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848节


“尚书令大人无需如此!下官职位虽卑微,但为了国家正义,社稷安稳,却也甘愿舍身赴死……明日含元殿上就算刀斧加身,我也绝不屈服!”

景行声音洪亮大义凛然,颇有昔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刘屈牦虽然面无表情,却暗自称赞,自己的这位外甥虽然年轻,却是十分会烘托气氛,堪称可造之材。

果然,蓝田县令的悲情“表演”很有效果。不管是发自内心的愤慨还是因势利导的附和,底下的人开始发表各自意见,其中颇有对太子刘琚不满之词。而嗓门儿最大的要数那位南营将军。

“蓝田县令勇气可嘉,让我等武人自愧不如!哼!皇帝陛下这才离开几天,太子就如此独断专行。前日诛杀南营将士,是本将军为了维护长安的稳定,才极力的压制下来诸将士的不平……如果明日他真的敢对蓝田县令怎么样,本将绝不会容忍!”

一边说着,他一边眼露凶光。而围绕在他身边的另外几位不同职位的武将,也是愤愤不平。既然有人开了头,其余在座者也七嘴八舌地开始声讨起太子刘琚在监国期间所做的一些事来。

自古以来,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皇帝都可以在私下里议论,为了取得刘屈牦的信任,在这里说起太子的坏话,这些人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同样老奸巨猾的大宗正刘不识,却一直没有吭声。他相信刘屈牦今天把大家都召集到这里来,绝对不是只为了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这么简单。他皱起眉头,看着眼前的一片喧嚣,略微探了探身子,靠近刘屈牦一些,低声问道。

“侯爷,手中到底有什么好牌,应该到了让大家都知道一些的时候了。否则这么乱糟糟的,白白浪费时间,也拿不出一个章程来啊!”

刘屈牦对他点了点头。他本来就是要宣布一些重磅消息的,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透露,不过是想要先借机观察一下每个人的真实态度而已。既然都看明白了,也听明白了,接下来就到了他运筹帷幄,指挥全局的时刻。

“蓝田县令不用担心,大家也无需埋怨。太子殿下既然如此不遗余力的摆明了是要维护元召遗留势力,这恰恰说明了他心中有鬼啊!长久以来,皇帝陛下并不太满意自己早些年所立下的这位太子,他也曾数次起过改立太子的念头。此事宗室很多人都知道,也无需隐瞒。”

他说到这里,目光扫视全场,所有人精神一震,都预感到接下来很可能会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昨夜蓝田县令带着人搜查安国侯府,竟然发现了大量的违禁武器装备。一个太子和一个国家重臣勾结,暗中储备力量,究竟目的何在?简直是其心可诛啊!”

果然,接下来听到的话,在一片目瞪口呆的安静中,让许多人的心开始怦怦跳起来。大汉王朝虽然不因言治罪,但以刘屈牦的身份,这样公开的指责当朝太子有谋逆之心,还是令人十分感到吃惊。

“老大人慎言!这话流传出去,恐怕到时候皇帝陛下会追问啊!如果在朝堂上引起巨大波澜……。”

一名朝廷御史悄悄的劝说了一句。到了他们这个层面,都很明白所谓的罗织罪名是怎么回事。权力斗争中虽然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但总得有个底线吧。如果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就贸然祭出“谋逆大罪”这样的杀手锏,一旦皇帝震怒,后果难以预料。

却没想到,中山侯刘屈牦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着他一边摸了摸自己花白的须髯,意味深长的既是对那位御史也是对所有人说道。

“老夫身为中山靖王之后,高祖皇帝嫡系子孙,说话从来有理可依有据可查。诸位请放心,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保管每个人都有天大的好处在等着你们。虽然现在有些话还不能说的太明白,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一句,太子刘琚已经自身难保,他的储君位子马上就要坐不牢了!哈哈哈!”

今天来到中山侯府的这二三十人,听到这话,都吃惊得再也坐不住,纷纷站了起来。脸上虽然神情各异,但无一例外,却是满满的振奋。

“都放心大胆地去准备吧!明日的含元殿上,你们就会明白一切的。”

刘屈牦威严地挥了挥手。他胜券在握的样子,令所有人都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虑。现在,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前途命运都绑在了尚书令大人的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西风渐紧,肃杀之气逼近长安。就在这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城里城外寒意降临,天地之间凝露成霜。明日醒来,当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在遥远的东海之滨,已经开始挂起白幡,以琅琊郡和整个齐地起始,一个震动大汉帝国的消息终于发布,并进而传送长安,昭告天下。

无数的送信使者骑着快马奔向四面八方,沿途郡县陆续一片缟素。无数惊骇的目光遥望东方,许多人怎么也不敢相信,不久前刚刚从自己面前驾御无上威仪过去的皇帝陛下,怎么会突然就驾崩在出巡路上了呢!?

只是此时此刻,天下人还并不曾意识到,皇帝陛下的死讯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这整个秋天里,从东到西,大汉疆域内将会风雷云起,山河激荡。

暮色苍茫中,披着满身征尘而来的神骏战马踏碎一地清霜。冷冷月光下的终南山上林苑,轮值驻守在这里的一队骑兵被惊醒。

“大胆!什么人敢在上林苑皇家猎场纵马?”

率领着千余骑兵守护上林苑的将军很年轻。他们本来都隶属于那支著名的骑兵精锐赤火军,后来才抽调到皇家猎场来的。这时见有单人独骑闯入,年轻将军打个呼哨,百骑巡卫立刻赶到,就要把这误闯者当场拿下。

来人却并没有拔剑抵抗,只轻轻地抖了抖战马缰绳,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拂去战袍上的征尘,那马懂得主人心意,在月光里昂首发出一声嘶鸣。刚刚往前走了几步的将军忽然停住了脚步,他似乎是不相信的用力揉了揉眼睛,然后终于看清楚这匹赤骝神驹和马上之人的模样。

刀剑收起,百骑精锐骑兵随着他们的将军拜倒在地行礼之后,一起神情激动的看着曾经带领他们叱咤纵横无敌于西域的天之骄子,领受了最新将令。

“集合人马,随时待命兵发长安……!”

第七百九十一章 人心所向

当长安城又一个早晨来临的时候,许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今天这个寻常日子,必将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而对于普通市井小民来说,那些国家大事朝堂权谋,离他们过于遥远了些。每天醒来关注的头等大事,还是家里的柴米油盐生计好坏。

虽然说盛世来临,大多数人已经温饱安康,不再有饥寒交迫之苦。但长安市上各种物价起伏的高低,却还是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长安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啊!自从几个月前开始,昔日最热闹繁华的东市,突然就开始变得萧条起来。许多南北大商暂时停止了供货,关门的商铺也不在少数。物价虽然说不上飞涨,但终究是贵了许多。长安民众私下里议论起来,心中产生许多抱怨是免不了的。

只不过,不满归不满,抱怨归抱怨。该过的日子还得过,平常生活还得继续。早晨起来,城门开放,人员流动,出来采购一天生活用度的各府仆从们开始出现在各处市场上。

长安附近三县的菜农们,把自己亲手种出来的各种农作物挑进城来叫卖,是在夏秋两季经常见到的情景。这些犹带着泥土和晨露的菜蔬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也是一项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

长安城外有大量的土地,在种植麦黍之余顺便种菜,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才开始的事。长安三县的民众都很明白,这样的利国利民之举究竟是怎么来的。一是得益于以龙首渠为主的大量渠槽开挖,使环绕长安城的八大水系都连接了起来。虽是西北,却似江南。这样的便利条件,使多项种植有了可能。

第二个当然是多亏了商业流通的发展。来往的商船,从岭南和海外诸岛带回来了大量的蔬菜种子。更有通行于西域的胡商,把一些中原从来没有见过的珍稀物种千里贩运而来。不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长安乃至于大半个中原,都已经把适宜于当地气候的作物和蔬菜大规模的种植开来。

从来世间,普通民众才是最懂得感恩的群体。有些话不用挂在嘴上,心里却知道究竟是谁带来了今天的大好局面。也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表达自己微弱的敬意,就是他们最朴素情感的表现。

就如同被乡人称作“六公”的老汉,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六公今年已经六十多岁,家就住在城外的蓝田县。这老汉侍弄了一辈子的庄稼,在这方面却是一把好手。自从开始种植蔬菜以来,虽然称不上大富,生活却也是安康有余。

在六公这样的年纪,本来有什么事自然由几个儿子代劳。生计不缺,更用不着他辛辛苦苦的来城里卖菜。但自从初夏地里的蔬菜开始长成,一直到现在,这几个月以来,他每隔三五日,便要亲自赶着牛车,采摘下最新鲜的蔬菜来长安城中的这条巷子附近等候。之所以如此执着,不过是为了报答一种心底惦念的恩情而已。

这条位于城东的巷子,本来并没有市场。但就是因为和六公怀着相同想法的许多人自发来到这里卖东西,而逐渐的形成了一个热闹的街市。

如果按照长安府衙某些条文的规定,在这样重要的街道上是不允许存在买卖街市的。但对于在这条临近朱雀大街的巷子口附近形成的市场,不管是有司官吏还是巡城衙役们,似乎都故意视而不见,默契的允许了它的存在。

巷子口两边排开的大小摊位,秩序井然。各种田间的应季蔬菜和新鲜的土特产几乎应有尽有。每天一大早,这附近几条街的许多府邸都会派遣家人们来这里采购。但不管怎么发卖,许多人总会预留出最好和最新鲜的部分。即便是侯府的人当天用不到,他们也总是留着。
首节 上一节 848/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