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712节


皇帝并没有休息。他的心情非常烦躁。昨夜时分,莫名其妙就发作了一次。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发疯欲狂。就好像是有一种难以拔去的蛊毒种在了身体深处,他极度的想要什么,却又不知道要什么……那种滋味,简直让人生不如死!

整个宫殿的人都吓傻了。衣不解带伺候的卫皇后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太医们赶了过来,灌下汤药,一顿忙活,才渐渐的平息下去。说来也怪,这种不明原因的疾病来的快,去的也快,半个时辰之后,有些精疲力尽的皇帝沉沉睡去。所有人才放下心来。

皇后问起太医们的病源时,他们却说不太清楚。不过几个人对视一眼,却告诉皇后说,这种随时可以发作的现象,元侯已经早就预先告诉过他们,让他们随时注意。

“这种深藏在体内的隐疾,非常罕见。太医院的病历记载虽全,也没有遇到过啊……也许,元侯他会有办法的吧?”

听了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医分析,皇后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更加细心的守护在皇帝的身边,小心地看着,防止再次发作。

“儿臣不孝,来迟了……父皇,请恕罪。”

寝宫之内没有外人,皇后早已经领着所有的宫人太监退了出去。最后回头看向儿子的目光中满是忧虑。等到宫门关上,太子刘琚早已经跪拜在地,落下泪来。

皇帝斜倚着身子,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看着跪在地上的太子,心情复杂。曾几何时,这个他期许以很大希望的皇子,聪明伶俐异常好学。为此,他专门给他修建了博望苑,延请天下名师有望博士来教授他各种学问。其实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把他立为太子的心意。

只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皇帝发现他并不像自己。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交到一个性格仁弱的接班人手里,他越来越不放心了。尤其是在现在朝中英才辈出的情况下,皇帝极不希望将来的天子成为权臣的傀儡!

“你做的好事啊!哼!这些年来,朕选拔天下杰出之士教授给你的那些帝王之术,难道你连一丁点儿都没有学进去吗?”

除了这对皇家父子之外,寝宫之内空无一人。皇帝没有丝毫的隐晦,直接就说出了心中所想。那语气中的冰冷之气,似乎连周围的空气都随着寒意重重。

没有得到父皇的命令,太子依然跪在那里,不得起来。他深深地低下头,没有接着回答。因为他知道,更大的风暴,一定还在后面。

“你……无话可说吗?自己也感到做错了是不是?哼!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你以为凭你的小手腕就能驾驭得了吗?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追悔莫及了……!”

皇帝的声音中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意,眼睛狠狠地瞪着在眼前神情有些木然的太子。如果现在可以行动,他很想拿起木杖抽他几下,也好让他长长记性。

“怎么不说话?如果你觉着自己做错了,还能……。”

“父皇,儿臣没有认为自己做错。”

有些出乎意料,皇帝的话还没有说完。太子终于直起了身子,虽然语气有些软弱,但却很坚定。

“逆子!胆敢如此说……哼哼!这等愚蠢……朕怎么能够放心把江山交给你……你,气死朕了!”

皇帝气的大喘气。他满心以为,太子只是受人蛊惑,一时冲动之下才同意了那些家伙的所为,现在见了自己的面,一定会痛哭流涕悔过自新的。却没有料到,他竟然坚定地说自己没有错!?

“父皇,切莫生气!儿臣来的时候,元哥儿特意叮嘱过,让儿臣注意您的情绪,千万不可过于激动……。”

“混账!你什么时候这么听他的话了……元召!一切都是因他而起,朕这次决不会放过他,必杀之……!”

第六百五十六章 不惜此身

雨后长安,秋风塞北。当长安的巨大波澜正激荡的时候,跨过草原大漠,刀甲蔽日烽烟尽处,英勇无敌的汉家儿郎正驰骋骏马,尽情奔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阴山与祁连山脉形成大半圈天然的屏障,而从天山冰峰上流淌下来的雪水汇成几条河流,滋润着这片绿草之地。这里作为匈奴人的最后一块乐土,曾经孕育出无数的彪悍战士,也是他们的祖先起源之处。

不过今天,这儿已经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已经成为俘虏的匈奴骑兵,眼睁睁的看着来自大汉的征服者耀武扬威马蹄飒踏,而不再敢有任何的反抗。

匈奴人被彻底打残了。在铁蹄、战刀和劲弩的威慑之下,大部分都选择了束手归降。而只有一少部分的彪悍难敌者,他们拼死冲杀出去,好不容易摆脱汉军的围堵,就此远远的遁入大漠深处,杳无踪迹。

这些终其一生一世恨汉人入骨的匈奴残部,跋涉荒漠戈壁,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数千里,可谓是九死一生,才在极西方寻觅得另一处落脚之地。他们的后代子孙,对于大汉王朝一直充满敌视。只是力有不逮,犹如蚂蚁看大象一般,只能远远地诅咒那个越来越强大繁荣的东方帝国,心中充满对叱诧无敌的匈奴祖先怀念。

而其余选择归降臣服的匈奴族群,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如何,也不知道等待的命运怎样。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汉朝人占领了土地,驱赶着牛羊,暂时收走了他们全部的财产。

从中原而来的大批商贾、官吏以及其他各种身份的人,络绎不绝。身负着各种使命,他们不辞辛苦,来到这曾经是最强大的敌人所占据的地方。

大将军卫青把这些除了军事之外的繁杂事务,都通通交给了军中司马处理。这位名叫赵食其的随军司马,追随黑鹰军多年,也可以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了。因为早就得到过那位已经身在长安的年轻侯爷临行之前授以机宜,所以他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卫青在戎马之余,对于这些事,只是偶尔过问一句,并不会过多的参与。因为他知道,元召考虑的很周全。漠北战役的大获全胜,其实早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想起比自己年轻十余岁的那个人离开之前说过的话,他的心中便无比感慨。

“匈奴大事,即将抵定。消灭这个心腹大患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大汉王朝的飞速发展了……只不过,青哥,你一定要记住,对待这些异族人,是不能够斩尽杀绝的……世间事,只依靠强横的力量,永远也无法达成永久的和平……最好的方式,是收服其心。只有等到他们无比渴望融入华夏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够心甘情愿的臣服。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四海归一,实现真正的和平……。”

卫青叹了口气。自己就算是再折节读书,也达不到如此的眼界啊!元召这个人,自从那年相识,他心中就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好像能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一切都了然于胸中,随手布子,皆是妙棋!

这并不是一种错觉,也不是一种没有缘由的猜测。因为眼前就有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不得不信服。

冰河静静流淌,秋风之中,战马在长声嘶鸣,平添无数悲壮之气。汉军主营地,中军大帐之内,诸将环列。包括黑鹰军与赤火军的总共十几位将军,尽皆在此。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胜利后的喜悦,安静的听着大将军与客人的谈话,无人敢于喧哗。

大帐当中,对坐的几人。大将军卫青治军严整,作战期间严禁饮酒。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以茶相待了。

交谈其实很简短。许多事,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匈奴王子余丹和已经转换身份的大漠神墨云白,这次之所以专程前来汉军大营拜会大将军卫青,也只不过是把两方面的合作重新具体确定一下而已。

这些琐事,大将军自然无心亲自关注,自有赵食其司马和其他人去实施细则。而且,卫青相信,接到自己的飞鹰传书之后,元召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选派得力人手,过来塞北实施他早已经谋划已久的计划。

两方交谈很满意。 对于汉军的配合,余丹王子给予了感谢。不管是于公于私,这位身负仇恨流亡多年的匈奴王子终于回到故土,都是全部仪仗了汉朝的力量。这一点他心中自然感激。而且,从今往后匈奴族群的命运,都寄托在汉朝的对外政策上,他要在这其中选择一条最适合匈奴人生存的道路,不得不小心谨慎。

而与他相反,墨云白的态度就显得很是淡然了。现在也许还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一种宗教信仰的力量到底会有多大。但墨云白非常相信很久之前元召在天山脚下与他达成的盟约。

世间的富贵显赫、君王权力,又何足道哉?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已。而流传千古被人顶礼膜拜的,唯有圣贤!他墨云白,很想走上这条圣贤之路。

在不久之后会成为匈奴人新单于的余丹,和马上就会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为草原大漠精神领袖的墨云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他们心满意足的走了。

“大将军,汉军给予他们这么多的支持和帮助,会不会留下什么隐患……?”

全程参与整件事的军中司马赵食其,目送着他们的身影离去。转过头来,带着恭敬之色问了一句。

他的这个忧虑,其实在诸将心中也有不约而同的想法。大家都看着卫青,想听听他的看法。
首节 上一节 71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