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488节


凤彦之亲自监督着那朱老实和朱铭一帮人,当先开路直奔长安外狱大牢,众侍卫护着皇帝和素汐公主在后面随行。他的心中有些担忧。关押在外狱大牢中的那些江湖著名人物是些什么人,他作为西凤卫大统领,底细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

不管在任何朝代,能够在黑白两道上都创出名声、很是吃得开的人物,毫无疑问,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与某些官府人员的背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巨大利益关系,往往会泯灭了黑白之间的界限,培养出了江湖成长的土壤和温床。对于他们平日里所做的违法勾当,有人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故纵,盖利益使然也!

这背后的关系网,即便是凤彦之,这个掌握着大汉最厉害情报系统的人,也根本就无法全盘了解。这次征发十五万众去草原服役,迫于皇帝的巨大压力,在朝堂上没有人敢提出异议,迫不得已之下,这些江湖人物被当成弃子抛了出来,他们不敢恨朝廷,不敢恨皇帝,可是对于此事始作俑者,恨之入骨,应是必然。

“当着陛下的面,可千万不要再弄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来啊!否则又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

抬腿迈入外狱大牢的时候,回头见皇帝就在后面根本就没有停住的意思,凤彦之不禁在心中暗自嘀咕了一句。元召是怎样的胆大包天为所欲为,他现在算是深深领教了。那些与他不共戴天的江湖人物,被这些诏狱中的家伙竟然和他关在了一起……西凤卫统领仿佛眼前已经可以预见,待会儿看到的是一副怎样尸横遍地,鲜血淋漓的场面了。

不过这次令他很意外,行走不远,来到那处牢房的拐角时,不仅没有听到有什么打斗或者是惨叫的声音,反而显得有些安静。凤彦之武功修为深厚,耳力过人,他隐约听到里面有个年轻的声音像是刚刚结束完长篇大论,结尾的两句倒是听到有些清楚,正是元召的声音。

“……呵呵!想要跟你们说的大体就是这些了。当然,也许今后说不定会和你们中的某些人有缘再见,那也是无法预知的事。希望你们好好去做,都好自为之。”

听到这样的语气,所有人都心中一愣,这太反常了。本来那主管诏狱的朱铭装作不知道元召的身份,按照顶头上司的指令把他关押到这边来,是暗中存了极其歹毒心思的。按照正常思维来想的话,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既然这些江湖人物和元召有不共戴天之仇,那么有这个机会,还不得和他拼个你死我活?

不得不说,这本来是一步好棋。元召以戴罪之身被关到这儿来,如果再在这里闹出什么大的动静的话,不管是他杀了这些江湖人物,还是这些江湖人物杀了他,对于暗中怀恨他的人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有人能够杀死他,自然是大快人心。而反过来,他如果敢在长安大狱中公开杀人,那么就算皇帝这次本来无心治他的罪,也要非治他的罪不可了!否则,国家律法威严何在?皇帝陛下的威信何在?

而根据原先的预测,元召一怒之下杀人的概率应该很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通过这些年发生的几件轰动长安的大事可以看出,不管对手多么强大,这个人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许多对手因此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他的这一性格,可以针对其行事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元召的性格,远远不是这世间人所能看到的那么简单。许许多多自以为掌握了他弱点的对手,就是在这样的自以为是中败在了他的手下,从前是,将来也是,而现在,好像是也不能避免。

朱铭在来的路上,心中还怀有一丝侥幸,万一这位小侯爷真的如同自己的上司在指令中所说的那样,受到挑衅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那么,看到他胆大妄为的局面后,微服来此的皇帝陛下也许就顾不得降罪于自己和诏狱中的所有人了。

然而,眼前看到的,注定要让他失望了,而且失望过后,就会是绝望!

在西凤卫护卫们的严密监视下,朱铭夺过狱卒手中的钥匙,两手颤抖着亲自打开了那把巨大的铜锁。牢门开处,两支燃烧正旺的火把,把四周照得很是亮堂。里面说话的人听到动静,终于都停了下来,转过头时,有些惊愕的看着出现在外面的一大群精锐的便装勇士们,不知道来的都是谁。

凤彦之和十几名护卫当先跟了进来,锐利的目光扫过去时,与席地而坐在正对面之人的温和目光对视了一下,许多含义在这一瞥之间尽数传达了过去,他看到对方脸上掠过笑意,微微的点了点头,不由得长松了一口气。自己本来就无需担心,一切大局,此子玩转手中如若无物尔!

“元召,谈的挺高兴嘛!怎么?我看你谈兴正浓,为什么不接着说下去啦?嗯?”

一众江湖大豪们只不过在看清楚进来这些人阵容的一瞬间,就都马上把头低了下去,然后身子匍匐在地,没有人敢再稍动半分。他们的心情,比刚才面对元召的这段时间,还要波澜起伏、惊骇万分。

都是些眼明心快的人物,这些精锐护卫是怎样的身手,樊仲子这等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尤其是他们隐约好像看到了西凤卫大统领的影子,虽然以他们的身份,还没有资格认识凤彦之,但只要是江湖人士,谁不知道掌管西凤卫的这个人呢!

一片寂静中,有人直接称呼元召的名字,而且口气很随便。到了这会儿,只要不是个傻子,也已经猜出在护卫们之中看不太清楚面目的那个人是谁了!不必多说,也不必表明身份,牢门内外所有的狱卒们也早已经趴在地上,大气儿都不敢出了。

“呵呵!长夜无事,不过随便与这些江湖朋友聊聊天而已……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元召站了起来,弹了弹身上的几根枯草。有些遗憾,长安诏狱,只不过来匆匆的走了这一趟,并没有时间了解到什么太有用的东西。不过,也有许多收获。看来马上就要走了,本来按照他的预计,皇帝总得等到天明消了气才会放他出去的,却没想到,他竟然亲自赶过来了。这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呀!

不过等他眼睛一转,看到在皇帝身边之人投过来的关切目光时,他什么都明白了。那双眼睛中,默默深情,何以承受!心中不由得涌过一阵暖意,又有些莫名的歉疚,如此情意,将来却不知道要怎样的偿还。

“既然你有此兴致,那就陪我去看看长安的夜色吧!”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几丈之外的皇帝并没有让他继续在这儿多留的意思,说完这句话,转身向外面走去。狱卒们把头又低了一低,身子紧紧地贴在地上。诏狱长朱铭正要放松一口气的时候,接到皇帝随口吩咐的凤彦之停住脚步,转过头来居高临下冷冷的对他们看了一眼。

“自诏狱长以下,今晚接触长乐侯元召者,从此刻起,皆自系狱中,不得离开半步,明日听候廷尉处置!”

所有相关人等脸如死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是死是活?……相信今天夜里够他们在狱中忐忑不安祈祷一夜的了!

长乐侯元召,就这样突然而然的来了,又风轻云淡的走了,好像是无所事事般来诏狱中溜达了一圈。但是,很多人的命运,就从今夜开始被彻底的改变。一个伟大帝国的真正法治进程,也就是从今夜,开始了它的发端!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耐其烦的问过在长安大狱之夜与元召曾经共同待过一间牢房的那些江湖大豪们,那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元召又和他们说过些什么?不过没有一个人做出过正面回答。已经彻底改变了身份的樊仲子、槐里客、姚氏兄弟等这十几个人,都把那个秘密藏在了心底,也许只有儿孙们才会代代相传吧!

第四百二十章 最难消受 美人情深意重

赞曰:

策马斜穿章台柳,晓风残月百花羞。

关山万里人归后。

无所求,抛却闲愁。

醉酒百花洲!

长安城的盛景,在于春秋。春天的时候,百花开放,草色回青,灞桥吹柳,渔舟唱晚,正是一年好风景。而到了秋天,落叶飘零,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过,现在却是冬残时分,眼前所见,也不过是萧瑟。

长安的夜晚,原也没什么好看的。在穿城而过的河畔,却是有些热闹。已经年关将近,今夜正是十五,有些寻常百姓在这边把扎制好的莲花灯放入河中,任他们随水漂流而去。以祈福拜祭。

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皇帝刘彻走到这里时,却好像对这种民间习俗很感兴趣,不由得立足观看。护卫们立即分散开来,做好了警戒。素汐公主的一张小脸儿冻得有些红,不过她却兴致勃勃,有些跃跃欲试的想要去河边亲自放流一盏。

元召感到有些惊奇,这种临近节日“放河灯”的活动,没想到在此时就已经有了,他原先还以为到了几千年后才盛行的呢。可见中华大地文化民俗之悠久,从很早就开始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们,早就开始了在水上寄托祝福和祈祷的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那时的人们,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认为火才是万物之源,烈焰燃烧的形象,被当做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那些驾着木筏下水入湖捕鱼者,为了免受风暴或者险滩大浪的伤害,就用木板编竹为小船,点起火把放置祭品,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向水神祈保平安。

再到了后来,这一水中祈福形式,发生出好几种演变。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是西周时期,周公辅佐成王在都城洛邑,于曲水之上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继日,在酒盏的边缘点灯,河间饮宴。这也正是成语“曲水流觞”的由来。

再到了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尤其是南方的吴越等地,水战频繁,在大型的战争中,往往会用火船攻城拔寨,战争结束后,便会对阵亡的将士进行水葬,船筏上放置鲜花燃起灯火已经成为惯例。

而到了秦汉之际,便逐渐演变成了这种“放河灯”的形式。每当节日临近初一十五的时候,夜晚来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放入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并希望随着如水东流,去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素汐公主看着河中那一盏盏流动的灯笼,都成莲花形状,仿佛是天上的星河坠落了人间。她的眼里早就放出光彩。皇帝刘彻终究拗不过她的请求,只能笑着答应她下到河边去亲自放河灯。

对于公主的要求,护卫们自然不忍违背,早就去想办法弄了几盏河灯过来。素汐眉花眼笑,看着自己的父皇,又用眼光偷偷的瞥了瞥旁边的那人,却又有些扭捏的欲言又止。
首节 上一节 488/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