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90节


这样的血仇,普通人是没有办法去讨还的。杜尚元和许多人的想法一样,也并没有奢望能去报仇,只求得以后不要再发生被匈奴骑兵突入到长安附近这样的惨剧就可以了。然而自从那次听长乐侯透露过某种信息以后,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无尽的期待。

当不久之后,这位蓝田县令从很久之前就暗暗关注着的那支精锐骑兵,终于惊艳亮相在世人面前,踏上北伐征程的时候,他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已经可想而知。不过现在,他和普通人一样,对此还一无所知。

如同他当年看到过的情形一样,时至今日,终南山至长乐塬之间地域内的马场已经发展到五六处,放养的战马也已经有了几万匹之多。这样的规模如果被外界所知,是很惊人的。

光是为了繁殖培育这些战马,元召和长乐塬上的人就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虽然有皇帝陛下的暗中大量扶持,但元召只在这几处马场上耗费的钱财,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这几年里,皇帝刘彻曾经微服来过好几次,看着越来越庞大的马群,他心中的喜悦和振奋就一天比一天强烈。

“小子,就算你没有为朕做过任何别的事,只凭着给大汉培养出这几万匹良马的功劳,就算再赐封给你一个万户侯也是值得的啊!”

在不久之前秋风正好时候他最后一次来时,看过这些膘肥体壮的战马之后,曾经抚着元召的肩膀,发出过如许的慨叹。

而今,这些战马终于要离开终南山下的牧场,去到它们真正纵横的天地。

自从入冬以来,在这些广阔牧场里,黑鹰军的军事训练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冰雪还是暖阳,也不管是密林还是山岗。人马纵横呼啸,排兵布阵往来厮杀,各种体能的训练和配合作战的演练,不嫌枯燥的一遍遍进行。因为在每一个黑鹰军将士的心头,都牢牢记着长乐侯元召在当初给他们制定下训练规程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正是这样平凡朴素的几个字,却胜过千万条大道理。再加上主将卫青的严格要求,黑鹰军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敢于懈怠。

不过今天的气氛有些不同,不管是在长乐塬上的留守军营,还是在终南山下的各个训练场里,黑鹰军将士们脸上都泛出压抑不住的兴奋之色。虽然不敢大声喧哗,不过都在悄悄议论着即将会得到证实的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不知道是从哪儿最先传来的,今天一早就开始在将士们中间流传,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认为和从前的几次一样,是有些人想上北疆前线立功想疯了,又编造出这样的谣言,如果被严肃的卫青将军知道了,少不了又会挨一顿军棍。

可是不长时间以后,所有人的心中都开始踊跃起来,因为,黑鹰军主将卫青,被皇帝派来的特使钦命传召到长安去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预感到,这次很可能会是真的!朝廷终于要启用黑鹰军了,这就意味着,北方长城沿线要与匈奴人正式对战了。这个消息虽然还没得到证实,但已经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卫青离开军营还没有进入长安城的功夫里,就已经传到了每一个黑鹰军将士的耳朵里。

毫无疑问,所有听到消息的人,都盼望着他们的推测没有错。自从那年在雁门关外,以一千五百众大破匈奴两万多骑兵以来,黑鹰军从上到下都盼望着再来一次更大的胜利。

这样的情绪,不仅存在于将校们的心中,就连普通的黑鹰军卒也同样盼望。一把长久淬炼的宝刀,如果没有机会去沙场染血,它的锋芒终究不会锐利。经过元召长期以来的灌输,巨大的荣誉感早已深深地渗透进他们的血液中。盼望在沙场上证明自己能力的强烈渴望,使这支军队已经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无所畏惧,视死如生!

现在的黑鹰军早已脱胎换骨,比起当年的战力,又不可同日而语。黑鹰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两万五千余众,分成三个大营驻扎在终南山至长乐塬一线。主将卫青,下面是八个领兵校尉,他们分别是曹襄、苏建、公孙戎奴、张次公、周霸、韩悦、关喜、李望。

这八个日后被载入大汉名将录的人,现在的军中身份也不过是区区带兵校尉而已。其中曹襄等七人和卫青一样,都是出自最先来到长乐塬的那五百骁骑营,而关喜的身份有些例外,他当年被元召从右北平带回来后,拜入其门下,做了元召的弟子。这对于关喜来说当然是莫大的机缘。

前些日子,元召拜将东征,带走了公孙戎奴和张次公两人,那哥儿几个是老大的不情愿。整天窝在这里练兵有什么意思啊,哪里比得上去真刀真枪来的真实,不过没有办法,都在心里怏怏不乐了好长时间呢。现在好了,如果真的能北征匈奴,那就得偿所愿了。

他们的猜测并没有错,这次他们终将如愿以偿。当卫青跟随着传召使进入未央宫朱雀门的时候,不用多说,他早已从守卫的几个昔日羽林军兄弟眼中明白了一切。那几个羽林军侍卫暗中给他传递祝贺信号之后,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无比羡慕。曾几何时,他们都是相同的宫中侍卫,现在卫青即将拜将统领大军,挥师北上,又是何等的威风!

皇帝刘彻在偏殿之中召见了卫青,看着这个气宇轩昂的高大身影从殿门之外逐渐的走进来,他很满意。作为卫子夫的亲弟弟,当初在建章宫皇帝对他的印象并没有多么深刻。真正对他重视起来,是从元召提名他担任黑鹰军主将开始的。

在皇帝的心目中,既然是元召看重的人,一定会有其独特的过人之处。看看严助、终军、司马相如、张骞等这些经过他大力举荐的人,皆是良才。而对于重要卫青,皇帝更有一番别的心思在其中。

皇帝在不久之前已经昭告天下,立建章宫卫子夫为大汉皇后,册封大典的日子也已经定了下来,就在今年冬尽元旦之日。卫皇后出身寒微,将来要想真正的以皇后身份母仪天下统领后宫,光凭着皇帝的宠幸是不够的。尤其是为了保证太子刘琚储君地位的安稳,更是需要给他们母子一个坚强的后盾。

在皇帝的构想中,卫青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只要事实证明他有这个能力,那么,他未来的前途将会无限广阔。这既是为了他们卫氏家族着想,更是为了保障未来社稷的安稳。

更何况,不管是建章宫还是卫青,都与皇帝刘彻属意的将来朝堂重臣元召渊源深厚,有这几层关系构架,刘琚储君的地位必然会稳若泰山。

“卫青,朕今日拜你为车骑将军,帅麾下人马即日北征匈奴……盼你不负朕望!”

已过而立之年的卫青拜伏在阙下,郑重施礼毕,抬起头来时,面色坚毅,伸双手接过了拜将诏令……!

第三百零八章 黑鹰飓 汉之羽

北疆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相继点燃了,几百里防线范围内,都已经能够看得见从草原方向而来的烟尘,那自然是万马奔腾形成的巨大场面。

疾如流星的快马,载着马背上的红翎信使,不停的向长安城传递着最新军情。时隔几年之后,匈奴骑兵又一次大规模踏出草原,开始发起对汉朝的攻击。

这个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江北大地,夹杂着谣传和一些不实信息,一时间不免闹得有些人心惶惶起来。匈奴骑兵的来去如风,曾经给许多北方郡县的人造成过很大伤害,在心头都留下过深深的阴影。因此再度听到这样的消息,害怕总是难免的。

不过就在这样的时候,有一道令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朝廷诏令发布了。天子谕旨,广布天下,大汉要正式与匈奴开战了!

“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谴将,以征伐其罪……!”

在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中,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当今天子的决心。心中都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强烈的预感,汉匈之间的国战终于要正式开始了。

国家的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那效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经过这几年以来皇帝刘彻的大力集权,形成了一套在他领导下快速处理紧急事务的机构,现在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

元召虽然远在辽东,尚书台的那几位才俊也足够支撑大局了。在他们的手中,皇帝的意志得到最及时地传达,各项战争准备在有条不紊的迅速完成中。

在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后,皇帝又拜宿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命令他统帅由北营和细柳营抽调的部分人马组成的一军,到时候与卫青的黑鹰军分头出发,到达北疆之后,与戍守右北平的李广兵分三路,寻机与匈奴作战。

皇帝刘彻对于这次战争十分重视,亲自授予作战方略。卫青回到黑鹰军营地后,早已经得知了确切消息的将士们群情踊跃,纷纷请战。

面对着全军高涨的情绪,卫青自然也是信心满满,一向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当初听从元召的劝告 ,从未央宫侍卫转入军中,等待的不就是今天吗?

随着卫青从长安而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与他有着过命交情的公孙敖。这两年,公孙敖担任巡武卫将军的职务,负责巡守京城内外的治安,也算是得到重用了。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个只有三千手下的将军名号,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重新回到黑鹰军中,哪怕是担任一个普通的校尉他也愿意。

这样的话,每次相见他都会对卫青提上一回,请求他想办法把自己给讨回去。卫青便每次劝他,让他耐心等待不要急躁,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帮他的。

这次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皇帝问新拜的车骑将军还有什么请求的时候,卫青就当面提出来军中需要猛将,公孙敖可随军北上作战。在以汉匈战争为最主要的时刻,这样一个要求,皇帝自然会应允,就这样,公孙敖卸任巡武卫将军转入黑鹰军,在卫青帐前听命。

在全部两万五千余军中挑选了两万人马北征,留守的人虽然心中有着巨大的失落,但这是主将的命令,必须遵从。好在,既然战争已经开始,一时半会儿是打不完的,以后肯定还有的是机会。

“兵贵精而不在多”。元召从很早之前就提出的这个建军思想,卫青深表赞同。在他看来,不管对手有多少千军万马,自己手中有两到三万的精锐骑兵,就足以一战了。

全部两万出征将士,都是骑兵,终南山马场里那些膘肥体壮的战马终于都有了自己的主人。打开黑鹰军驻地武库的大门,每一个人都全副武装起来。长矛、百炼汉刀、匕首、长短双弩、轻薄而坚固的铠甲,红缨战盔,一袭滚边镶红的黑袍,还有统一制式的革囊,里面有各种新奇古怪的小物件和急救药品。这就是黑鹰军的标准配置。
首节 上一节 39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