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72节


“哈哈!汉朝的军队也不过如此。虽然人多势众,但军律松懈,又骄傲自大,今夜,大事可成矣!”

“哼!只是那汉朝的将军十分可恶,言辞间竟敢如此轻蔑我父王,要不是师兄暗中制止,我早就一刀斩下他的头颅了!”

其中一个年轻男子脸色骄矜,在侍从帮助下脱去普通衣服换上原来服饰后,赫然是王子的身份。原来此人正是真番王的小儿子卫无忌。

“王子不必心急,两国交战,杀一个区区的领兵将军有什么用?汉人有句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一举歼灭来犯之敌,一时小小的忍耐, 还是值得的。师父曾经数次对你说过,心性尚需磨练,否则难成大事,这一点却一定要牢记啊!”

领头的是个身材结实的中年男子,他名叫全都,乃是王子卫无忌的同门大师兄,在他们门中威望甚高,一向为众师弟所信服。这次卫王举国动员,抗击汉军,甚至亲自去青瓦山庄请动了玄刀门大宗师金永吉出山相助,一众门下弟子们便也跟着师父下山来助力。

金永吉作为极负盛名的武道宗师,在真番这三千里土地上是一个传奇。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三十年前孤身渡海至此,以手中一把玄铁宝刀创下无敌的名头,威震四方。然后开山立派,在青瓦山庄创立了玄刀门,为此间民众所仰慕敬畏,拜在其门下执弟子礼者,达几千众。

金永吉的赫赫威名,连真番王都要加以笼络,卫王的几个儿子都曾在他门下学艺,三王子卫无忌更是常年在山庄侍奉。不仅王室如此,一些贵族大臣家中的子弟,也有许多拜在玄刀门中,习练武艺。可以说,青瓦山庄在真番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次与汉朝开战以后,金永吉被卫王请到王险城坐镇,也好鼓舞士气。原来,这位武学大师不仅武艺已达化境,还是一位胸有韬略的谋略之士。见卫王与国相将军们在日夜策划应对汉军攻势的对策,他在旁倾听良久之后,轻描淡写的献上了一条小小的诱敌深入之计。

听到三万多汉军分两路大举进攻真番,卫王右渠心中还是有些恐慌的。他当初之所以在边境挑起战火,不过是贪图那逃亡到此的齐王世子刘玄献上的几船宝物,答应替他出气而已。恰逢匈奴单于又派使前来,说让他配合匈奴的行动,扰乱汉朝边境,使汉人在北疆一线东西迎接不暇。并答应下他,如果匈奴将来取得大胜,就把整个辽东之地划给真番,成为他卫右渠的国土。

面对这样一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刚刚登上王位正是野心勃勃的卫王又怎能不动心呢?可是等到真的惹恼了汉朝皇帝,派大军汹涌而来的时候,长期形成的附庸心理,使他又有些畏惧和退缩起来。不过在随后听到金永吉的分析和计策后,他的眼中又重新放出光来。

是啊!金师说的太对了,真番这处寒冷偏僻之地,相隔中原太远了,对于这块土地,在长安城中的汉朝皇帝恐怕不会有多大兴趣的。劳师远征根本就是得不偿失,他们又得不到什么好处。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借这次机会,狠狠的打击一下汉人,让他们再也不敢轻易的派兵来侵犯。

金永吉冷淡的口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之意,他似乎非常了解汉朝皇帝的心理。虽然卫王和臣下们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但对他所说的道理是很赞同的。匈奴人把汉高祖包围在了白登山迫使他屈服,从那以后的这么多年里,汉人就一直乖乖的忍受着匈奴人带给他们的羞辱,只是被动的招架而毫无还手之力。可见汉朝也只不过是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罢了,所以这次就大胆的干好了,何况还有匈奴人的策应,怕什么?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在王险城内悄悄地酝酿而成。这就是,真番军队在各个方面假装佯败,全面退缩到大同江以南踞险以守,然后寻找时机,把追击到此的汉军在大同江上一举歼灭!

在汉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个大大的圈套早已经设好了。今天派过来的求和使者,只不过是打着想要投降的名义,来汉军船上探探虚实而已。可惜楼船将军杨仆并不知道,来的那五六人全部是对方的重要人物,汉军将士作战经验的不足,对地形的不熟悉,失败,似乎早已经注定!

转过水墙,在一片宽阔的地带中,黑压压的列满了真番国的死士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这一千多人都是被特别挑选出来的勇敢者。今夜,他们将要去完成一项光荣的使命,冒寒渡江,火烧汉朝军队的两百多艘战船。

真番王子卫无忌作为这次行动的统领者,站到了他们的面前,眼中闪烁着光芒,拔出了身后的直刀……在他们身后,千百帆板小舟载满了冲锋的真番士卒,劲装待发。

是夜,大同江上下一片火海,杀声震天,自楼船将军以下大汉军卒尽数殒身殉国……!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临危受命披戎甲

长安未央宫宣室阁内,元召终于把手中沉重的资料放下,他的心中有一团火开始升起。他之所以劳心劳力的做一些事,积累财富发展军备,尽可能准备得充足些、再充足些,最终的目的,就是一旦大战突然发生,可以尽量的少死一些人。

战争没有不死人的,可是可以想办法用武器装备的优势去少死一些人,三场战争才能解决的事,争取打一仗就能解决。一个王朝的兴盛,需要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物质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财富的急剧积累,而这一切,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人。

在这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时代,战乱、疾病以及乱七八糟的自然因素,导致人口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广阔的大汉疆域内,除了城郭附近的人口比较集中之外,千里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是占了一大部分。

元召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等到北驱匈奴开通西域的大业完成之后,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迎接即将到来的盛世局面,那么社会的发展百业的振兴,将会被大大的拖后腿,到那个时候,就算他也没有办法弥补这个遗憾。因此,人的生命被他看得无比重要。

一次性两万五千多将士的死亡,这不仅是汉王朝的耻辱,是大汉帝国不能承受的损失,更是元召不能接受的事实。然而,血淋淋的现实就摆在眼前,它已经发生了,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再挽回。大汉将士魂葬异国造成的悲伤,相信不久之后,就会传到无数家庭中去。

“朕没有想到……这次过于轻率了。朕将会下旨,对于这次为国殒身的将士们给予厚恤。只是可惜了他们的生命,皆朕之过也!”

许久的沉默之后,皇帝刘彻终于开了口,他的声音有些微微的嘶哑,带着不加掩饰的沉痛,可以看得出,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对他开始膨胀的雄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元召轻轻的舒了口气,压住心头的情绪,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世间事,无风不起浪,当初真番人刚开始出现异动的时候,朝廷就应该重视起来,派人去搜集详尽的情报,查清对方的意图,制定相应的对策,也许就不会闹到今天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臣不言君之过,在这个时代,要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成一些事,这条界限元召一直记得很清楚。

“陛下无需自责,发生这样的事,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现在不是寻找起因和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要赶快想办法去稳妥的解决它。如果情报属实的话,匈奴人既然参与到其中,那么他们一定是蓄谋已久,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如果不赶快派兵增援,那么辽东危矣!更何况,在真番国内还有我大汉幸存的几千将士在等待着我们去救援。臣请陛下,赶快下旨出兵吧,此事绝对耽搁不得啊!”

看着元召严肃的神情,皇帝微微的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到他面前,直视着他的眼睛,神色中似乎有许多期待又有许多难以言说的苦涩。

“元卿,不瞒你说,在接到辽东急报的那一刻,朕很痛心。第一时间就召集几位重臣商议了此事,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丞相和九卿几位大臣的意思是,真番国远僻三面临海的孤岛上,我们就算大举兴兵把他平灭了,汉朝也并得不到什么太大的好处。如果派兵少了,劳师远征胜负难料,更是得不偿失。因此,朕心中也是委决不下啊,所以才派内侍把你急召回来问策。元卿,你觉得那块孤处海外之地,值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呢?”

“陛下不必再犹豫了!中原疆域虽大,但物产终归有时会竭尽。我们千年以来都只注重在陆地发展,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大海之上。臣早就对陛下说过海洋之利胜于陆地百倍,我大汉要想开创前人未曾有过的伟业,就不能只局限于前人短浅的眼光和经验。将来征服海洋,像真番这样的地方,正是我大汉舰队的绝佳出海口,怎么能说是寒僻无用之地呢?”

皇帝被元召说的有些愣神儿,他嘴里喃喃自语的说道:“大汉……舰队?朝廷仅有的那支船队,这次都葬送殆尽了!朕还哪儿来的舰队啊?”

元召有些神秘的一笑,并没有给他解释什么,而是继续顺着自己的话头说下去:“更何况,陛下,臣听人说过一句话,叫做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随着我大汉将来兵锋所至,不仅是真番、南越、东瀛等等这些临海相望的邦国,就算是匈奴、西域这些强盛的陆地之国,都将会成为听从大汉帝国意志的属邦。陛下,这就是臣为陛下策划的未来蓝图,陛下可有意乎?”

狮子的咆哮只有猛虎才能应和,巨龙的雄心,也只有无尽的苍穹才能匹配!听明白了元召话外之意的皇帝,眼中蓦然放射出骇人的光芒。在旁边小心翼翼侍立伺候的韩嫣,在这一刻忽然有一种错觉,眼前这两个人的身影十分高大,有一种无形的浩然之气,冲出宣室阁,盈荡长安城,直上九天云霄,自己需要仰视才能平息心中的颤栗。

“可有必胜把握?”

“陛下若授全权,臣必全胜而还!”

“可有何条件?”

“放手任臣所为,不受任何约束,只此足够。”

“需朝廷出兵几何?粮饷多少?”

“无需动朝廷一兵一卒,粮饷臣自筹之……但将来收益也需要准许臣自专。”

“……朕要的是灭其国,收其土地子民,对屠杀我大汉将士者,血债血偿之!”

“如陛下愿,臣将十倍还之!”

听到这响亮而坚定地保证,皇帝转身回到御案前,几丈远的距离,脚步竟然显得有些急促。

“韩嫣!拟旨,自即日起,拜长乐侯元召为大司马,征东大将军,一切征伐辽东事宜,全权委托之!……钦此!”

韩嫣心头大震,不敢怠慢,连忙躬身上前,片刻之间草拟好旨意,皇帝见与自己意思丝毫无误,用印之后,亲自递给元召。

“元卿,一切委托与你,愿你此行,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辛苦你了。”
首节 上一节 37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