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575节
半年的骚乱会导致500万到1000万平民丧生,大部分将死于饥饿与疾病。
何况,七千万狭夷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历史上,狭夷人在帝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止是推波助澜,很多时候还是急先锋。
也就一点狭夷人特别能够吃苦。
当初,在夺取北马群岛之后,因为环境太恶劣,还要面对很不友善的土著,几个大岛上甚至有食人族,关键是没什么值得冒险的贵重资源,所以帝国的殖民者都不愿意去,结果是狭夷人抢先了一步。
此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之内,勤劳的狭夷人在几座主要的岛屿上开垦荒地,建起了成片的种植园。
到上次大战爆发前,由北马群岛出产的奎宁与天然橡胶,占到帝国进口总量的四成。
在炎海周边的那些岛屿也是如此。
此后,即便到了梵炎洋,到了玄大陆,狭夷人也冲在最前面,去那些帝国殖民者不愿意去的地方垦荒。
此外,还有不少狭夷人在帝国本土从事又脏有累的低端工作。
比如,从帝国西南与西北通上无极高原的两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就是由狭夷皇国的工程队伍承建。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在西南公路两旁,至少埋葬了数千名狭夷劳工的骸骨,很多甚至连尸骨都没保留下来。
按照有记载的一次隧道塌方事故,有大约一千名狭夷劳工被活埋。
即便在几十年之后,还时常有人在公路附近发现狭夷劳工的遗骨。
其实,这也是狭夷皇国对梁夏帝国怀恨在心的一大原因。
付出艰辛努力,还做出巨大牺牲,可是狭夷皇国往往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很多时候甚至排在了好逸恶劳,只会拍马迎奉的高巨王国后面,比如帝国对狭夷商品征收的关税一直是其他附属国的两倍。
几十年来,狭夷人不生怨恨才是怪事。
上次大战期间,在向帝国宣战的时候,狭夷皇国给出的一大理由,就是遭到帝国的无情压榨。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了。
一圈轮回之后,并不是说狭夷皇国抗争了,就会有改变。
册封狭皇之后,就是双方的政府代表,狭夷皇国内阁总理大臣牛满与帝国首辅特使签署同盟书与合作协议。
关键,其实是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都只是框架性,没有涉及具体的安排,但是有一条例外,而且跟劳工有关。
在三个月之内,到春节之前,狭夷皇国将向帝国派遣50万劳工。
因为是由政府派遣,所以帝国只为狭夷劳工必须的工作条件与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是生存保障也没错。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只管吃穿住,不支付酬劳。
报酬?
找狭夷政府要。
按后来签署的协议,帝国以当时的最低劳动标准计算狭夷劳工的劳动所得,并用来抵充战争赔款。
此外就是,帝国将在两年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向狭夷皇国5万个移民名额。
不过,只有居住权,不享有政治权利。
没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兑一准则”。
这项准则,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之后,即狭夷皇国每派遣10名劳工,就能获得1个移民梁夏帝国的名额。
最初几年,这些移民名额几乎全都落到狭夷皇国的达官显贵手中,其中一些还被拿到黑市上贩卖。直到最后的两年,在帝国当局出面干预之后,才有了规范操作,由劳工进行抽签分配。
按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狭夷皇国总共获得了大约300万个移民名额。
也就是说,狭夷皇国在大战期间,向帝国派遣了3000万人次的劳工!
其实,在大战期间,狭夷皇国输出的劳工总数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
为了移民帝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狭夷劳工签了两次劳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换来这300万个移民名额的,是大约120万狭夷劳工的生命。
在大战中,特别是在最初的4年,狭夷劳工全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来梁夏帝国的50万狭夷劳工,有大概30万去了西北,另外20万则被派往西南。
这些狭夷劳工的工作就一项修建公路与铁路。
在西北战场上,基本上是帝国军队推进到哪里,狭夷劳工大军就把路修到哪里,还要负责保持铁路与公路畅通。
在脚趾半岛的雨林里面,狭夷劳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带填平了很多沼泽,开垦出大片耕地。
这50万狭夷劳工,至少有15万长眠于工地附近的无名墓地之中。
只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妻子不用改嫁,他们的儿女能够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不会挨饿受冻。
何况,七千万狭夷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历史上,狭夷人在帝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止是推波助澜,很多时候还是急先锋。
也就一点狭夷人特别能够吃苦。
当初,在夺取北马群岛之后,因为环境太恶劣,还要面对很不友善的土著,几个大岛上甚至有食人族,关键是没什么值得冒险的贵重资源,所以帝国的殖民者都不愿意去,结果是狭夷人抢先了一步。
此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之内,勤劳的狭夷人在几座主要的岛屿上开垦荒地,建起了成片的种植园。
到上次大战爆发前,由北马群岛出产的奎宁与天然橡胶,占到帝国进口总量的四成。
在炎海周边的那些岛屿也是如此。
此后,即便到了梵炎洋,到了玄大陆,狭夷人也冲在最前面,去那些帝国殖民者不愿意去的地方垦荒。
此外,还有不少狭夷人在帝国本土从事又脏有累的低端工作。
比如,从帝国西南与西北通上无极高原的两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就是由狭夷皇国的工程队伍承建。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在西南公路两旁,至少埋葬了数千名狭夷劳工的骸骨,很多甚至连尸骨都没保留下来。
按照有记载的一次隧道塌方事故,有大约一千名狭夷劳工被活埋。
即便在几十年之后,还时常有人在公路附近发现狭夷劳工的遗骨。
其实,这也是狭夷皇国对梁夏帝国怀恨在心的一大原因。
付出艰辛努力,还做出巨大牺牲,可是狭夷皇国往往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很多时候甚至排在了好逸恶劳,只会拍马迎奉的高巨王国后面,比如帝国对狭夷商品征收的关税一直是其他附属国的两倍。
几十年来,狭夷人不生怨恨才是怪事。
上次大战期间,在向帝国宣战的时候,狭夷皇国给出的一大理由,就是遭到帝国的无情压榨。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了。
一圈轮回之后,并不是说狭夷皇国抗争了,就会有改变。
册封狭皇之后,就是双方的政府代表,狭夷皇国内阁总理大臣牛满与帝国首辅特使签署同盟书与合作协议。
关键,其实是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都只是框架性,没有涉及具体的安排,但是有一条例外,而且跟劳工有关。
在三个月之内,到春节之前,狭夷皇国将向帝国派遣50万劳工。
因为是由政府派遣,所以帝国只为狭夷劳工必须的工作条件与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是生存保障也没错。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只管吃穿住,不支付酬劳。
报酬?
找狭夷政府要。
按后来签署的协议,帝国以当时的最低劳动标准计算狭夷劳工的劳动所得,并用来抵充战争赔款。
此外就是,帝国将在两年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向狭夷皇国5万个移民名额。
不过,只有居住权,不享有政治权利。
没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兑一准则”。
这项准则,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之后,即狭夷皇国每派遣10名劳工,就能获得1个移民梁夏帝国的名额。
最初几年,这些移民名额几乎全都落到狭夷皇国的达官显贵手中,其中一些还被拿到黑市上贩卖。直到最后的两年,在帝国当局出面干预之后,才有了规范操作,由劳工进行抽签分配。
按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狭夷皇国总共获得了大约300万个移民名额。
也就是说,狭夷皇国在大战期间,向帝国派遣了3000万人次的劳工!
其实,在大战期间,狭夷皇国输出的劳工总数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
为了移民帝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狭夷劳工签了两次劳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换来这300万个移民名额的,是大约120万狭夷劳工的生命。
在大战中,特别是在最初的4年,狭夷劳工全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来梁夏帝国的50万狭夷劳工,有大概30万去了西北,另外20万则被派往西南。
这些狭夷劳工的工作就一项修建公路与铁路。
在西北战场上,基本上是帝国军队推进到哪里,狭夷劳工大军就把路修到哪里,还要负责保持铁路与公路畅通。
在脚趾半岛的雨林里面,狭夷劳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带填平了很多沼泽,开垦出大片耕地。
这50万狭夷劳工,至少有15万长眠于工地附近的无名墓地之中。
只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妻子不用改嫁,他们的儿女能够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不会挨饿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