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472节


感受到舅舅卫青的目光注视,刘琚心中也是波澜涌动。在他从前的岁月里,除了自己的母亲卫夫人,就是感到和舅舅最亲了。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身盔甲威武雄壮,终于一战扬名威震天下,成为真正的名将,他感到心中无比的踏实。

不过现在,他还没有功夫先去和舅舅打招呼,焦急的目光继续往左右寻找着。曹襄、苏建、公孙敖、周霸……一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的面孔一一闪过,可是没有发现他最想找的人。他还不放心,又从头到尾挨个看了一遍,当终于走到近前的时候,他的一颗心慢慢的开始下沉,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开始升起,难道事情真的是如自己想的那样吗?!元哥儿……你让我怎么办啊!

“末将等恭迎太子殿下,恭迎丞相大人!”

雄壮的声音响起时,打断了他的思绪。刘琚微微一惊,这才发现鼓声早已经停了下来,几步之外,以车骑将军卫青为首的所有将校躬身施礼,以军中之礼迎候。

落后半步的丞相公孙弘见太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神情有些呆愣,他不及细想,总不能让将士们在半躬着身子等候吧?连忙接过来了话茬。

“哈哈哈!卫将军及众位将士何须多礼呢!太子殿下千里来此有些劳顿了,一些迎接礼仪就免了吧。有什么话我们进去再说。”

施礼迎接的众将士听到丞相这么说,自然没有什么异议。见太子殿下也随着点头,连忙一面安排人去接待从长安而来的大队人马,一面把他们几个主要人物迎接进中军大帐之内。

要说起朝廷这几个月为了保障汉匈大战的胜利,准备的各种后勤物资还是很给力的。这件事有太中大夫郑当时亲自负责,自然是竭尽全力,但有需要早就齐备的运到了右北平至雁门一线的各处。等到雁门关大胜,汉军大举推进到河套草原一带后,北疆的这几个郡县太守,马上发动了几万民工夫役,把大量的储备物资不分昼夜的运到了这里。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汉军将士们为国家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在他们流血流汗的同时,就决不能让他们冻着饿着一点!

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这处刚刚建立起来的驻军营地,什么东西都已经很齐备。丞相公孙弘一路上坐看右看,不住点头,表示很放心。等到了中军大帐门口,他探头往里面看了一眼,然后转过身来,与那鹰眼如钩的西凤卫大统领凤彦之目光对视一下,脸上神色不变,然后似乎是随意的问了一句。

“咦,怎么不见长乐侯的人呢?皇帝陛下还特别叮嘱有话要对他说呢。呵呵!”

他这句话一说出口,气氛变得有些奇怪起来。从长安来的这些人是惊疑不定忐忑不安的多,而对面的这些汉军将校脸上的神情则是露出很不自然的样子,仿佛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在遮遮掩掩一般。

这样的发现,让来到这儿后一直心神不安的太子刘琚更是心惊的厉害,他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起来。趁着没有人注意的机会,他悄悄地拉住了卫青的袖子,在他耳边低低的问了一句。

“舅舅!元哥儿他、他……?”

卫青的脸色却一点儿都没有改变,依然带着微笑,冲他点了点头,用宽厚的手掌拍了拍他的手臂,回答了他和所有人的疑问。

“呵呵,小侯爷啊,说出来太子殿下和丞相以及诸位可不要见笑呢。都怪小侯爷把大家的胃口惯坏了,自从上一次品尝过他做的那些美味后,这些军中兄弟都想着再大快朵颐一次呢。小侯爷不忍心让大家失望,于是就答应了下来。这两天在后营为大家准备食材可忙坏了。哦,你们来得倒正是时候,可以真正的品尝一次那些世间绝品的美味了!”

以两万黑鹰军纵横草原大败匈奴骑兵的这位绽放名将光芒的老实人,以无比认真的态度,如是说。

第四百零一章 盛宴之后 当归去来兮

雪落无痕,风平静止。又一轮飞雪终于停止飘落的时候,黄河流经草原的这片草长之地,在被大汉军队占领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次盛大的狂欢。

这是一次真正的狂欢。烽火、杀戮、鲜血、死亡、阴谋、担忧……所有的这一切都暂时远去,现在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的只有欢喜和荣耀。

从长安千里迢迢星夜赶来的人们,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把那个谁都不愿意去承担的重担远远的抛在脑后。这样多好啊!只有胜利的庆祝和荣誉的奖赏,将士们脸上的欢笑才应该是这会儿该有的模样。

至于长安城中那位跋扈王爷的死,在这遥远的北疆,谁还记得他啊!死就死了呗,既然和大家都喜欢的长乐侯小侯爷没有什么关系,也不用有人为此为难,那么就可以把皇帝陛下的某个意旨先忘掉好了。犒赏三军才是谁都喜欢来做的事嘛!

情绪和气氛的转变,是从真正见到元召开始的。当太子刘琚和丞相公孙弘等一大帮人在卫青亲自引领下,来到后营,看到这位已经成为军中无数将士偶像的人时候,他正在一大堆各类食材中挑选忙碌着,嘴里哼着一首不知名的小曲,神态悠闲。

给他打下手的是崔弘、小冰儿、聂生还有少年朴永烈。他们在他的指挥下,正在分门别类的搬运、清洗、切块、生火、宰牛杀羊……几十口大锅一溜排开,熊熊的火苗开始升腾,热气滚滚的水浪翻腾,握惯了刀剑斩将杀敌的手,在熟练的干着这些杂活,互相说笑打闹着,竟然是兴致勃勃。

看到眼前的一幕,李敢和李广父子互相对视一眼,丞相公孙弘和凤彦之暗自送了一口气。而太子刘琚心中大安的同时则差点脱口喊出来,他艰难的咽下一口唾沫,感觉这一路已经紧张的嗓子都有些发干了。

仿佛是早已经预知到长安贵客的到来,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响起,正在按照自己的方法配制调料的那个身影转过了头来,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脱去战甲的大汉尚书令、大司马、长乐侯元召,今年未满十七岁,此时模样,正是邻家少年。

“太子,公孙丞相,凤老、李将军……都别来无恙?一路辛苦,元召未曾远迎,多有怠慢,当面谢罪了!呵呵!”

元召放下来手头的东西, 神态平和的拱了拱手,对待故人,如沐春风,从这张脸上再也看不出一丝的锋芒和峥嵘。

出乎所有人意料,大汉太子刘琚没有按照礼制说那些客套话,他直接就近前两步,伸出胳膊抱住了元召,如同真正多年未见的亲兄弟一般,伏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只有两个人才能听清的话。

“元哥儿,我、我终于放心了!”

太子比元召小了两岁,可是他的个头却窜的已经很高,这一点随他的舅舅和母亲,都是身材修长之人。元召比他矮了一头,无奈的也伸出胳膊与他抱了一下,心中有些微微的叹息,刘琚语气中的挚诚之意忧心之情,他当然能听的出来,这位当朝太子的性子遗传了卫家姐弟的宽厚,很重感情。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是珍贵的品质。可是生在帝王之家,走上那条注定是刀光与权谋的道路,这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太子殿下能够代表天子亲自来到这塞上风雪之地,慰问三军,这对于前线的全体将士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耀。呵呵!元召也代表他们再次致谢了!”

元召轻轻的拍了他臂膀一下,退后一步,大声地对所有人说了一句。有些话有些情感藏在心里就好,不必如此轻易的流露。未来的路还很长,自己自然会报答他的这份情谊。

“嗯!对,父皇这次让我们来,就是要对所有的三军将士好好的进行奖赏的!元侯,你们是不知道,当这一次比一次重大的胜利传进未央宫时,父皇和大臣们是有多么高兴!哈哈,丞相就在这里,他可以作证,长安的民众是有多么的欢腾!”

刘琚压下心头的情绪,所有的担心都跑到了九霄云外,神情也兴奋起来。后面的人见到这位太子是如此率真的性子,倒也感到他随和有趣,都不禁随着笑了起来。丞相公孙弘和凤彦之等人也纷纷和元召打过招呼,大家围拢到跟前,公孙弘手捻须髯,不住点头。

“是啊是啊,太子殿下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这次河南战役取得的大胜,可真是震动天下。斩将杀王,开疆扩土,我大汉之兵威竟然到了如此强盛的地步。老夫从来没有想到,在古稀之年竟然还能听到这样的消息,这副老朽的身躯竟然还能踏上这片草原的土地,真是令人感叹啊!你们这些年轻人,可真是后生可畏。哈哈!”

听到他这样夸赞,元召及卫青等人连忙逊谢几句,表示愧不敢当。这老倌儿虽然在有些时候小鸡肚肠,但毕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汉家文士,家国大义还是分得清的。对维护汉家江山的赤诚之心,是不用怀疑的。

其余的众人也纷纷互相祝贺几句,丞相公孙弘把皇帝的嘉奖当众宣读,将校们齐声欢呼,山呼万岁。在这里虽然还没有提到具体的封赐,但皇帝能派出太子和丞相亲自来犒军,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等到这边的驻防都安排好了,班师回朝之日,就是封侯拜爵之时。

为了使大家安心,公孙弘早已经明里暗里的透露出了许多信息。皇帝陛下已经下令,命有司好好的评定一下这次的功劳,预定的赏格都是超出惯例的,到时候赏赐之丰厚,一定会超出大家想象的。

男儿立志,从来就是功名但在马上取!以刀剑为器,凭着自己的本事,沙场浴血,斩将摩旗,马上封侯,这些才是一种无上的殊荣。

大家都心中火热,先不说别人,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黑鹰军中的这些校尉们,这一次完全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战功来弄一个侯爷当当。看来不久后军中就会有一大批挂着侯爷名爵的将军们出现了啊!

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庆祝活动,又怎么能说得过去呢?虽然说大汉军中的法令很严格,各随军司马也都会严肃军纪,一般很难有将军敢在军中如此随意。但现在是元召在此坐镇,在以他为主的北疆前线取得的这些胜利面前,任何一个军中司马都乖乖的闭上了嘴巴,不敢任意地指手画脚。小侯爷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好了,事实胜于雄辩,听他的指挥既轻松还能打胜仗,已经成为了不管是黑鹰军还是北疆边军将士们的一个共识。

来自于皇帝钦赐的犒赏,被分配到了每一个士卒手中。这只是随军而来的嘉奖,后面的论功行赏当然会更厚重。朝廷现在不差钱儿,所欠缺的正是这种猎猎的大汉雄风。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雪后的残阳映照的大地如同染血的风采,一眼望不到边的平阔草原上,此情此景,格外的让人心生无尽豪情。

当远近的汉军大营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时候。在水之滨,这块曾经匈奴人聚集兵马从此南下的地方,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庆祝活动开始了。

聂生心情激动的看着眼前的场面,指挥人不停的往这边运送着酒水,他感到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习武从军呢?如果能加入他们多好,这样的荣耀时刻,正是每一个身为男儿的梦想。
首节 上一节 47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