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036节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要想让乌拉尔山成为战略放线,就必须向西推进,控制西边的伏尔加河平原。
简单的说,让伏尔加河东部平原成为战略防御的缓冲区。
这样一来,来自西边的敌人首先就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要向东推进数百千米,才能够到达乌拉尔山西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弃伏尔加河东岸平原,迢曼帝国的军队就能直接面对乌拉尔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问题。
对防御的一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守卫整条山脉,至少要沿着乌拉尔山布防。
有了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防御部队就能够击中部署在叶堡等要塞里面,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梁夏军队一直采用的这一套防御战略。
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地区,都是梁夏军队的防御缓冲地带,而这套防御战术对梁夏帝国的装备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机的航程与作战半径。
从乌拉尔西边前进基地,到伏尔加河的平均距离在300千米左右,梁夏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机在满载下的航程不低于300千米,大型直升机更是以600千米为设计指标。
只要战争爆发,梁夏陆军航空兵就能够依托乌拉尔山西边的前进基地出击,打击来自伏尔加河对岸的敌人。
此外还有,梁夏陆军唯一的远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战术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这个地理因素,就连梁夏空军都没能避免。
梁夏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作战半径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间,就是因为前进基地在乌拉尔山东边。从这些基地起飞,攻击机需要飞跃乌拉尔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防御部署上,整个伏尔加河的东岸,以及阔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战略缓冲区。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以及西陆联军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现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进到乌拉尔山一线。
要想继续向东推进,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会导致后方防线空虚。
简单的说,等梁夏陆军发起反击,西陆集团或许连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拟定的几套战略计划中,其实全都以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为主要目的。
在完成对骆沙联邦共和国的攻占行动之后,也就是在拓展了战略防线之后,就必须立即由攻转守。
接下来嘛,就得看友军的表现了。
只有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并且在东望洋上发起进攻,牵制梁夏海军的主力,以及同时夺取夕落洋的制海权,打通到西大陆的海运航线,通过海运向西陆集团战略援助,才会考虑在巨大陆战场上继续向东推进。
当然,如果纽兰共和国出兵参与地面战争,自然是再好不过!
因为纽兰共和国立即参战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在西陆集团的战略计划中,要在巨大陆战场上跟梁夏帝国鏖战。
取得全面胜利?
显然,那只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一整套战略计划,在单方面跟东方集团开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能够争取的最理想的结果,只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骆沙民主共和国吞并了骆沙联邦共和国,并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统一。
不过,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东方集团发起反击之后,西陆集团的大军撤回到伏尔加河的西岸。
要到这个地步,能够守住本土就很不错了。
当然,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或者说没有指望通过战争击败梁夏帝国。
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转移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借战争加强对西陆集团的统治力度,打击那些试图或者已经在挑战迢曼帝国,想要摆脱迢曼帝国控制的分裂势力,让当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情况显然没那么简单。
用几名高级将领的话说,在战火点燃之后,到底打成什么样,发展到多大规模,就不由莱因哈特来决定了。
要是能够打赢,还好说。
只要愿意做出适当让步,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对手讨价还价,也就有把握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如果战败,或者说没掌握主动权,恐怕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说得直接一点,不是莱因哈特想结束就能够结束的。
问题就在这里。
之前召开的几十次军事会议,讨论的全都是战争规模的问题,而莱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够控制战争规模。
可惜的是,军方将领全都认为不可能!
为此,总参谋长亨克尔上将还专门向不太懂军事的莱因哈特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其实是战争动员。
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把完成基本军事动员的时间由之前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但是动员本身并没有变化,仍然需要在前线集结作战部队,也仍然需要调集运输力量运送装备弹药。
如此一来,战争动员就成为了开战的信号。
简单的说,让伏尔加河东部平原成为战略防御的缓冲区。
这样一来,来自西边的敌人首先就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要向东推进数百千米,才能够到达乌拉尔山西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弃伏尔加河东岸平原,迢曼帝国的军队就能直接面对乌拉尔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问题。
对防御的一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守卫整条山脉,至少要沿着乌拉尔山布防。
有了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防御部队就能够击中部署在叶堡等要塞里面,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梁夏军队一直采用的这一套防御战略。
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地区,都是梁夏军队的防御缓冲地带,而这套防御战术对梁夏帝国的装备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机的航程与作战半径。
从乌拉尔西边前进基地,到伏尔加河的平均距离在300千米左右,梁夏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机在满载下的航程不低于300千米,大型直升机更是以600千米为设计指标。
只要战争爆发,梁夏陆军航空兵就能够依托乌拉尔山西边的前进基地出击,打击来自伏尔加河对岸的敌人。
此外还有,梁夏陆军唯一的远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战术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这个地理因素,就连梁夏空军都没能避免。
梁夏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作战半径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间,就是因为前进基地在乌拉尔山东边。从这些基地起飞,攻击机需要飞跃乌拉尔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防御部署上,整个伏尔加河的东岸,以及阔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战略缓冲区。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以及西陆联军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现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进到乌拉尔山一线。
要想继续向东推进,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会导致后方防线空虚。
简单的说,等梁夏陆军发起反击,西陆集团或许连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拟定的几套战略计划中,其实全都以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为主要目的。
在完成对骆沙联邦共和国的攻占行动之后,也就是在拓展了战略防线之后,就必须立即由攻转守。
接下来嘛,就得看友军的表现了。
只有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并且在东望洋上发起进攻,牵制梁夏海军的主力,以及同时夺取夕落洋的制海权,打通到西大陆的海运航线,通过海运向西陆集团战略援助,才会考虑在巨大陆战场上继续向东推进。
当然,如果纽兰共和国出兵参与地面战争,自然是再好不过!
因为纽兰共和国立即参战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在西陆集团的战略计划中,要在巨大陆战场上跟梁夏帝国鏖战。
取得全面胜利?
显然,那只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一整套战略计划,在单方面跟东方集团开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能够争取的最理想的结果,只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骆沙民主共和国吞并了骆沙联邦共和国,并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统一。
不过,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东方集团发起反击之后,西陆集团的大军撤回到伏尔加河的西岸。
要到这个地步,能够守住本土就很不错了。
当然,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或者说没有指望通过战争击败梁夏帝国。
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转移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借战争加强对西陆集团的统治力度,打击那些试图或者已经在挑战迢曼帝国,想要摆脱迢曼帝国控制的分裂势力,让当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情况显然没那么简单。
用几名高级将领的话说,在战火点燃之后,到底打成什么样,发展到多大规模,就不由莱因哈特来决定了。
要是能够打赢,还好说。
只要愿意做出适当让步,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对手讨价还价,也就有把握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如果战败,或者说没掌握主动权,恐怕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说得直接一点,不是莱因哈特想结束就能够结束的。
问题就在这里。
之前召开的几十次军事会议,讨论的全都是战争规模的问题,而莱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够控制战争规模。
可惜的是,军方将领全都认为不可能!
为此,总参谋长亨克尔上将还专门向不太懂军事的莱因哈特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其实是战争动员。
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把完成基本军事动员的时间由之前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但是动员本身并没有变化,仍然需要在前线集结作战部队,也仍然需要调集运输力量运送装备弹药。
如此一来,战争动员就成为了开战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