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帝国争霸

帝国争霸 第1491节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第225章 重战称雄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18000米,可用过载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说,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小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小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491/1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一篇:大国航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