同盟会急于改变自己在革命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情况,便与立宪派一拍即合,原本那用来限制袁世凯的三个条件:第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第二,孙中山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第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这三条规定,此时由于南京临时政府接受了袁世凯要求在北京召集国会的要求,事实上已经支离破碎,不可能再起到孙中山预想中使袁世凯成为同盟会政治俘虏的效果了。

孙中山想以这三个条件达到两重目的∶第一,建都南京,把袁世凯调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老巢,以削弱其势力;第二,用《临时约法》约束袁世凯,防止他实行封建军事独裁。

这时当然全盘告以失败。

清帝退位诏书的消息,大约在2月2日的晚上传到了北伐军前线。

北伐军方面闻讯以后,只能说是震惊不已。北伐军目前的优势如此之大,前方革命官兵尚在激战之中,南京临时政府怎么能接受如此妥协、如此退让的和议条件呢?

大家的愤怒,亦可想而知。

前线将士对孙中山的看法,不免受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难道北伐军的努力,就只是为了让宣统小皇帝提前十天离开他的龙椅吗?血战数场下来,除了让清室少拿二百万元生活费,并且搬出紫禁城以外,便任何的实质意义吗?

“北伐军前线将士,决不能接受现在的和议结果!”

北伐军上下群情激愤是可想而知的,众人在前浴血奋战,甚至于连德国干涉者都在大罢工的风暴下做出了退让的姿态。

如今形势一片大好,还需要什么议和吗?难道革命军没有力量自己打到北京去吗?

何必需要袁世凯来做这个“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林淮唐对此倒是有所预料,他对临时政府随时可能在立宪派压力下与袁世凯媾和,早有心理准备。

只是一卅大罢工以来革命形势又向新一波高潮发展,林淮唐本以为南京衮衮诸公,还不至于那么愚蠢,同盟会的“同志”们,至少在一两个月内还可以做先锋队的“同志”。

他没想到的,大概就只有同盟会的妥协如此之快,连一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坚持到。

林淮唐苦笑:“临时政府的媾和,在我们预料之中。只是他们跪得这么快,是出乎我预计的。执委会本来以为南北双方至少还要扯皮大半个月,才能谈妥此事,没想到他们办事效率这样快。”

林时爽说道:“一卅大罢工以来的形势,已经把先锋队推到必须去夺取全中国革命领导权的位置了。想来同盟会诸公也是很清楚看到这点,明白他们再不有所行动,中国革命便没有他们的份了。事关切身利益,自然做事快得起来。”

“总队长,”第一师师长陈更新问道,“一方面军接下来要怎么行动?”

林淮唐沉声道:“一方面军不要停止攻击态势,继续向济南迫近。第二师方面——现在可以退出胶济铁路沿线地区了。第二师撤出护路区范围以后,即可开始同德国人接触进行交涉,中国革命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德国人也没有干涉的理由了。我们要以结束大罢工为条件,换取德国人完全终结其干涉政策。”

“那北洋军呢?”

“电告林述庆,让他在商丘就地转入防御状态,河南方面不要再继续打下去了。但山东方面,今天晚上,第一师要立刻对济南展开攻城行动,我们不承认过去清朝在山东任命的一切官吏,现在……对,就是现在,立即通电全国,鉴于山东目前的权力真空状态,为尽快结束动乱,恢复和平,我们要立刻召集山东省的国民大会,由国民自行召集,不得用任何官署监督……”

“凡是统一善后及制定宪法与修正选举办法等等所有重大问题,必须由国民公决,任何一方不得借口破坏……”

“国民大会会员由各县农、工、商、学会分别推举一人,采取区域性的职业代表制,为初选,如当地无农、工、商、学协会,则宁缺毋滥……”

林淮唐掷地有声:“我们的主张是——目前由南北双方分别占领的山东、河南、安徽、江北等处,应当采取国民自决的方式解决善后,我们要求由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来解决统一问题!”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华东国大执委会

就在清帝退位诏书发表后的第三天,即1912年2月5日当天,林淮唐与北伐军代表林时爽、姚雨平两人一起前往博山车站,会晤了从青岛远道而来的胶澳总督府私人代表黄译德。

黄译德是山东铁路公司的华人买办,还留着辫子,但又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身上也穿着合体讲究的革履西装,也分不清其人究竟为保守或者开明。

“林大帅呀,德国人的意思是只要北伐军退出胶济铁路的淄博段,并且向德国人做出书面保证,今后再不进入到铁路沿线的非交战区内,德国人就会把他们的军队撤回青岛嘞。”

黄译德拿手帕擦了擦额上的汗水,他好像生怕林淮唐意识不到这是德国人难得释放出来的善意,赶紧又解释说:“大帅,那洋人岂是好相与的?洋人的坚船利炮,真要对咱们民军开火,还不知道要有多少伤亡!现在德国人这个意思呀,大帅,德国人这意思实在再好不过。胶济铁路,在那个原来条约里,本来就规定好不能让军队进来,不光民军是进不来,这清军同样进不来——嗨!您瞧我这脑袋,现在也没什么清军了!南北之间和议谈妥,也打不起仗来,德国人要大帅退出铁路区,这下也不影响咱们民军的事业了吧?”

林淮唐看黄译德着急慌乱中口误百出的模样,颇觉得好笑,先说道:“黄先生,不要叫我大帅,我革命党中间没有大帅这种称呼,你叫我林先生、林老师或林特使都可以,大帅便免了吧。”

跟随林淮唐一起来接见黄译德的林时爽也说:“先生呀,大清是没了,但清军难道没有了吗?济南城里的是什么?只要济南城中的军队没有向革命军缴械,我们的军事风险便始终存在,恐怕不能随意放弃阵地。”

林时爽这话又让黄译德着急了起来:“哈!大帅们呀!你们是真不晓事的嘛?德国人从到咱中国的土地上来,这么多年何曾有今日如此良善的态度?大帅便允了又如何?使德国人有面子、能体面地撤回青岛去,对大家都好的呀,否则真打起来,中国人如何是外国人的对手?怕不又是一场庚子国难!”

黄译德愁眉苦脸劝道:“我的大帅们,德国人就只有这么两个要求——贵军先撤出胶济铁路的淄博段,然后向德国人做一份不再进入铁路区的书面保证。这样,德国人体面了,民军也同样体面,中国这么多年在交涉上岂有如此胜利?林大帅,您是要想明白才行啊。”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德国人骑虎难下。德国人既然不能从欧洲调动更多军队支援青岛,那么仅仅依靠青岛的军事力量,或许可以击败山东省境内的革命军队,但却绝对无法应对一场带有全民性质的排外运动。

或者即便仅仅依靠青岛的三千军队,德国人便连这场排外运动也镇压掉了,又能收获到什么呢?只能是中国人对德国人、对德国资本和产品更强烈的抵触心理。

这样,除了方便了英美日资本抢占德国人丧失的市场,以及牵制和消耗德国的外交资源以外,德国人能够得到什么呢?

所以在一卅大罢工爆发以后,德国人的目标便从“教训中国叛军来提振德国的国际威望”,转变为了“尽快体面地从这场无谓风波中脱身”。

林淮唐深明其意,正言道:“黄先生,你也是中国人,听你说话的口音,你是山东郓城人吧?我们北伐军有一位参谋长与你是同乡。据我所知,庚子年郓城也是被袁世凯勾结德国人屠戮过的,你是中国人,是山东人,又是郓城人,为什么甘心为德国人做买办呢?”

黄译德愣住:“大帅啊,这、这,这跟咱们谈的事情有关系吗?”

站在林淮唐身后的另外两位代表林时爽、姚雨平同时摇了摇头,林淮唐叹道:“我作为北伐军的代表,不能向德国人出具任何书面保证,也不能命令北伐军在德国人撤退以前撤出胶济铁路淄博段。”

黄译德着急道:“这,大帅,这!德国人的条件已经优容非常,你们……唉!民党这样做会把德国人气坏的,到时候出什么事情,就是全中国四万万同胞一起受苦呀。”

“黄先生,请你带话给胶澳总督阁下,表明我们北伐军的意志。”林淮唐说,“我可以给胶澳总督卖尔瓦德克阁下一个口头上的声明保证,只要德国军队撤回青岛去,北伐军同样也会撤出胶济铁路的淄博段。”

姚雨平从旁补充说:“黄先生,这是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大妥协——您是中国人,也该知道现在山东各界的排德情绪是多么强烈吧?这场运动虽然是北伐军发起的,但北伐军绝不能凌驾在国民的意志之上。”

黄译德连连长叹数声,终于向林淮唐等人缴械投降:“我只是一个负责传话的,德国人最后到底会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大帅,我也是山东人,如果大帅们的事业真的成功,中国就会好起来吗?”

“会的。”林淮唐非常真诚地回答道,“会好起来的,我向你保证。”

“唉!”黄译德感叹道,“世道变了……我不知道,是世道变了,还是人心变了。大帅,同为中国人我也想你们能够成事呀!”

林淮唐、林时爽还有姚雨平,这三个人都一起笑了起来,先锋队对接下来的行动,已有了明确且完整的革命大纲领,他们对实现中国革命的彻底刷新,已握有十足的信心。

“黄先生,你很快就会明白革命党的策略才是正确的。”

“大帅,那我拭目以待。”

等到黄译德离开以后,姚雨平看着他离去的身影,这才开口问道:“德国人身为世界第一等国的列强,真的会退让吗?”

“现在退让的主动权也不在德国的手上。”林淮唐说道,“青岛方面用军事手段是镇压不了大罢工的,如今英法一再怂恿德国向中国倾斜,德国政府再傻也不会觉得人家是好意了,事情很快就能获得解决。”

“那济南方面呢?”

“命令陈更新,继续进攻!我们不求攻克济南,但对济南保持进攻态势,可以确保北方势力不在鲁中南地区再有所反复。”

就在2月5日,林淮唐接见德国派来的买办代表以后,蚌埠总部即以北伐军一方面军总司令林述庆和四方面军总司令蓝天蔚的名义,发出了号召“南北对峙之数省国民,立即自由集合国民大会,解决统一善后问题”的歌电。

旋即,林时爽、姚雨平、庄文统、蔡绮洪、刘师复、何子渊、黄展云、高绳芝……等等先锋队主要领导人,也分别以个人名义发出通电响应“歌电”。

最后,则是林淮唐以北伐军陆海军检阅特使的名义,通电全国:“……南北政若丝棼,局同釜破,舍谋统一,无以为救国之方……鄙意惟有出于召集国民大会,以真正民意公决,庶可无偏无党,永绝后患……

……乃发扬真正民意,俾军阀无所施其力,政客无所取其巧,奠民国之丕基,而为一劳永逸之计……”

林淮唐响应北伐军歌电的通电里,还提出了召集国民大会的具体八条纲要:

一、定名国民大会;

二、性质由国民自行召集,不得用官署监督,以免官僚政客操纵把持;三、宗旨取国民自决主义,凡统一善后及制定宪法与修正选举办法,及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民公决;四、会员由各县农工商学各会推举一人,采取省县区域性的职业代表制、代议制;

五、监督由省县农工商学各会互相监督,官府不得干涉;

六、事务先有农工商学公会组织该省总事务所,再由总事务所电知各县农工商学各会,克日成立各县事务所。办事规则由该所自订;

七、经费由各省、县自由经费项下开支;

八、南北议和代表一律取消,应决未决之事,皆付国民大会公决解决。

本就由先锋队实际掌握政权的潮梅、闽南和常州地区,在歌电发出以后,即立刻组织了先锋队系统的农会、工会和商会人员,迅速召集起了省县各级的国民大会。

而在北伐军实行军事管制政策的江北地区、皖北地区、鲁中南地区、胶东地区、豫东地区,首先分别召集地区级别的国民大会,而后马上以各地区级别的国民大会统一通过决议,决定合江北国大、皖北国大、鲁中南国大、胶东国大、豫东国大的常务机关,共同成立华东地区国民大会执行委员会,并在民国正式约法颁布以前,由华东国大执委会来负责处理当地的军政善后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61/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