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69节


司马明珠长得虎头虎脑,眼神灵动,十分惹人喜爱,再加上与自己亲近,元召也非常喜欢这个预定下的小弟子,就算没有文君的嘱托,也会好好传授他本事的。

一边逗弄着明珠,一边说着话,元召在文君的帮助下脱去显得的有些单薄的衣衫,换上新做的棉衣,正是修短得体,十分合身。他这些年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是苏夫人和文君给他做的,恰如长姐一般,照顾的无微不至。

再稍晚些时候,司马相如从前面待客回来了,他身为主人,四处应酬,倒是没有喝醉。拂去身上的一身落雪,神色间踌躇满志。

天色已晚,大多数的来客都已经安排地方住下。文君亲手去烹了清茶,司马相如与元召两人轻松叙谈,没有外人,不必拘束。

“蜀中那几家豪门的事,你都答应他们了?没有什么妨碍之处吧?”

司马相如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怕是因为自己的关系,元召碍于情面,才不得不答应下那些人,如果因此影响到他的大计, 那就不好了。

“呵呵!放心吧长卿兄,我知道你顾虑的是什么,那绝对没有什么关系的。实话跟你说吧,就算他们这次不来找我,我也会想办法去找他们的。”

“哦,此话怎讲?”司马相如听到元召这样说,有些微微的疑惑。在他心中想来,那些蜀中富豪们,不过是借了自己的关系,搭上了元召的这根高枝而已。

“开通西域之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的话,已经成为定局。这是朝廷的一项大动作。长卿兄,开发西南夷得到的好处,我想没有人比你会更清楚吧?可是与西域诸国比起来,西南夷这点儿利益,又算不了什么了。呵呵!”

司马相如把手中的茶盏放下,脸上露出吃惊的神色。西南夷的差事,是他一手包办的,可以说从平叛、安抚直到开发,这其中的种种细微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长乐塬那支迅速膨胀扩大起来的船队,在这两三年的时间,到底从西南夷与中原商贸的流通中,赚得了多少利润,大体估算一下,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司马相如的志向虽然是在朝廷军政,对经济商贾不感兴趣,但元召这种赚钱的手段,他也是暗暗钦佩不已的。可是现在听他的口气,在西南诸郡得到的好处,竟然不值一提,难道,开通西域,竟然有这么大的价值?

“元哥儿,难道这次开西域的决策,除了在军事上的目的之外,于经济之道还有天大的好处?”

“那是自然!剪断匈奴人的侧翼,为两国战争的爆发提前做准备。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可以说只不过是一个附带的条件。就算不这样做,大汉打败匈奴人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元召侃侃而谈,对待司马相如、终军、东方朔、严助等这些以后将会是他在朝堂上很重要助力的人,每次谈话,他都力求讲的明白些,使他们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和计划,久而久之,相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手段,会受到熏陶和影响的,这才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西域那些国家的财富和物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而且西域往西的世界,更有千邦万国。有很多我们从未见过和听过的文明存在广袤的大地上。西域的通道一旦打开,就等于打开了一扇汉朝通向世界的大门……毋庸置疑,我们大汉是这个时代最强盛的王朝,有着璀璨的文明,庞大的军队,深厚的经济基础……可是要想把这种强大永远得保持下去,只依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绝对不行的!只有不断的吸收、学习、获取外面世界的精华为己所用,做到包容兼并不断成长,才是王道!”

司马相如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他自负才华,游历天下,探寻世间大道,自以为已经理解了古之先贤的许多治世道理,可是今天听元召一席话,竟然有茅塞顿开之悟。这位闻名天下的才子,不禁站起身来,郑重地整理衣冠,躬身下拜。

“元侯心胸,令人拜服,长卿远远不及!今后在朝堂之上,愿时时加以提点,聆听大道。”

能令这位自负甚高的大才子折腰,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事。在司马相如看来,词赋文章不过是小道罢了,只有真正具有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人,才是最值得敬服的。

元召自然不会托大,连忙逊谢一番。两人契阔相谈,甚是投机。文君在一边笑语盈盈,红袖添茶,直到夜深明珠儿困得睡着了,方才各自归去歇息。

在今天的酒宴上,当那几位代表着蜀中财团的富商,一番敬酒恭维之后,向元召委婉地提出,能不能在朝廷的西域计划中有所作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除了元召之外,现在还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这条道路的开通,对中原,对大汉王朝,甚至对整个汉民族的历史意味着什么。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元召相信,在自己亲自开拓和主持下,将会比历史上的那条“丝绸之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也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这将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也不是只凭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就能做好的。这需要战争与流血,需要侵略与慑服,更需要融合与包容,互惠和互利。想做到这些,只凭着大汉军队的锋芒是不够的。

以战争作为主要手段,以汉家文明为熏陶,辅以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从军事、文化、经济三个方面展开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最后收获最大的庙堂利益,这就是元召作为尚书令,为皇帝制定的西征国策。

在元召的构想中,清除掉匈奴人的威胁,打开西部国门之后,与西域各国的商贸交往,只凭着朝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而这些富有长远眼光的豪门巨富,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商贾逐利,天经地义,只要给他们画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那么,只要有十倍的利润,他们就会不辞辛劳,有五十倍的利润,就会趋之若鹜,而如果有了百倍以上的利润,那么就可以拼上身家性命放手一搏了。有时候,元召感觉与这些人打交道才是最轻松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能挣钱,挣富可敌国的大钱!所以,要想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出力,只要能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至于领着他们挣大钱,对别人来说也许很难,但对于元召来说,这算是个事吗?这片千年之前的广阔天地间,有的是未知的财富等着去开采、去发掘,他需要的,只不过是随便的动动手指而已……!

第二百八十四章 戎马山河为繁华

几天之后,清雪初停,元召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长乐塬。随行的队伍里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关中徐家的公子徐乐。

徐乐是从遥远的东海之滨齐国回来的,眼看冬天到来,一年的日子也快到头了,免不了要回来对家族的产业做一番盘点,这是惯例。而今年尤其重要,因为,他接到了元召的消息,年关之前,将会在长乐塬上进行一次聚会,希望他能赶回来参加。

自齐王刘定国死后,齐国作为第一批被朝廷推恩令实行的诸侯国,很快就被分成了十几个小诸侯,他的那些儿子们,每人都分得了大小不等的几个州县作为自己的封邑之地,从此成了一盘散沙,只能乖乖的听从朝廷的诏令,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生出异心来了。

唯一没有屈服的是齐王世子刘玄,那个在明月楼和元召起冲突,被小冰儿断去右臂的家伙,领着忠于齐王的那些心腹们在起兵作乱没有成功后,出海而遁,不知所踪。

齐国的盐业新政正在全面铺开,在少府官员的配合下,以徐家为主导的十几家盐业世家已经全面接收了东海的所有盐场。作为主导者的公子徐乐,深知自己的肩头责任重大,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唯恐辜负了元召的重托。

精盐的新法制作,彻底的改变了过去粗糙的海场晒盐法,看着那些大黄颗粒逐渐变成洁白细盐的过程,无论是少府的官员,还是盐商以及普通的劳作者,无不心中激动万分。他们心中都很明白,有了如此重大的改变,辽阔的东海财富,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真正的国家宝库。

千头万绪,自然是十分繁忙,但在接到元召的消息后,徐乐一点儿也不敢怠慢,把所有事宜详细的交代清楚之后,动身西行,千里迢迢一路回到了长安 。

徐乐与司马相如也是多年的好友,当初他们七八个人共同结伴游学天下,以文学之名为世人所知,被称为一时的才俊。却没想到,几年过去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这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就是他与终军、司马三人了。

终军自不必说,现任司隶校尉,这一新设不久的官制,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权威的重要。在许多明眼人眼中,不过几年后,司隶校尉署必然会超越甚至取代廷尉府,成为大汉王朝最重要的执法机构。而司马相如凭着平定叛乱之功,又已经有过镇抚一方的经历,这次回到长安,必定青云之上,九卿在望矣!

徐乐虽然舍弃了仕途,但却没有人敢轻视于他。只要看看东海盐政被徐家所主导这件事,就羡煞无数人,只要不出什么别的意外,徐家必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汉域内的顶级豪门之一,富贵无极。

想当年徐乐那也是自视甚高的公子,除了寥寥几个他看的上的朋友,别的人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界。可是自从一见元召,他就被其折服了。在第一次见面偷听到元召与司马夫妻的对话,他毛遂自荐的跳出来表达出自己想从商的心志后,从此就追随着元召走上了一条从未敢想过的路。

这件事,也成为他在往后的许多年里对无数人吹嘘过的一次经历,为自己的心明眼快而洋洋自得。徐家就是因为他抓住了这次时机,成为了几乎是与国同休的庞大世族。

在青郊外酒楼的时候人多嘴杂,自然不必细说。回长乐塬的一路上,徐乐满腹激动得向元召汇报了东海盐政的发展,形势一切大好,未来值得期待。元召自然是非常满意,自己当初所托得人,倒是省却了很多操心事。把这一块交给徐乐,他很省心。

元召有个初步的设想,在今年的元日来临之前,要进行一次盘点和总结了。他要看看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底取得了些什么样的成就。现在掌握在手中的实力到底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地步,他想要做到心中有数。来年一系列的大动作都要展开,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元召自从去西域打接应,回来后直接去了长安,然后受伤养伤一直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在长乐塬这边了。此时见他终于归来,所有人都十分高兴。在不知不觉中,这个身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坚定的依靠,他的一举一动已经影响深远。

长乐塬那座木质大厅内,碳火烧得十分温暖,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聚在这里,迎接了他的到来。面对着一双双热切的目光,元召心中有很多感慨,眼前这些人,都是他最值得信任的班底,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建设中的长乐塬,将会是他迎接各种挑战的底气所在。

在长安城内的经过,元召并没有细说,那些事关朝堂争斗的事,由他自己去应付就可以了。而这些追随者,只要他们一直充满希望的去做事就好。这不仅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将来,更是为了他们自己。

面带微笑的匈奴王子余丹,与元召在随后进行了一次单独的相谈。他们所谈的内容,外人自然不得而知。在这次大汉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余丹王子的势力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元召答应过他的事,自然不会食言。
首节 上一节 36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