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492节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说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说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有“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说,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说,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说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说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说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有“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说,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说,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说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