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525节


就在那年的大祭刚刚举行完毕,诸侯们所献上的黄金刚刚入库以后,皇帝马上调集大批少府官员一个一个的测定王侯们献金的成色和分量,逐个追究,所有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但一切已无可挽回。

皇帝抓住真凭实据,当即就宣布,夺去“献黄金酎祭不如法”的王侯爵位,这次共有一百零六个诸侯成了平民,几乎占了天下诸侯的将近一半儿。朝野为之震动。

这些倒霉蛋,来的时候还是指高气昂的诸侯王,出长安以后就成了落魄的平民百姓。这、这可是连喊冤都没地方喊去啊!去高庙面前哭都没脸去呀。在以孝治天下的这个时代,对祖宗大不敬而被剥夺爵位,这可是正大光明、冠冕堂皇的借口,任何人都说不出什么。

皇帝的行为,让许多心思机敏的臣子从中看出了玄机。于是为了邀功请赏,开始频频举报揭发诸侯王们的过失和劣迹。不需吹毛求疵,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甚至发展到拷打来长安的诸侯王臣属,令他们揭发主人实行诬告。可以说这几年来,剩下的那些诸侯王日子并不好过,坐卧不安,悲苦不迭,怨声载道。

皇帝得到他们的哭诉后,虽然表面上命令主管部门要礼遇诸侯,不得无礼约束和故意找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在一些臣子们眼中,早已经看得明明白白。

廷尉府作为大汉最让人畏惧的地方之一,他们要出手打击外地的诸侯,不关自己事的人绝对会袖手旁观只看热闹。不过,当今天廷尉杜周站在含元殿上,开始他措辞严厉的奏事后不久,所有人都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对。有一些紧张的气氛开始在文武百官当中蔓延。

廷尉大人的奏章很长,他今天特意的吃饱了饭,撑得底气十足,声音洪亮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在殿门外执守的羽林军侍卫们都能隐约听到。不久之后,今日负责带队在此值守的羽林军校尉,不动声色的对某一名部属看了一眼,又过一会儿,那名身份普通的羽林军侍卫随着换防去别处巡守时,悄悄的走开了……。

含元殿九龙台阶之下,丞相公孙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虽然低头无语,脸上早已经是神色变幻阴晴不定。今天的局面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身为百官之首,竟然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提前察觉,他已经预感到,一场巨大的风暴也许马上就要来临了。对于自己来说,是福是祸,现在难以预料。

朝堂上的任何一次动荡,都绝不是他想看到的。谁不想安安稳稳的当个太平宰相呢!虽然公孙弘的丞相权力受到大大的制约,但他毕竟是待在这个位置上。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现状让他时时感到很痛苦纠结,然而却没有选择的余地。

出现任何一次意想不到的差错,自己都有可能背黑锅或者是当替罪羊啊!想到皇帝处理事情冷酷无情的另一面,公孙弘心中早已经不寒而栗。他偷眼往上瞧瞧皇帝的脸色,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来。再次低下头时,心中已经对今天跳出来的这两个人、大宗正刘轩和廷尉杜周的祖宗,在心里咒骂了好几遍了!

站在含元殿上的每一个稍微有点儿头脑的人,都已经明白,今天对那位年轻侯爷的突然发难,绝对不是孤立的事件。要说这两件事没有牵连,而且背后没有预先的谋划,任谁也不会相信的。然而他们就这样公开的跳了出来,明目张胆的对一位即将踏入朝堂担任要职的侯爷展开了攻击,这如果不说是丧心病狂的话,那一定就是有必胜的把握,自信可以在权力的博弈中一举击败元召!

含元殿上显得很安静,只有大汉廷尉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四周,此人神态激昂义正言辞,仿佛他就是正义的化身,此刻正在涤荡着世间的邪恶,不容对方有丝毫的反抗。虽然他指控的对象,并不在眼前。

皇帝刘彻脸上的表情,让人有些琢磨不透。从半个时辰之前大宗正刘轩首先站出来,进行引经据典的批驳长公主下嫁不和祖宗规矩开始,他便开始了这种态度不明的倾听,一直到现在,没有表现出任何倾向。这样的态度非常反常,令许多大臣心中暗自提高了警惕。一些平日里关系比较好的,便偷偷以目光示意,互相提醒不要轻易表态,以免在形势不明朗之前,站错了队伍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大宗正刘轩的奏章被皇帝留中了。这份有皇室宗老十余人共同签名的奏章分量很重,这虽然是家事,但更是国事。皇帝没有给与任何答复,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朕知道了”,然后就命内侍扶着他私下里应该称之为皇叔祖的刘轩去班位中坐下来。老头子气愤填膺的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话,已经累的大喘气了,这要是一口气儿上不来,杆儿屁在这含元殿上,那可是太不吉利了!这桩婚事就真的要黄了。

老家伙并不急躁,慢腾腾的去坐了下来。他相信,宗室长辈们的共同意见,皇帝绝对不敢轻视,这件事他必定会慎重对待。可不要忘了,大汉可是以孝治天下,要是敢私自改动祖宗传下来的家法,那不是皇帝打自己的脸吗?即便他的威望再高,也绝对不敢公然这么做!

而相比起大宗正的那道奏章,廷尉杜周正在陈述的这件事就更加棘手了。此乃事关谋逆大罪,皇帝的态度如何,必须当堂就见分晓!

第四百六十四章 风吹草动 天下兴亡缘起

长安市上很平静。虽然这种平静也许只是暂时,但在这个春日的午后,繁华依旧。

不过,在并不为人所知的背后,有许多不安的躁动也正在慢慢地开始聚集。

名叫卜式的男子在默默地喝着酒,脸色沉重。坐在这座酒楼里的,都是和他同样的人。这次,他们包了场。在这里面的每一个人,行囊里都有的是钱,因为他们都是最近十几年发家起来的大商人。

世间行商者,在普通人看来,都是无利不起早锱铢必究之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起码在这个时代和从前的几百年来,商贾虽为四民之末,但其中许多佼佼者的所作所为,倒更像是最具家国情怀的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早些时候的那位以自己贩卖的牛羊犒师,而阻退秦军虎狼之师偷袭故国的商人,到儒门弟子子贡以大商贩身份行走天下诸国,为鲁国外交。再到战国大商吕不韦以国家为贩,可谓胸襟之大者……这些人,无不是经商者所敬仰的榜样。

中原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为主。被排在四民之末,地位虽然低贱了些,但商人们好像也并没有起过什么反抗的念头。千百年过去,世间很多东西都在潜移默化,也许一些固有的思维,也已经在暗中发生了改变,只不过现在还无人察觉而已。

长安城作为大汉皇都,消息的传播极其迅速。即便是发生在未央宫含元殿上的事,如果事关自身利益,不用一个时辰,也能传遍整个长安市井。

如果说在今天的大朝会上,大宗正刘轩和廷尉杜周站出来所参奏的事,是针对那位年轻侯爷特别展开的话。那么随后谁都意想不到的御史大夫张汤的奏议,就更加严重了。

大汉廷尉杜周参奏的是,近日廷尉府通过秘密访查得知,有长安贵臣居心叵测,利用其影响力,欲勾结诸侯王势力,扩张其羽翼,不知其意若何!

这是一个严重的指控。可以说,一旦沾染上诸侯王的案子,不管是不是属实,也不管其中有没有冤枉,按照惯例,是必须要下廷尉府严加查办的。而只要下了廷尉府大狱,其中的是非曲直,操作空间就太大了。

而皇帝一旦心有疑惑下令彻查的话,那就大事不妙。这近百年来,大汉有多少名臣勇将去廷尉府走一遭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出来。更别说元召现在还算不上是什么朝堂重臣,如果成狱,势必再难翻身。

真是歹毒啊!离得皇帝最近的东方朔偷偷撇了一眼,分明看到当今天子的眉头微微皱了皱,他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惊惧。

不仅是他,汲黯、郑当时、石宽、司马相如、终军……等许多素来与元召相善的大臣们,也都惊疑不定。在彼此心中,暗自思量着事态有可能发展的程度,也在想着帮助元召辩解的办法。

杜周气势慷慨,颐指风发,心中的那股得意劲儿就别提了。他在大声启奏自己那份儿长长的奏章间隙,与坐在班首第二位的御史大夫张汤对视一眼,得到对方的鼓励后,更是精神振奋。终于,那个人的名字被他义正言辞的当殿说了出来。

“……经初步讯问得知,这件事与长乐侯元召脱不了干系……这其中的种种缘由、细节,虽然还不是太清楚,但是……!”

杜周稍微停顿了一下,抬头环顾四周,看到很多同僚大臣们脸上不同的神色,他在心中冷冷一笑,自从坐上九卿之首的这个位子,他还没有发过威呢!那么,就从此刻开始吧。

执法重臣之威权,既不是来自自身的官位,也不是来自属下的顺从,而是酷烈手段、铁案如山!朝野上下,令人不敢逼视。

廷尉府虽称国之最高法权所在,实则不过是皇家鹰犬尔!只有深刻领悟到这一点,才能得到皇帝的最高信任和倚重。

前任的那位大汉廷尉郅都,曾经被皇帝亲口赞誉为“殿上苍鹰”!这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鹰眼如钩,利爪似刀,盘踞朝堂,查奸纠恶,势若流星,飞扑而下,使屑小无处遁逃!这就是皇帝对于廷尉府的最高期待了。

杜周很想做一个这样的人。起码做一个超越历任前辈,令人胆战心惊不敢轻视的大汉廷尉!所以他需要立威,打破几年来的平淡局面,磨刀霍霍,终于出鞘。

“今有河间、济东、衡山、清河……等五六家诸侯王公子可以作证,元召曾经派人通过不同的方法,或者威逼或者利诱,想要让这些与他有种种利益纠葛的诸侯王们,听从他的意志,结成暗中的势力……其背后居心,细思极恐啊!”

含元殿上很安静,静的连大殿门口侍卫们鞘中刀剑轻轻挪动的声音,都听的清清楚楚。几百人在此,鸦雀无声只是静听,没有人敢轻举妄动出口插话。

因为,廷尉大人的这几句话一出口,这已经预示着今天开始的已经不是普通权力之争了,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龙争虎斗!

“哦?有诸侯王公子作证……可有证据?来人,去呈上来。”

从九龙台阶之上飘下来的问话,和这春天的风沙一样料峭。虽然没有任何倾向,也没有任何温度,听在耳中,已是令人不寒而栗。

听到皇帝终于开口相问,杜周心中暗喜。他知道有一道裂缝也许已经打开,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很关键。不过,他并不担心,不管成败如何,廷尉府职责所在,都是有功无过的局面。

大汉廷尉精神抖擞,奏章虽然还没有念完,但意思已经说明白,想必所有大臣也都听清楚了。目的既然达到,具体细节就让皇帝陛下自己去斟酌细看吧。
首节 上一节 52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