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115节

好在第二师在江北的推进非常顺利,清江浦的第十三混成协被歼灭以后,江北也无劲敌,只有在宿迁和海州一带因为地方团丁发生叛乱的缘故,耽搁了第二师一天半行军时间。

北一辉、武藤纯子两人坐在颠簸的马车里面,这里距离宿迁前线已经非常近了,他们路上都看到过第二师张贴出来的通告榜文,部分村庄还有少量革命党驻军和先锋队的政治干部来具体解说通告榜文上的政策。

“团丁必须全部缴械!方声洞胆子这么大?”

武藤纯子疑惑起来:“团丁——团丁是民兵吧?这有什么问题吗?”

北一辉摇着头:“团丁确实是中国的民兵,但近世以来,这种民兵性质的武装在中国社会基层孽生,已经发展为中国社会里最有支柱性力量的一支武装,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靠团练起家,先锋队要在这么短时间,用这么激烈的政策消灭团丁,我看根本不可能。”

牵引马车前进的驮马呜咽地嘶鸣起来,武藤纯子探出头去,俏生生的小脸露了出来,眼睛四面搜寻一番,又很快惊恐瞪大,捂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在宿迁附近,大约是叫仰化集的一个地方,村庄的土墙上,挂满了一排悬着辫发的头颅,血淋淋的伤口暴露出来,土墙上方还用红色的大字写着“反革命派某某某”、“恶霸某某”、“通匪劣绅某某某”、“匪化劣绅某某”一大堆名字。

武藤纯子受惊不小,但北一辉却以为然,革命就是这样的暴力,而这种血腥画面,恰恰就是北一辉最想研究和考察的东西。

他眼里不止有野心的光芒, 看着那排排人头,甚至跳动着兴奋的火焰。

从性格上来说,北一辉倒和方声洞很相似,都是嫉恶如仇同时却又暴烈激切的人,他们若能认识,恐怕将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或许又不尽然,因为相似的人也完全可能同性相斥。

“这就是江北的革命!”

林淮唐太注重舆论工作,记者团们在汕头什么内幕都看不到,看不到杀头,看不到鲜血,只能看到其乐融融的社会改革丰硕成果。

但北一辉相信那绝不是支那革命的真物。

“这才是支那之大革命!”

宿迁周围的村庄,不少士绅都因为涉嫌通匪、通北洋被第二师官兵枪毙。据说连那种简陋的公审,次数都很少,简直快到了私刑泛滥的地步,有些无赖土棍也趁机混进革命队伍,给第二师官兵向导带路,抓出来更多和北洋军有联络的地方名流,统统枪毙处决。

但是在中国的乡间,光枪毙威慑力是不足的,只要砍掉犯人的头,把血淋淋的首级挂到墙壁上,使百姓相信他的魂魄将不得轮回和投胎,才能有最大的威慑力。

北一辉兴奋不能自已,他觉得自己快摸清楚林淮唐革命的真物了,杀戮、鲜血,用暴力消灭为富不仁的乡村大地主,然后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把土地均分给流民!

和古代的农民军又不一样,他们依靠的是一支背叛自己出身阶级的军队,一支有智识和知性的军队,就像在日本,北一辉认为完全能够依靠天皇的权威和出身贫农的少壮派军官来推行维新一样,这种革命完全有可行性!

夸富的财阀、为富不仁的地主、昏庸腐败的官僚,全部都该由军队消灭掉,只有如此才能解救国民于痛苦的地狱之中。

北一辉好像看清楚了革命的道路,但第二师那边,方声洞却因为激进政策在宿迁耽搁了一天半时间,直到他接连收到总司令部的催促命令以后,才继续北上。

第二师师指导员陈远琪一直反对方声洞的杀人政策,他以为现在第二师政治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团结群众,并且应该从小事做起,先做好办赈救灾的工作,再考虑其他。

但方声洞搬出林淮唐的话来,“革命不是温良恭俭让”,他到江北目睹饥民困苦,一时之气的愤怒,就决定了至少数百名搢绅名流生命的终结。

陈远琪想给总司令通报这个情况,但被第二师参谋长方声涛拦住。方声涛出身富贵,又不像方声洞那样情绪化,他也反对方声洞现在乱杀人的做法,但又主张大战当前,师部的领导集体内部不应该闹矛盾,既然方声洞主张那么坚决,那大家先让让他也是可以的。

陈远琪闷闷不乐:“第二师的官兵很少有江北人,所以现在杀了那么多地方上的名流,还不至于引起军队内部的混乱来,可继续这么干下去,执委会希望在江淮建立政权的目标怎么办?”

方声涛说:“先把徐州的第五镇消灭掉吧!我们的任务现在是尽快北上,配合第一师作战。子明在宿迁是杀了些人,但大战当前,肃清后方,也算应有之理,那些人跟北洋军互通款曲,就算杀也是有罪名的杀,我们又不是乱杀人,也不是为了抢掠。”

方声涛出身豪富,但他是福州人,对江北士绅没有太多同理心,当然更在意为自己弟弟做辩护。

“子明在江北总共杀了三百二十多人,虽然因为时间问题,没有一个一个走公审程序,但比起海州、宿迁等地之前因为饥荒,一天饿死几千人的情形,偌大江北,杀三百反革命犯,又算得了什么大问题呢!”

陈远琪想着这难道是杀了多少人的问题吗?杀掉三百多人,凭空增加了敌对势力的力量,但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我们的组织来,这不是盲动主义吗?

方声洞自己是不把那些土豪放在眼里,他手握江北最强大的一支革命武装,只有顾盼自雄的意气风发,徐州在望,胜利是指日可待的。

第二师的大部队还在前进着,过了宿迁以后,第二师就将进入徐州府地界内。宿迁是项羽故里,骆马湖湖面平静,三九的雪花,像漂白粉一样撒在湖面上,湖水就泛出冷冷的青光。

第七十三章 三执委

第二师的滚滚洪流正在向西席卷,风里来、雨里去,清冷的骆马湖见证了方声洞的到来。

不管他一时之气的激烈作为,在江北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至少在此刻,当成千上万军装革履的革命官兵出现在徐州东南要地大王集的时候,方声洞是为北伐军第一路军带来了胜利的希望。

骑兵部队先行赶到,接着就是方声洞亲自率领的先锋部队。黄澄澄的大片军装出现在了骆马湖附近,最中间穿呢子大衣的青年军人就是方声洞。

这个年轻人现在也是春风得意非常,击破北洋军第十三混成协,还生擒了江北都督蒋雁行和江北民政长杨慕时在内的一大批疆臣高官,现在又在江北主宰无数人的生死,大刀阔斧推行着先锋队的社会改革政策。

据说就在第二师离开淮安府的时候,淮安、扬州两府,已经建立起了县级以下的基层农会达四十余个,方声洞是为他的成果感到满意和自豪!

方声洞没有骑马,跟自律甚严的陈更新不一样,方声洞时常显露出懒散随意的一面,天气虽然还冷,但他领口的风纪扣也没系起来。

第二师的参谋长是他哥哥,师指导员陈远琪按照先锋队的制度,本来是该有权力监督方声洞的,可陈远琪一直是方声洞的老部下,若非必要,他是不愿意坏了两人间的情面去举报、攻击老官长。

第二师就是方声洞的天下,执委会这种安排,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通盘的考虑。

“师长,第二师离开遂宁不久,当地就又发生了缙绅武装的叛乱,乡农会机关被捣毁或农会办事员在乡下被杀害的情况,也多有发生……”

师指导员陈远琪对第二师离开以后,江北的现状,忧虑满满,他时不时就从后方收到各种各样的叛乱消息,虽然这些敌人之间大多没有串联,实力也很弱,可却意味着先锋队在江北的统治其实还很薄弱。

方声洞不以为然:“扬州有我们第二师的一个营,徐宝山的水师营被歼灭以后,还新编了两个光复营,清江浦也有第二师一个营和北军第十三混成协俘虏改编的两个光复营——光复战士的政治工作,一直都是毓譞你主持的。我对你的政治能力很有信心,六个营的留守兵力,配合咱们建立起来的四十多个乡农会,那些匪绅哪里还蹿得起来!”

方声洞话里话外的意思,就对江北的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

但陈远琪知道,这才几天的时间?说是四十多个乡农会,但因为方声洞对基层农会的工作,一味图快、图多,很多乡农会不仅良莠混杂,缺乏力量,甚至有的空有名头而已,搭个办事处、挂块牌匾,然后放三个办事员,就敢叫做乡农会了。

参谋长方声涛处事是比他弟弟持重得多,但他常有为方声洞护短的做法,这次也还是在方声洞和陈远琪之间做调和。

“有六个营驻军留守江北,还有师部新建的精锐特务营,也留在淮安。现在是改朝换代的大时代,地方上有些小的叛乱,也很正常,但我们的留守部队是完全有能力平定一切叛乱的——第二师主力的任务,还是要以徐州为主!这毕竟是执委会的最高要求!”

方声涛搬出执委会的命令来,陈远琪也就无话可说。

何况第二师离开江北已经相当距离,目前先锋部队甚至都走过了大王集,事实上已经进入徐州战场。

在第二师行军部队的左翼,侦察部队已经找到了第一师放出来的哨兵,两个师的骑兵部队在符离集和大王集之间的寅山集汇合。

北伐军的革命骑士策马奔驰,战马和人的背影,在血红的夕阳下形成一片连贯的黑影,浮动间溅起烟尘无数,直到两面黑赤旗缠绕起来,会师的豪情遂显露无疑。

“汉郎!时爽!”

方声洞衣领和袖口上还带着污渍,他忙不迭地翻身上马,直到在夕阳中看到了特地赶来寅山集来见他的第一师师长陈更新,还有刚刚从后方固镇一带乘火车到前线督战的北伐军副总司令、第一路军司令林时爽。

华南野战军的战士,此时距离黄河的距离又一次大大缩短。

如果放在六十年前,徐州城外尚有黄河的滔滔浊流滚过,咸丰年间黄河决口以后,河道北移,但旧时代的河床,依旧让会师此处的三人心潮澎湃,好像中华数千年来南人北伐的历史往事,都浮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林时爽肩膀上还披挂着黑色的雨衣外套,高歌长吟,“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这首清末流行一时的学堂乐歌,第一师师长陈更新和第二师师长方声洞也都会唱。

两位青年军人,在巍峨屹立的徐州城前,也在数十年前荒废的黄河旧河道前,纵情放声:“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

林时爽鼓掌笑道:“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三个年轻人拥抱成一团,自从林淮唐带领着黄花岗的志士离开广州以后,最初的先锋队几位核心人物,庄文统始终游离在军政工作的边缘,现在正在上海负责全国总工会的筹建工作,蔡绮洪没有参加过黄花岗起义,也没有多少军事经验,现在留在汕头主持闽粤的组织工作。

还有喻培伦,这个四川来的炸弹专家,如今主持着闽粤大后方的国民武装部,算是北伐军真正意义上的后勤大管家。

还在前线任事,并且负担军事重任的执委,除了总队长林淮唐以外,就是林时爽、陈更新、方声洞三个人了。

他们性格各有特点,林时爽温和儒雅,又善于团结人,很有做领导者的天分;陈更新是才气纵横,沉着冷静,连林淮唐都常佩服他的帅才;方声洞性情固然暴烈,但也有勇敢无畏、大胆果决的一面。

这三个人凑在一块儿,确实是徐州北洋军人的一场灾难。

“第一师和第二师主力汇合,北伐军在兵力上对敌人已经形成相当优势——我看,全线的压迫性攻击是可以展开的,决战的时机应当说也是开始成熟起来了。”

林时爽从固镇特地赶来前线,就是因为随着第一师、第二师两支华野主力部队的汇合,他以为对北洋军第五镇发起决战攻势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所以需要他亲自来做好两个师之间相互协调和统一指挥的工作。

“北洋军在徐州附近,由西到东,从瓦子口、帽山店到夹沟镇和张山集一线,防线长达一百余里!北洋军的一个镇,说白了就是一个整师兵力,这么分散使用,第五镇的前线有没有五千人?势必是没有的!

我们可以很大胆地确信,北洋军第五镇这样一条处处撒胡椒的防线,只要遭到全线压迫式进攻,必然处处被动,难以应付第一路军的总攻击。”

林时爽一番话说得方声洞热血沸腾,第一路军军部方面对徐州战役的前景非常乐观,林时爽也是做出了相当大胆的预测,按他的估计,第一师、第二师两个师兵力,全歼北洋军第五镇是很容易的。

只有陈更新和他的参谋长秦汉唐不同意这点。

陈更新没有直接发言,而是第一师参谋长秦汉唐提出了不同意见:“……林副总司令到前线视察以前,第一团对夹沟镇北军做过试探性的夜袭,师部总结了相关战斗经验,普遍认为若北洋军依托预设阵地采取防御作战态势,华野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是绝对不能消灭对方的。”

林时爽很能听得进去反对意见,可方声洞初来乍到,第二师在江北的战斗中连连取胜,充满锐气和骄傲感,并不把第五镇放在眼里。

“第二师全歼江北第十三混成协,我们也只有一倍多兵力优势,不是花半天时间就把敌人消灭干净吗?不要太高估北洋军的力量,他们只能打顺风仗,打不了劣势兵力的逆风仗,没什么了不起的。”

方声洞希望晚来的第二师,可以尽快投入战斗中。陈更新对此当然反对,他看林时爽还在犹豫,便一把拉住方声洞。

陈更新平时话不算多,这时候语气却非常坚决。他要求第二师所有官兵参加徐州战役以前,必须先向老一营的老兵们了解夹沟战斗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经验教训。

陈更新脸色铁青,任谁都知道他的严肃和认真。

“子明,第二师必须了解夹沟经验!否则……林副总司令,林时爽同志,我就坚决反对第二师参加这次全线进攻。”

第二师参谋长方声涛立即同意这点,师指导陈远琪也表示赞同,林时爽终于欣然同意。

“子明,检讨会、总结会是先锋队的优良传统,前人有好的经验,你不去学习,再重交一遍学费,有什么意义?这种错不能犯!”

第七十四章 纸猫中肯

第一师、第二师加在一起,再加上第一路军军部直属的炮兵部队,华野在徐州前线的兵力总共有一万多人,火力的强大在南军中更属翘楚。

十二月九日,南北双方议定,自九号早八点开始,至二十四号早八点为止,各战场均停战十五天。

为此,黄兴还特地通过汪精卫的渠道,向袁世凯传达了南方革命党人的善意:“项城雄才英略,素负全国众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

清廷议和代表唐绍仪一行人,也在十二月十一日抵达汉口,开始展开议和谈判的活动。但袁世凯控制下的清廷内阁,仍密电各省督抚,令各路防军仍严密整备,毋因停战稍涉疏懈,北洋军的军事行动事实上依旧在激烈展开。

十二月十六日,倪嗣冲部清军违反十五天的停战协议,再陷颍州,准备向正阳关一线发起猛烈攻势。

徐州当面的北洋军也在利用停战期不断猬集兵力,除了第五镇以外,靳云鹏还嫌北军兵力不足,又陆续从济南调来巡防营武装十余营,拼凑兵力,竭力弥补着防线上的缺口。

但徐州外围一百多里长的防线,即便有部分山东巡防营的部队代第五镇做补充,也实在难以做到处处完美、无懈可击。

首节 上一节 115/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