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帝国争霸

帝国争霸 第574节

在通常情况下,附属国的国王一生只需要册封一次,也就是在称王的当年或者次年前往帝国朝觐。

此后每年只需派使者去帝国进贡,并且获得帝国皇室颁发的,代表统治合法性的御赐封典与封号。

通常,也只有附属国的国王才有资格称王。

朝觐与封典不但是一个仪式,更是帝国与附属国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帝国为附属国包括本土安全在内的基础保障,附属国则通过派遣人员与资源等方式支持与参加由帝国发起的军事行动,维护共同的利益,获得跟贡献成正比的回报。

近百年来,高巨王国的五位国王都是这么做的。

其实,这正是帝国无法容忍下高王国,也无法同狭夷皇国和解的关键所在。

原因就是下高王国的存在,让帝国对高巨王国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谈,严重损害了帝国的声誉与威望。

当然,狭夷皇国可不是一般的附属国。

在投降的时候,狭夷皇国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废除狭皇,承认狭皇依然是狭夷皇国的最高统治者。

狭夷皇国并没提出,不得在狭皇之上设太上皇。

现在搞的这套,就是要让帝国皇室凌驾于狭夷皇室之上,只有获得帝国皇室的册封,狭皇的统治才具有合法性。

如果没有获得帝国皇室册封,哪怕血统正朔也无权统治狭夷皇国。

来东都湾册封狭皇,并不是因为狭皇身体抱恙,经不起舟车劳顿,而是要在狭夷皇国家门外做这件事,让七千万狭夷人知道,被他们当成半神膜拜了两千多年的狭皇,已经向帝国皇室俯首称臣。

从今往后,帝国的皇帝就是狭夷皇国的太上皇。

要说,在几十年前,在陈炳勋的时代,这件事就该完成!

如果陈炳勋在当年没有一面之仁,代表始武大帝册封了狭皇,让始武大帝成为狭夷皇国的太上皇,或者让随军出征的皇子留下来,行使统治权,让狭皇成为傀儡,狭夷皇国恐怕早就归顺了。

按照史书记载,狭夷皇国当时求着让帝国册封。

道理也很简单,在被陈炳勋用巨炮轰开国门后,锁国数百年的狭夷皇国猛然发现曾经的邻居竟然变得如此强大。

随后,遣唐风再次刮起。

在此风潮之下,自狭皇以下,到底层的平民都认为,向西边大陆强国学习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哪里想到,陈炳勋干脆利落的拒绝了,然后带着舰队离开了狭夷皇国。

当然,史书这么写,只是为了体现陈炳勋的豪迈与大度。

真实的情况是,在陈炳勋率领舰队敲开狭夷皇国的大门之后,引来西方列强的觊觎,布兰王国甚至派了一支舰队进入东望洋,试图在梁夏帝国之后,用同样的方式让狭夷皇国开埠通商。

为了独占狭夷皇国,陈炳勋按始武大帝的诏命,带舰队赶往炎海。

此后的几十年,陈炳勋一直在炎海与梵炎洋跟布兰王国等西方列强的海军交战,直到在基布要塞外面殉国。

没有册封狭皇,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稳住已经崛起的纽兰联邦。

虽然当时的纽兰海军还不够强大,但是帝国海军同样算不上强大,没有理由再增加一个敌人。关键是,纽兰海军是帝国在东望洋上的主要对手,而在陈炳勋远征梵炎洋的时候,肯定需要让后方保持稳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册封了狭皇,独占了狭夷皇国,纽兰联邦就很有可能会加入西方列强的阵营,并且在东望洋上用兵。因为陈炳勋分身乏术,无法同时在两边作战,所以帝国战败的概率极大。

最理想的结果,也只是保住东望洋的海外领地,错失向梵炎洋扩张的机会。

没有来自梵炎洋周边地区的资源,以及梵罗地区的市场,就没有后面的全面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梁夏帝国。

可见,陈炳勋并不是看不起狭夷皇国,而是受局势所迫。

此外,当时是始武大帝下的命令,陈炳勋是受皇命行动。

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所有列强都已参战,而且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必定要拼出个胜负来,所以就算册封了狭皇,也不会让局势变得更糟糕。

册封仪式其实非常简单,前后还不到十五分钟。

关键就一件事,由帝国的大皇子把盖有国玺的册封金书下给狭皇,而狭皇得在三拜九叩之后接旨。

完成之后,狭皇就成为了帝国皇室的臣子,成为了帝国的儿皇帝。

当然,还是干儿子那种。

第397章 同化的开始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不过主要是象征意义。

狭夷皇国已经战败,还被解除了武装,几千万狭夷人翘首以盼的等待帝国救助,别说是册封狭皇,哪怕是废了狭皇,也只是更加麻烦一点,比如需要投入更多兵力镇压可能出现的暴动。

不管怎样,在狭夷人的心里,狭皇是天神的代言人,是狭夷皇国的最高统治者。

废了狭皇,甚至灭了狭夷皇室都不是难事,只是镇压可能出现的暴动,怎么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按六局等情报机构做的推测,如果强行废除狭皇与狭夷皇室,肯定会爆发全国范围的骚乱与暴动。即便投入足够的兵力,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牺牲数万名官兵,才能让狭夷皇国的局势基本上恢复正常。
首节 上一节 574/1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一篇:大国航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