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705节


春秋九剑中,最厉害的其实并不是锋利无敌的赤火剑,也不是染墨,更不是鱼肠……天地冲荡,大刃无锋,诛杀奸邪,是为干将!

长久以来,其实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功夫用在朝堂争斗和互相攻讦上。虽然明明知道一些历史的阴暗面,却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为了权术的平衡,在很多时候,是会故意扶植这些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但这种对皇权稳定具有最重要作用的方法,对于天下大势的发展,也是起到了极为有害的阻碍。

元召曾经考虑过很多方式,想要尽量以不流血的手段,解决这些形形色色的麻烦事。不过一直以来他都隐而不发,是因为时机还没有到而已。

现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来了。皇帝陛下的病情,没有三五日时间,是不会真正清醒过来的。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已经可以做许多事了。

从未央宫一路而来的路上,在元召的内心深处,他已经暗中感激过上苍,给自己留出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是何等的厚爱!

大汉王朝的第五位天子刘彻,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他的手腕和心机,是绝对不能小觑半点儿的。想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去一天天的实现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元召这些年来,之所以小心翼翼在很多方面不敢迈出太大的步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皇帝锐利的目光提前觉察出他内心的深藏。

而随着大汉疆域的不断扩大,综合国力的急剧增长。天下持续繁荣,民间富庶日增。到现在为止,已经完完全全的避免了因为四处战争所导致的衰落转折。每当想到这一点,元召心中便会感觉到无比的欣慰。历史这个巨大的车轮,已经被他彻底扭转了方向,一个伟大王朝的兴衰,就掌握在他手掌的翻覆之间,这是何等的山河壮阔!

但另一个方面,元召也已经有所察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皇帝的所作所为,已经可以明显表露出他那种沉迷于奢侈、好大喜功、以及无休止的追逐美人、长生、享受……这些东西的本质,不仅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日益疯狂!

除去一些可以预料到的猜疑和防范不算,如果将来有一天,当自己真正亮出底牌,把那些心中所想的宏伟蓝图开始在这片大地上图画的时候。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的。激烈的冲突和流血,也许本来就难以避免,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如果真的没有合适契机的话,元召不敢轻易的发动。

老天终于还是偏爱于他啊!机会给了他,就看能不能抓的住了。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元召从来就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利剑锋芒横扫一切,才是他最喜欢的作风。不管是在战场还是朝堂……。

丞相公孙弘就站在元召的身旁,他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就连他也没有想到,元召会准许皇太后来到含元殿中来。这怎么可以呢?难道他真的已经算计好了一切,成竹在胸,尽在掌握?要知道,朝堂上的战争,一点儿都不输于杀场上的烽烟。如果节外生枝,弄出不可收拾的局面,那就麻烦大了!

然而,元召那风轻云淡的神情,还是没有让他把心中的疑虑轻易说出来。既然已经与他站到了同一条船上,那么便没有其他好说的了。今日一战,尽人事,听天命吧!

丞相公孙弘的心中其实是有些忐忑的。但不用等待多长时间,他就会发现,自己先前考虑的有些多余。元召出手,从来是干净利落,对手很难有还手之力!

以张汤和韦吉为首的那些身份不同的大臣,终于等到了皇太后的到来。稍微安静下来之后,张汤横眉冷对的面对元召,声音严厉。

“既然皇太后已经来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臣等就此恭请太后临朝听政,先把大事确定,然后再论其他。”

虽然看到元召脸上的笑意耐人琢磨,但张汤并没有多想什么。既然已经到了这会儿的局面,一些客套话就免了吧。刀已出鞘,无需留手,今天就在这含元殿上,当面锣对面鼓得分辨个明白。

一大片赞同之声随后从下面传来。坐在右侧珠帘之后的皇太后枯干蜡黄脸上泛起潮红,朝堂上有这么多大臣支持她,那还怕什么?等会儿元召落败之后,一定会好好的把其惩治一番,绝不轻饶!

太子在左,皇太后在右。元召对着上面躬身施礼后,转过身来,与对面的政敌相隔不足三尺。他认真的打量了一眼张汤,这个自从自己出现之后就一直为难他的老家伙,已经明显的老了。但脸上的凶残之意,却是老而弥坚,不改酷吏本色。

“太子在此,皇太后也在此。既然皇帝陛下没有任何口谕嘱托,那我们这些当政的大臣,在当前长安的重要局面下,岂能无所作为呢……丞相以为如何?”

元召目光转向公孙弘。对方重重的点了点头,眼角的光芒隐约闪动。

“国家大事,非同儿戏!老夫作为三公之首,当朝丞相,本来应该在当前做更多事的……只是可惜,年老昏花力不从心矣!为了不耽搁大事要紧,今日一切决议,就以尚书大人元侯为主吧!”

丞相公孙弘特意把“尚书大人”这几个字咬的很重。为的就是提醒所有人,元召虽然年轻,但他的身份却是无比重要。他话音刚落,元召还没有说话,张汤已经厉声回应。

“丞相说的哪里话来!你既然不想做事,自然有人可以做……哪里轮得到这个年轻的小子!哼!尚书令不过是一个虚职而已,岂能主持朝廷大政?”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张汤不再客气。他作为这一大帮人的领头人物,必须有一个强硬的态度据理力争,才能够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在他眼里,公孙老朽,元召年轻,真正较量起来,皆不足畏也!

“大汉尚书令一职,乃是皇帝陛下亲自设立,怎么会是虚职呢?张汤大人身为御史大夫,说出这样的话来, 真是可笑至极。”

下面一人,听到这里,早已忍耐不住。站起来亢声而言者,正是殿前常侍东方朔也!

东方朔曾经随行太子出征,在外人眼里,早已经打上了太子系的标签。既然开始了明刀真枪的较量,他自然不会缄默不言。更何况,东方朔与元召的关系匪浅,今天必定会全力支持。

随着他的出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出来,分别表达对两方面势力的附和态度。

张汤大怒,正要大声呵斥。元召用力挥了挥手,下面声音渐息。众人目光中,只听他不带任何感情的说道。

“今日事,当殿决!赞同太子殿下临朝理政者,请站到左边来。想要皇太后暂理者,站到右边去……现在,就请诸位自己选择吧!”

说完之后,大汉尚书令元召左行三步,太子刘琚当面,殿中而立,目不斜视,静待结局。

大汉王朝百年以来,在这间大殿上,曾经发生过好几次至关重要的抉择。今天的这个场面,相比起来,可能比不上前几次刀光剑影的令人震撼。但在后来的所有史书中,作用却都无比的重要……!

第六百四十九章 短兵相接

回首长安,烟水苍茫处,千里斜阳归暮,叹青山无数。刀光起,满城甲兵缚,洒不尽,男儿血,却似乱红如雨!

未央宫含元殿上,朝夕之间,风云忽变。大汉王朝至今为止最戏剧性的一幕,短兵相接,即将上演。

事到如今,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御史大夫张汤那冷峻的目光中,就算是有些极不情愿在这种形势下表明自己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站出来,走向所属的阵营。

长久以来,因为历史的渊源和各种利益的纠葛,朝堂上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平日里平淡交往例行公事的人,也许往往就是暗地里渊源很深的存在。只有到了真正触动到他们利益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背后庞大势力的可怕和厉害。

今天的局面,就是必须据理力争的时刻。于是,片刻之后,随着张汤和廷尉韦吉旗帜鲜明的带领着那三十几个大臣站到右边,开始有陆陆续续的人抖身而起,毫不犹豫的站了过去。

当开始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朝臣走到支持皇太后的阵营中,甚至包括朝廷中硕果仅存的几个元勋家族都以实际行动表了态,丞相公孙弘的眼角有些微微的抽搐。心头闪过的后悔念头无人得知。

也许是因为皇帝长久以来刻意的制约,太子刘琚和皇后一系,在朝堂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坚定的支持者。大多数人,都很明白,轻易地参与到皇家权力中,本身就是大忌。更何况,卫氏作为新近崛起的家族,并没有多少根基,这也是没有多少势力愿意依附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然而,世间的事,本来就不应该只看表面的。看起来并不太受皇帝喜欢的这位太子殿下,不显山不露水,似乎只有博望苑的东宫属从们这单薄的依靠。目光短浅之辈却恰恰都忽略了,在长安之外,支持他的力量已经是何等庞大!

大汉太子刘琚默默地看着那些站起来反对他的人,他知道,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益。他们反对的不是自己,而是内心深处对于一个有可能触动他们利益新局面的抵触和恐惧。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紧张。但转眼看到不远处那道坚毅的目光,他的心就忽然彻底安静了下来。就算是有整个长安的千万冠盖拥护又如何?也比不上这一道目光的力量。只要有他在身后,足以抵得上山河之重,江海之深!

元召站在左侧,神情沉静,谁也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公孙弘与他并肩而立,低声问了一句。
首节 上一节 70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