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424节


不待方说完,袁可令长叹道。

“即便是咱们争,又争得来什么?十年、二十年,几十年后,这士林便不复存在了,如此,尔止,待到你我这一代人故去之后,你说这世间可还有士林?为往圣继绝学?别忘了,从陛下重释我儒家经典时,这你我口中的士林便不复存在了,我等不过只是一群行将就木之老朽而已,还谈什么为往圣继绝学?”

只是一群行将就木之老朽而已,还谈什么为往圣继绝学?

这样的一声长叹,只震得方一阵目眩,这正是他与许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在过去的多年间,他们之所以醉心于山水,痴迷于的书画章,不正是想要去回避这个现实吗?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愿意面对一些现实,即便是对于像方这样的人来说,他同样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老朽”已经行将就木的现实,可是现在袁可令却直接的告诉他这个事实。

“争?”

摇着头,袁可令反问道。

“我们用什么去争?即便是如顾宁人等人,他们又岂不知道,他们虽是士林中人,可却也知道,今日士林不过只是垂暮而已,即便是争,争来争去也只是争个空罢了,况且,这说出去的话,又岂能收得回来?陛下这篇章,如今天下人谁人不知?收是收不回来了,再去争,还能争个什么?争恼了陛下,陛下又岂会让步?”

尽管在刚看到章的时候,袁可令同样也是惊诧非常,可是在想了一天之后,他反倒是平静的接受了现实,毕竟,醉心于曲乐的他很清楚,士林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武功士绅”与“耕读士绅”也自然失去了争持了意义。

“可是,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陛下在“崇武抑”这条斜路上一直走下去吗?如此,又岂是大明之福,“崇武抑”到最后遭殃的是老百姓,是我大明的天下!”

方有些激动的低吼道。

“如今天下未靖,清虏虽然败退至西域,可若是我大明一味的“崇武抑”,他日失之衡,武人崛起,国家势必陷入动乱,到那时,万一清虏再次入寇,天下百姓苦矣!大明危矣!”

经历过甲申天变的方之所以会如此激动,正因为他知道异族入寇的代价。

“可陛下推崇军人,未尝不是因为蛮夷威胁,自宋以降,我汉人先败于蒙元,后又败于满清,如此惨痛之教训,陛下又怎么无视,宋代之所以“崇抑武”是因唐末直至五代十国军阀混乱,天下生灵涂炭,可别忘了,即便是生灵涂炭,这天下,总归是我汉人之天下,明总归是我华夏之明,况且,即便是生灵涂炭,又岂比得上蒙元屠杀、满清屠戮?而且他们非但意杀尽我汉人,更毁我明,令我明倒退,变我衣冠、变我语音,甚至变夏为夷,“崇抑武”之途”

袁可令的眼帘微垂,他走到钢琴边,手指在琴键上敲击一声。

“无论如何,陛下都不会再取了”

袁可令的这番话并没有让方感到奇怪,其实从清虏入关但凡稍有良知者都在反思,而到兴乾之后,对宋亡于蒙古以及大明险亡于清虏更是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崇抑武”却怎么也脱不开关系。也正因如此,大家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陛下之前对军人的推崇,但却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崇武抑”的现实。

“可一味的“崇武抑”总归会出乱子,陛下是明君尚可制约军中诸将,可将来呢?万一要是有狼子野心之辈”

方的语气显得有些不失落,这种失落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士林的末路,同样也看到了“崇武抑”的必然,在这个时候,他甚至能够理解了为什么在宋时,那些显赫一时的将军,会甘愿做个足谷翁,因为他们看清了现实。

在皇帝已经确定了“崇武抑”这一决心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去改变陛下的心思,陛下不是为他自己“崇武抑”,甚至他这么选择是把朱家的江山放在了第二位,他是想籍此保住华夏明。

就像五代十国那会一样,无论乱臣贼子如何篡夺权,可最终江山还是汉人的,华夏明不曾丧于异族之手,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吧!

“总得想个法子吧,毕竟,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方的话让袁可令无奈的一笑,然后说道。

“实在没有法子想,只有一个馊主意,你别笑话。”

“说吧,馊主意总比没主意强。”

方立即出言催促道。

“说出来,咱们一起商量商量,指不定,真能商量出一个主意来”

第246章 合流(下)(求支持,求月票)

玻璃油灯内的石棉火头燃着橘色火亮,灯罩口的些许薰黑隐隐约约的散发出些鱼腥味,这股鱼腥味很淡,几乎是微不可闻。这油灯是用的是鲸油,因为烟少且相比其它灯油它更亮,而受到富足人家的欢迎。

在方探身求教的时候,他的身体前倾,甚至都不顾面前的油灯灯口处升腾的黑烟。

“嗯”

袁可令沉吟片刻,然后说道。

“其实“崇武抑”亦或是“崇抑武”,归根结底都有其功利,崇武者不意研读章,研读章废脑,废时,那像习武,往往只需蛮力既可,而崇者为求功名,往往一味埋头苦读,窗外事尚是不闻,自然也没有习武的心思了。而往先秦时来看,我汉人讲究的是“出将入相”,其实,也就是武双修,这亦是今上现在的主张。”

这番话说得方直点头,因为既是实话,也是事实。

“武双修谈何容易,“穷富武”,家贫者研读诗书已是不易,习武?又岂有习武的家财?”

“所以,自隋唐科举兴,凡寒门子弟科举进身者,无不主张以取士,弃武修,专心经书,到了宋朝时,选官皆出自科举,这正是天下寒门子弟所求,即便是如此,尚是不觉公平,因为寒门子弟家学传承有限,自然无法于豪门大家相比,所以到了我朝,才有了八股取士,只从四书五经中取题,如此即便是再贫寒的寒门子弟,只要买来四书五经就有了求取功名的可能,如此可谓是再公平不过”

提及这个公平时,袁可令忍不住摇头轻叹,正是这种“公平”毁掉了科举,当初陛下废除科举也是以此为借口。

“看似公平了,可却尽毁天下之人,正如顾宁人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取之才往往皆是碌碌无能之辈!实是无助于国家。”

方的语气很是肯定,之所以肯定,倒不是因为过去几年的反思,而是因为早在几十年前,大明士林上下就已经开始反思八股取士的不足,并酝酿着废除八股取士。

“所以,陛下才会废“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的八股,专门取才于实学。我士林归根结底还是兴于科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科举一废,士林自然也是无根之萍,至于所谓的“新士林”却又不似旧士林那般联系紧密,所以从科举被废的那天起,于士林而言,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改良,顺应潮流,二是自暴自弃,任由其走向末路,”

“哦,我懂了。”

方也是个聪明人,一点就明白了。

“你是说现在士林到了改良的时候了?这主意很好,我也这样想过,只是这个改良如何改良?邀请书院里的学士参与我等聚会?这各地都是如此,可就眼下来看,似乎成效不大,毕竟,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醉心于课业研究。”

因为书院里的学业繁重,不像过去只需要读四书五经,所以书院里的学生自然不可能像过去士林的学子一样,有充足的时间交流,与友人谈论诗书章。

“改良士林,绝不仅仅只是将学士引入士林,这旧瓶装新酒,显然是不太现实,况且也不为陛下所喜。”
首节 上一节 1424/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