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549节


听完元召在第一时间的分析,皇帝刘彻点了点头。卫青在信中已经自己请罪,黑鹰军三千将士阵亡,更是令人震惊!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内侍们掌起了灯,皇帝看着皱起眉头在沉思的年轻尚书令,见他最近连日为了灾情奔波,明显黑瘦了许多。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走到身边,伸手抚住他的肩头。

“元卿,你马上就要大婚,原本不该让你再为这些事劳心的。可是,与匈奴之战,兹事体大,前线的将士们虽然用命,但朝中终究是缺乏一个统一调度之人。朕既然取消太尉,这些事自然就应该自己担负起来。只是朝堂上诸事繁杂,宫中也十分复杂,无处不需要朕亲力亲为……唉!”

说到这里,皇帝停顿下来,好像要斟酌下面的用词。元召早已经退后一步,躬身施礼,大声说道。

“陛下无需多想!这些事本来就是臣下应该做的。如果陛下信得过,微臣愿意请命,协助两路征战大军,全力做好各项后备事宜,以求全胜!”

话不必说的明白,一点就透。所谓君臣相得,如鱼得水,就是这样的吧!皇帝刘彻心中大悦。他连忙亲手相扶,由衷的赞叹道。

“元卿,朕何其有幸,能够得到你的辅佐,真是大汉社稷之福!朕没有想到,今年竟是多事之秋,天灾人祸接连而至。朕当然信得过你!现在就可以把权力交付于你,让你全权负责兵备之事,身居长安指挥全局,你看如何?”

自从前几年取消太尉的职务,皇帝大权独揽以来,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已经算得上是对臣子最大的信任。元召却没有马上答应,他又仔细的看了一遍卫青的急报,心中暗自吃惊。

“陛下,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前,臣愿意领旨行事,暂时署理兵备事。不过,恐怕我不能待在长安……。”

“此话怎讲?难道形势竟然紧张到需要你亲自去往前线吗?”

皇帝有些吃惊的问道。就算是对阵匈奴人打了一次败仗,也不用这么紧张吧?

元召重重的点了点头。有些事,在没有发生之前,虽然还不能在皇帝面前就如此肯定的说出来。但他也绝对不会就此心存侥幸。在某些情况下,人性之恶,恶于虎狼!等到发生之后再去补救,一切就来不及了。

“这次我大汉两线作战,事关国运,胜负非比寻常!而这当中的关键,不是在北边的朔方三城与匈奴对峙处,而是在西征大军身上。西征军胜,则陛下会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局面。如果西征军失利,则前功尽弃,西、北两面皆输,大势休矣!”

元召神色郑重,皇帝倏然变色,果然如此!

第四百八十九章 明日披甲 素手打点元戎

直到很多年之后,关于元召大婚之日的情形,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论和慨叹。这既不是为了它的奢华,也不是为了对它的艳羡,之所以被这片土地上的后人念念不忘,只是因为,千秋华表,家国大义!

当很久很久之后,曾经身为大汉长公主的女子,也已经是银丝白发,子孙绕于膝前。一位后辈名叫班昭的女太史令,为了补遗元公事迹,在有一次恭敬的拜访了她。

在谈话当中,也不知道是因为早就仰慕好奇于心许久,还是突然起意,班昭终于问出了那个无数人长久以来都想知道的问题。

“世人皆言,元公文治武功、道德文章皆冠盖古今,足以担当圣贤之表率。不过唯有一次,为许多人所争论,那便是当年大婚之时,未及礼成,他便轻骑而去,黄沙万里征程……有许多人便据此指责其为薄情郎呢!却不知道,太夫人当时心中可曾也有过埋怨呢?”

被长相标致的女史官恭敬称为太夫人的人听到她问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微微的惊愕,不过随即就释然了。虽然从前的岁月里,她也听到过很多议论,但还没有人这样当面问过。

时光如刀,割裂寸寸年华,那如许倾国倾城的貌美如花,那无尽的恩爱缠绵,也随着岁月的江河渐渐地消逝在过往中。有多少人都成了过客,有多少事都慢慢的遗忘。可是唯有那一年、那一天、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春日,她,身为武皇帝长公主的刘素汐,却永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清晰如昨,近在眼前。

“我们呀,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过呢!”

清晰的话语中,班昭抬起头时,看到的是那双满含笑意的眼眸中,流露出美丽的温柔。她的心中暗自惊奇,这位著名的公主已经经历了三朝,难道真的如传说中那样,岁月从不败美人!

女史官把这句话认认真真的记了下来。她却没有注意到,在逗弄着小小孙儿的夫人嘴角勾起调皮的弯弧,记忆似乎是重新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因为她想起来,刚才的这句话,那时候并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苏灵芝。

时光重新回到暮春后的长安。那天夜里,终于两方面战场上的消息都汇聚而来,大汉尚书令元召重新连夜进宫,在宣室阁与皇帝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汇报。

这是春天最后一个月的月末,寒意消退,渐渐有了初夏的温度。一弯残月如钩挂在半边西天。宣室阁的灯火中,君臣伏案对坐良久。

“这些情报都确切吗?没有想到啊,匈奴人这次竟然暗中动用了这么多的兵力!”

皇帝刘彻站起身来,看着夜色长舒一口气,心中的情绪既吃惊又复杂。元召却没有动,他又详细的看了看用笔在地图上画出的几个圆圈儿之间的距离。然后才开口回答。

“这是来自好几个方面的消息,综合得出的结论。微臣以为,据此推测匈奴人的兵力,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单于可汗这次的胃口非常大,看来这几年他在草原上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恐怕是要决心孤注一掷,大战一场了!”

“如此说来,我们出动的汉军与匈奴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太悬殊了啊?”

“嗯,不错。单于羿稚邪这次动员的草原骑兵力量,如果再加上联合的西域几个国家,大约应该有三十多万了。而我们先前的估计不足,在雁门关外的部署,总共也不够八万。出征西域的军队,连同后续力量的话只两万有余,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元召说的很具体,他在进宫的路上就已经想过了其中的严峻形势。虽然他对卫、霍带领的汉军将士之勇敢很有信心,但匈奴人忽然暗地里增加了将近一倍的兵力,这就相差的太多了。

如果西征军继续按照先前自己授予的方略深入的话,很有可能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尤其有些糟糕的是,因为汉将的叛降,带来了极其危险的不确定因素。那么,第一次领兵作战的霍去病能够应付吗?

即便是西征军仍旧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然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势必付出极大的牺牲。如果汉军精锐因为这次战争而元气大伤,那么汉匈之间的较量,将重回历史的轨道,会持续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会分出胜负,最终尘埃落定。如果那样的话,与他设想在几年之内就把匈奴人彻底打服的计划相去甚远矣!把大汉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国力和财富都浪费在烽火兵戈中,最终让好不容易开启的大好局面重新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元召绝不想看到的。

“元卿,你的意思呢?”

“陛下,马上增兵支援吧!希望还来的及。”

“当用何处之兵?”

“细柳营驻军尚有万余,当可一战!”

“好!就依卿之所请。朕马上令细柳营军做好出征准备,兵发西域。只是……以何人为将,可担此重任?”

皇帝目光闪动,话语中有稍微沉吟。此去责任,重于泰山,不得有丝毫闪失,非名将难行。

“西域大计既然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当然不能袖手旁观。陛下,此事就交给微臣去办吧。”

皇帝刘彻的脸色明显放松一下,元召能够亲自出马,他当然放一百二十个心。不过,心中想到那为难之事,他终究有些不忍。

“元卿,你去朕自然放心。可是,明日吉时,就是你大喜的日子……如此匆忙奔赴疆场,朕……唉!”

“陛下无需考虑这些。家国之事,微臣还是分得清的。更何况,相信素汐她们也必然会深明大义。今夜归去后,我会和她们说明白的。”

“素汐是朕的女儿,她是怎样的品性,朕自然比你清楚。只是朕为你们选定的日子,已经昭告天下,如果因此耽搁下去,却不是吉利的事。你……?”
首节 上一节 54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