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第796节
“老奴还是想劝劝皇上给自己留点体己,这可足足有上亿两呢。”王承恩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
自从他进宫几十年,还从没见过这么有钱的皇上。不管是隆庆、天启还是以前的那个崇祯,哪有身家过亿过?最惨的时候就是上吊之前,内库也就十万两。虽然后来抢了李自成千万、抢了张献忠两千万,可都没有现在多。
这笔钱是哪儿来的?这笔钱只有非常小一部分是以前剩下的。另外有三个来源:一是后金两处皇宫的积累;二是南洋贸易所得;三是日本千年的积累。尤其是日本运回来的财富,足足折合五千万两白银。当然,这都比不上大清赔的两亿两白银多。
“咱们留一半,已经不少了。你还怕不够几位皇子到时候分的?”熊丽静微微一笑,秒懂王承恩的心里。
“老奴这不是替皇家着想嘛!”王承恩讪讪然,他感觉眼前这位皇后可比之前的周皇后厉害的多。
“皇上的意思是,现在到处缺老师,有意把几个孩子都叫回来,去民间历练历练。我的意思是就在南京周围找个地方,顺便也让全家聚一聚。您说是不是?”熊丽静当然不会光顾得揭穿王承恩的心思,顺嘴也卖一个好。
“老奴也想他们。”王承恩说着有些伤感。一个在塞外当兵,一个在河南养马。混得最好的也还是天天耗在将军山的实验室里见不到人。
“这次让他们回来,皇上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两个皇子都大了,也该成亲了。趁这个机会,一并把事办了。我年轻不懂规矩,需要操心的规程,还是劳烦王公公了。”熊丽静做事更绝,送好处都送双份的。
“老奴义不容辞!”王承恩结结实实地跪在地上给熊丽静磕了一个头,这个是他第一次诚心实意地给这个新皇后磕头。
皇子成婚,就意味着要分封外地了,这可是大明的规矩。同时,也是验证朱由检对待以前崇祯三个儿子的态度,这是王承恩急于想知道的答案。
他今天的心情很好,本来还想让朱慈烺主动请缨回南京的,没成想皇帝主动把所有人都调回来了。这可是三位皇子竖立形象的好机会,借助朝廷这次推动教育的机会,好好宣传宣传三个皇子。
王承恩立太子的贼心不死!
第六百九十四章:南京城容不下一位王爷
南京的故宫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返修,恢复了昔日的光芒。在翻修的过程中,朱由检重点改造了宫殿地基,以及进排水系统,这也是在北京改造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先把宫殿原地加固,再把埋在地底下的铅锌等物挖出来,这些东西可是害人不浅。
作为皇权的象征,只保留了内宫六大殿,从承天门到洪武门之间的有关朝廷各部的建筑,全部拆除。等于是把所有和皇家无关的机构,全部外迁。同时在原地扩建了一个巨大的广场,作为举行庆典之用。。承天门外的那条街道当然也叫长安街,南北本来就是一个蓝本。
而且,因为原有的六部早就扩展到更多的部门,政府机构也比以前扩大了两倍,朝廷衙门的用地量大增,光是南京城内,就占去了一半。于是现在的南京城,大量扩充新城,不光原有城内的居民大量外迁,新迁入的居民更不可能在城内买得起一座宅院了。
那么,朝廷这么多的用地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各地的藩王以及勋贵们,在南京臣内置办的宅子。
别以为经过哪些年的动乱,各地的藩王都被杀光了,实际上各支系都有人继承,说到底还是老朱家的子孙太能生了。
宅子是皇上赏赐的,皇上想收回去当然可以。何况现在的大明可不再是以前那样,对宗室那么宽厚了。宗室敢不敢闹,取决于皇上狠不狠,不是你仗着有血缘关系就可以胡作非为的。换句话说,谁敢bb,朱由检就敢收拾他。
在这种重压之下,各地的藩王大多成了空架子,有能力的,比如杭州的潞王,自己靠双手创办的企业,赚得比当王爷时候拿得供奉还多。次一点的,比如桂王,也能靠收点租子衣食无忧。倒是福王一系,彻底败落,好吃懒做的快成乞丐了。
王承恩在城里转悠了大半天也没找到一处合适盖宅子的地皮,不是朝廷的衙门用地,就是地段不合适。合着现在的南京城,就没有哪个王爷敢住城里的。
难不成要让三位皇子住城外?王承恩黑着脸,心情很不好。
“张大人,诺达的南京城,难道就没有一块闲置的地皮了?”王承恩不甘心,他来到主管南京的布政司,亲自找到张家玉。
“王公公,此事非我张家玉不能办,而是您老找错人了啊。您如果自己想买栋宅子,我还能帮忙从中间牵线,可是您想在现在的南京城里修王府,我说了不算啊。”张家玉一脸为难。
“那到底谁说了算?”王承恩有点搞不懂现在大明的办事程序了,这可能跟他长时间待在宫里有关。
以前朝廷的事都经过内阁,转奏皇帝批阅,或者说很多大事王承恩都能亲耳听到。可是自从黄宗羲从西洋回来之后,就对朝廷的体制进行了改革,看起来没有大动,其实权利流程早已经改变。实权都下放到各部了,内阁只管抓重点,而皇上更是当得清闲。
看起来各衙门有了权利皇帝不管事了,但实际上各部只是皇帝手下的执行者,规章制度更完善了,也就更不敢动了。就比如以前的工部,算是最美实权的六部之一,可是现在细分成交通部、建设部等等,就连规划都有专门的部门管。
如果以前想在南京盖一个宅子,大不了找一个工部侍郎就行,可现在王承恩连管规划的这一关都过不了。小小的衙门,比尚书的权利都大,因为朱由检已经把规划钦定了。
“这事,恐怕谁说了都不算。南京城的规划是皇上钦定的,根本不可改。”张家玉也算说了实话。
王承恩很不开心地从张家玉哪儿离开,就在他出衙门之前,恰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但是感觉眼熟。此人瞅了瞅周围,快速靠近了王承恩。
“公公可还认得小人?”来的是个年轻人,穿着五品朝服,官职不大。
“你是?”王承恩老了,确实不记得。
“小的是周培公,前年跟在皇上身边,做过几天秘书。”周培公一脸讪笑。
“哦!原来是小周啊。”王承恩早已经不跟随朱由检左右了,尤其是办理公事的时候,朱由检喜欢用各类年轻俊才当秘书。比如夏完淳,就做了好多年的皇帝秘书,最近才外调。而像周培公、明珠等人,待得时间比较段,稍微调教一年半载的,就直接外放。朱由检现在的秘书有两个。第一秘书是陈恭尹,是陈邦彦的儿子;第二秘书叫李光地,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你找我有事?”既然做过朱由检的秘书,那王承恩还是给几分面子的,至少王承恩知道朱由检这家伙不会随便让人当自己秘书,多少都是个人物。
“不敢劳烦公公!小的就是想告诉公公一个消息,大皇子已经向皇上递交陈辞,不会回南京了。”周培公轻轻地说。
“你怎么知道?”王承恩脸瞬间拉了下来,甚至带着杀意,低沉地问。这种感觉让任何人听到,都有一种大祸临头的危机。
“此事是小人谏言的,大皇子也深以为然。”到底是在皇上身边待过的,周培公完全没有被王承恩吓着,反而很沉着镇定,倒是让王承恩另眼相看。
“随我上车。”王承恩瞅了一眼周围,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知道这不是说话的地方,便要拉住周培公问个明白。
因为王承恩已经在南京城转悠了大半天了,所以他的马车继续转悠也没什么大问题。在王承恩的马车上,周培公露出了真面目。
“你是何人?”王承恩见周培公上了马车,眼神带着杀意,冷冰冰地问。
“在下和李定国将军一样,是心向大皇子的人。”周培公严肃地说。
“原来如此。”当王承恩听到李定国的名字,杀意瞬间消失。就凭这个名字,他完全可以相信周培公是前太子的人了。
“在下建议大皇子不必搀和当下这趟浑水,而应该继续留在河南,为朝廷养马。”周培公说。
“难道要永远当一个弼马温不成?”王承恩知道了周培公是心向朱慈烺的,也就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