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本科生

崇祯本科生 第828节


“文字。”邓文昌第一个喊出来。

“在秦皇统一文字之前呢?”朱由检又问。

“同根同族。”黄悟说。

“在同族之后呢?”朱由检又问。

“姓氏。”李岩说。

“对!在我们的汉文化圈范围内,姓氏才是我们的根,姓氏固定了我们的源。”朱由检说:“不管你身处何方,一个姓氏就足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大家都相信五百年前,同一个姓氏的有可能是一家人。”

哗啦一下,整个大厅响起了嗡嗡的声音,起码大家都在认同朱由检的说法。其实凝固我们这个族群根基的,不是大的标签,而是一个个姓氏。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先有家,再有族!而姓氏就是一个个族群的繁衍,就如同北美大地上的这些部族一样,很多年前,那正是我们的摸样。”朱由检大声说。

“那依皇上的意思,该怎么做?”邓文昌问。

“给南京发旨意:让国内所有姓氏派出精干力量,来扩展每个姓氏的族群。按照谁先收拢谁先得的原则,给北美的每一个部落取定一个姓氏。另外告诉国内,谁有本事拉的部落多,谁的姓氏人数就扩充的多。”朱由检大声宣扬。

“哗啦!”一下,整个大厅彻底炸开了锅。

土著没有姓氏,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而土著跟名人很像,有些甚至根本分不清,这也是大家都晓得的。按照皇帝的办法,这等于是在鼓励各姓氏抢人。对于传统宗族观念依旧很深的大明来讲,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政策红利。

此政策一出,各姓氏大家族还不挤破头才怪。

“皇上,此计可行吗?”李岩小声地问。

“你看着吧!说不定我们连移民的船票都省了。不过这个办法还需要好好计划一下,有一些细节我还需要斟酌。比如对人数少的姓氏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怎么让北美人接受,还是要想完善才好。”朱由检说。

什么样的移民是最合适、最划算的?

最能让百姓自愿的移民最合适,也最划算。像大槐树移民那种强制性的移民,其实有点劳民伤财,诟病不少。而大规模的花钱移民,朝廷的负担太重。事实上欧洲的殖民很成功,这不是故意说别人的好话。

从欧洲一小块地盘,通过三五百年扩展到世界的一大半,难道不是成功?而且欧洲各国并没强迫,也没花钱,反而还不停地在收税,正因为殖民地远远不断地供养,才让欧洲不断地发展,哪怕不停地战争,也没有阻挡他们的发展。

相反,汉族那几百年被圈养在固定的地盘上,不让流动,成了xxxx水,固步自封。

朱由检料到了以姓氏发展的政策必定会激发国内民众的热情,但是却没有想到会产生那么大的浪潮。

当皇帝的想法以圣旨发到南京之后,吴越钱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全部上书,要求准许他们各自派出五千子弟,来北美拓展族群。甚至连和朱由检不和的曲阜孔家,也托人找关系,表示绝不落后别人半步。

大氏族一动,其他人口比较多的氏族自然也不会落后。他们纷纷开族会、捐银钱、献人丁,谁也不甘落后。而一些也别稀有的姓氏,也都在打听朝廷能不能给一些优惠政策,毕竟这些姓氏能力有限。

最后朱由检下旨:为了照顾所有人的意见,凡百家姓上挂名的姓氏,全部都有资格参与此次扩展族群的运动。以每个姓氏最少100丁壮的标准,朝廷给予免船票扶持,并作出具体指导。而在一百人的固定人数之外,允许大氏族派出精干丁壮,参与拓族,且人数上不封顶。

但是船票自理,期限为一年。

此后一年,朱由检没有多话一分钱,白白朝北美移民了二十万人,直接把百家姓撒遍了北美大陆。几乎95的北美土著,都取了一个汉人的姓名。

比如小乌鸦,改名叫张啸五,坐牛叫柳培生。尤其是坐牛的名字,还是朱由检亲自取的,因为他穿越过来之前就姓柳,把牛字加一横,就是一个生字。不过,熟悉的人还是习惯喊小乌鸦叫“张乌鸦”,坐牛叫“柳坐牛”。

第七百三十三章:淘金热

朱由检提出的第二步移民计划就是淘金热。

众所周知,北美的西部有黄金。但其实没有传说的那么多,但是因为美国政府当初想推动西部开发,所以借助这件事大肆宣传,导致东部人口大量西进。而朱由检也想照搬这一招,来吸引大明的移民来到新大陆。

所以,在姓氏计划执行开始之后,另一个惊天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了大明的大江南北——大苏王国发现了大金矿。借助一篇篇详实的报道,人们通过报纸全面了解到了万里之外的大陆。这是一波又一波的信息轰击,它终于成功地引起了大量百姓的神往。

“是不是可以给第一批殖民者回家探亲的机会了?”李岩懂得朱由检的策略,所以才提议。

“当然,现在正是好机会。每个人发一袋金子,当做路费。”朱由检笑着说:“要不然你仓库里的金子快没地方放了。”

大苏国仓库里的金子那是土著几千年攒起来的,根本就不是从金矿中挖出来的,但是百姓哪里知道这些?

大明的苏北,是一望无尽的大平原,这里土地良多,但是人口也多。相比大山沟,这里的生活算是富裕的,可是遇到灾荒年依然吃不饱。

但是自从皇上平定北方之后,年景一年比一年好了,吃饱饭那是不再担忧的,可是苏北却越来越穷了。

为什么?因为粮食价格太稳定了,老百姓一年到头在地里捯饬,年终也就落下一个吃饱肚子。而在粮食不涨价的情况下,其他生活物资需要的却越来越多。比如盖新房,现在时新水泥、砖瓦,就连出门都流行起坐马车来。

刘长顺是苏北地道的农民,过了大半辈子了,赶集从来都是用脚走,哪里舍得花坐马车的钱。他今天赶了一个大早,就是为了去集市上割点肉,晌午有人上门给大儿子刘和柄提亲。

“大爷,坐车不?只要一角钱。”一辆又一辆的新式马车从他身边路过,不断地吆喝着。

“不坐,俺腿脚好。”刘长顺的脚板生疼,但是硬着头皮就是不坐。

虽说是赶了一个早集,但是因为路远,刘长顺临近晌午才回家。只见媒婆已经提前在家里坐着了。

“婶子,你刚说的那家姑娘家是做啥营生的?”刘长顺的老婆拉住媒婆不断地打听。

“说起这家,那可不得了。姑娘的大哥是出海走商的,这才出去了两年,五间亮堂堂的大瓦房就盖起来了。人家姑娘家说了,不图你家礼金,只要愿意跟着大舅子出去跑商就行”媒婆说。

“有这好事?还保管带我儿出去发财?”刘长顺老婆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可不,娘家心善哩。可是就是有点事得提前说清楚,姑娘呢是个好姑娘,就是小时候得了眼病,眼睛不怎么好使。”

“瞎子啊!”刘长顺老婆反应过来了。
首节 上一节 828/8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曹魏臣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