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715节


“大喜讯……?这个时候,会有哪一方面的事呢……难道是说,汉军将士们……?”

随着人声鼎沸开始听的清楚些,公孙弘脸上的神色惊疑不定。他年纪大了,耳朵有些不好使,却听不到府第外面的人在呼喊些什么。

“丞相料事如神。这一定就是来自草原漠北的八百里红翎信使到了!千里关山度,壮士入长安……想必带回来的一定是让我们大家都振奋的消息吧!”

即便是冷静如他,虽然早就知道这件事,但当亲耳听到隐隐约约从风中传来“大捷!汉军大捷……匈奴授首……”这些字眼儿时,元召的语气中也不禁带了几丝激动的豪迈。

“元侯!此话当真?这、这真的是快马传回的漠北捷报?”

老迈的公孙弘一把抓住元召的胳膊,惊喜交集。等看到元召重重的点头时,以他这般的年纪,竟然手舞足蹈涕泪横流。

“壮哉!我大汉将士……伟哉!我大汉王朝……若真如此,当浮一大白!”

既然如此,就一起去看看这盛况吧!元召起身,与公孙弘一起来到后院高楼之上,俯身望去看的明白。果然,只见有飞骑自长安北门而入,一路穿城而过,直奔未央宫。马上骑士驰骋之际高声大喊。

“大捷!漠北大捷……汉军大胜!匈奴授首!……!”

从守城的士兵开始,听到消息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追随在后,奔跑呼喊,齐声祝贺!一时之间,山河轰动,渭水震响,长安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居高临下看明白这一切的公孙弘,禁不住仰面朝天以手抚额,长长叹息!

“老夫真是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够看到这等的局面……匈奴人的灭亡,正当时也!如此以来,一切的麻烦事,似乎都可以有更稳妥解决的可能了……元侯,你、你可真是天佑之人呐!”

迎风而立的年轻侯爷,站在高处,衣衫飘飞。脸上的神情,却似乎并没有因为大捷的消息而变的失态。无数的人仰望着他,似乎他目光所及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也就是在这一刻,丞相公孙弘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匈奴人的失败,让大汉朝终于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未来的局面,真是值得期待呀!元侯,你身负重望责任在肩,今后的一言一行,都为天下人所瞩目,不为己身,也要为了苍生着想。所以,切勿再像从前一样,轻易以身犯险。匹夫之勇,为贤者大忌,此不可不慎啊!……老夫别无相赠,就此一言而已!”

元召转过身来,执手为礼,真诚答谢公孙弘的拳拳之意。

“既然如此,丞相就无需顾虑太多了。未来的局面,还需要你支撑起朝堂大局呢!”

“元侯,你错了!大汉王朝的盛世,必将不同于任何时代。这其中的波澜壮阔,需要的掌舵者,亦非国之栋梁之才不可胜任,而这个人,放眼天下……元召,又舍你其谁呢!”

“丞相……!”

“不要再说啦!元侯,老夫知道,你心中早已经有一副锦绣蓝图想要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去描绘。你一定要记住,时机到来,不可谦退半步!这是你的责任,更是你的历史使命。老夫自当退避让贤,让你去好好的尽情实现心中所想!希望在老夫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天之前,能够亲眼看到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大汉帝国……元侯,你可不能让我失望啊!”

公孙弘平静的看着元召的眼睛,一言一语,皆是出自肺腑。这对于他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即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从来没有如此过。老臣汲黯曾经经讽刺他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老家伙,不是没有道理的。

见元召还要说些什么,公孙弘却摆了摆手,示意自己都明白,不必相劝。然后他捋了捋须髯,微微眯起眼睛,看着那报捷的红翎信使逐渐消失在去往未央宫的方向。最后对元召说了一句话。

“老夫会在离开之前,把一切麻烦都解决掉的……元召,你要做一个圣贤!不能留下一丝的污点和骂名啊……。”

第六百五十九章 甘为前驱

《大汉帝国史·公孙弘传》中记载的关于丞相公孙弘的事迹,并不是很多。对他早年的经历一笔带过。即便是他当丞相的那几年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轻描淡写。但却对他在最后卸任之前所做的几件事,特别给与了浓墨重彩的描画。

“……时帝疾,久不愈。当此非常时期,太子监国,理政事。朝中有重臣纠合众议,不欲太子。公孙弘以丞相位,当殿慷慨,历数诸臣之隐罪,老而弥辣,胆气豪壮,闻者无不为之夺气……以此系狱论罪者,自御史大夫以下凡四十余众,朝野惊恐,天下震动……久之,勘察明白,罪证确凿,广布内外。朝堂议时,有为诸罪臣申诉者,太子犹疑,问于群臣,意见不一。公孙弘振衣而出,力主严惩,以惩前毖后,警醒世人……稍后,朝廷露布出,张贴长安,昭告天下。有罪之臣,皆予以重治,一时之间,弃市者众……自此以后,朝政为之一清。以元公主导之大汉王朝煌煌盛世,之所以吏治清明,不腐不蠹,公孙弘正本清源、承前启后之功,功不可没也……!”

不管是为了当政者的需要,还是客观事实的记载,这位老迈的丞相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重要。

虽然在含元殿上,以御史大夫张汤为首的大批朝廷臣子被当场拿下。但在当时,还极少有人明白,他们会成为历史新时期的祭奠品。更不会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轰轰烈烈整治天下吏治的开始。

其实,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经过一番激烈讨论的。最终是公孙弘与元召定策,太子同意,然后实行。只不过,这一场略微不同的争论,外界少有人知罢了。

“古往今来,上下几千年,王朝兴衰更替,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规律。那就是,异常蓬勃的发起和兴盛,然后发展到最鼎盛的顶端,再从这个至关重要的顶点开始急转直下,进入衰落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历史周期律。大汉王朝发展到今天,正是处在顶点的时候,所以我才说,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说这话时的元召,神色非常严肃,一改他往日的轻松。未央宫太子居处,这是一场小型的议会。在座的除了太子刘琚,元召,丞相公孙弘之外,就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诸人。而在一边面无表情只做倾听状的青年俊朗男子,赫然就是最近一段时期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的董宴。也不知道元召让他到这里来,究竟是有何目的。

放眼当今朝堂,除了待罪在身的系狱臣子们之外,一些老臣或病或退,已经很难依靠他们来献计献策了。尤其是几个忠正老臣,如汲黯,郑当时,姚尚等都已经病故,令人唏嘘。

太子刘琚的脸色并不好看。自从在父皇面前受到严厉的责骂之后,他的心中其实一直有些愧疚。不管怎么说,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世俗的观念来说,即便是顶着大义的名分,毕竟是有几分有违孝道的。

然而面对东宫属官们的雀跃之情和许多人殷切的目光,他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尤其是为了元召,他既然希望自己这样做,那就去做好了。即便不是为了别的,太子也不希望让元召的一番努力成空。

正在胡思乱想的太子,并没有注意到元召话中的深意。他有些惊讶地抬起头来,疑惑的问了一句。

“天下人不都是说,王朝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历史最好时期,繁荣昌盛的局面,前所未见。长乐侯为何又说出这等话来?所谓的危险……究竟从何而来呢?”

丞相公孙弘和很多人一样,在心底暗自叹了口气。太子虽然聪明好学,但认真说起来,好像并不是最佳的帝王人选。换另一种说法就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不过,所有人看向站在他身边的元召,又把这种多余的担心悄悄地消除了。生逢盛世,天下黎民安居乐业,好像并不需要君王怎样的英明,只要他不乱折腾不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就行了。从这一方面来说,作为接班人,仁德宽厚的太子刘琚倒是非常合适。

“太子殿下,记得臣曾经看过,前朝时候那位闻名天下的贾谊所写的文章。他系统的描述了当时局面,看似平静,其实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爆发!而今天,在某一些方面,和那时候的情形非常相似。并且,方方面面形势之复杂,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众人听到这里,已经有些明悟。贾谊虽然在朝堂上的地位并不高,但他的名声之大,已经足以盖过衮衮诸公,可谓是千古表率人物。他的那些策论文章,在座的当然都拜读过。两相对照之下,果然有些情形非常相似。

元召并不去看别人的表情,他继续说了下去。今日目的,必须要让所有人都明白。下一步一个新的开局之前,统一认识,无比重要。

“王朝第一要务,在于吏治!一切朝代的败亡,在很大一部分原因上,都是因为吏治的败坏。尤其是所谓的盛世,因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各种享乐之风的开始盛行,上行下效之间,愈演愈烈。如此以来,各种弊端开始出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当权者的任意妄为,以个人意志凌驾于大汉律法意志之上……而且更可怕的是,这将不是少数的个例,而是形成了一股官场风气。如同一颗滋生的毒瘤一般,开始侵噬整个王朝的躯干。并且,越到后来,腐烂的越严重,一直到扩散到整个天下官僚体系中,没有任何办法来加以根除……!”

听他说的如此严重,所有人都正襟危坐认真倾听。有的人已经频频点头,表示极度赞同。有的人则还在担心什么,免不了欲言又止。

元召把一切都尽收眼底。他不动声色的看了公孙弘一眼,见对方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随后话题一转,终于提到今天的正题。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要提醒太子殿下和诸位,匈奴大患平定之后,大汉王朝将迎来一个与任何往日都不同的新局面。我们在座的大家,作为将来的担负责任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正当时也!”

不过一日的功夫,从草原上传来的巨大好消息早已经尽人皆知。今天来的这些人,当然也都已经了解清楚。想到有生之年,能够亲自经历这些重大事件,脸上都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振奋之色。
首节 上一节 71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