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68节


虽然没有细说,但西南夷地方现在的情势,元召心中自然是清清楚楚。不仅是他清楚,连皇帝和几位重要大臣心中,也都是明白的很。这自然是得益于通往西南夷的水路和陆路都已得到打通,交通便利,商贾往来不断,千里消息两三日即至。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西南夷的叛乱已经彻底的平息,当然也还有少数的部落酋长以及蛮夷贵人们,不肯屈从,遁入山间偏僻之所,继续进行着对抗,但大多已经不成气候,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威胁了。

西南夷诸邦国的难以治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这些部落联盟们,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很多年里,就已经和中原地区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更是对接壤的秦国侵扰不断。

秦惠文王时,秦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以便全力征伐东方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举兵西征,先后灭掉巴蜀两国以及一些小的属邦,彻底清楚了后防的隐患,并在此设立巴蜀郡。等到秦王统一天下之后,更是对这片地区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扫荡,设立了六个郡县,以加强对这些蛮夷少数民族的管理。

然而,自秦末大乱,这些地方失去了控制以后,又重新陷入混乱之中,纷纷割据成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藩国,狂妄自大,自以为汉人再也没有能力管到他们。

在汉朝建立后,最初的几十年里,朝廷对这些地方确实是无暇顾及的。虽然后来他们闹腾的狠了,地方郡县也派兵平剿过几次,但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这是因为一则道路难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兵根本就无法进入。二是因为朝廷对这片地区的重视不够,在当政者眼中,不过就是些蛮荒不毛之地,就算是费大力气把他们彻底的归入大汉版图,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甚至是得不偿失。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自从几年前,元召在朝堂上正式制定出开发西南夷的计划,并且很快就取得巨大的收益以后,尝到甜头的皇帝,早已把那里看成了是一块宝地。

短短几年的时间,汉朝不仅迅速的平息了西南边境的骚乱,诛灭了几个领头作乱的藩王,在南夷地区,一共设置了三个郡,它们分别是健为郡、柯郡和益州郡。而在西夷地区,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越隽郡、沈黎郡、汶山郡和武都郡。并且重新在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君长中,选择了两国的君长封王,即夜郎王和滇王,以安抚当地百姓。

从此以后,这片地区划入汉版图,正式成为大汉帝国的郡县。

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就稳定了局面,当然与官拜中郎将西南镇抚使的司马相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连皇帝也没有想到,因为才学之名而进入他眼中的这位司马长卿,竟然是如此文武双全、腹有韬略之辈。

虽然这其中也与元召早就策划好了一切大局有关,但司马相如能够在那么错综复杂的局面下,迅速地做到今天的地步,已经足以看出他的能力了。因此,皇帝早就表露出意向,这次诏他回到长安,是要准备大用的。

也难怪皇帝的看重,自从开始开发西南夷以来,水路和陆路两条通道,都被逐渐的打通开来,中原汉人和那些少数民族的交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类商品流通络绎不绝。不说广大民间财富的增长了,就是他自己在宫中的那座“小金库”,现在如果被外臣知道那里面究竟蕴藏了多少的财富,恐怕都会惊得目瞪口呆的。

皇帝那座内库里的财富,都是这几年元召替他迅速积累起来的,而其中的一大半,就是来自西南夷。其余的是来自南海和东越。

不过就是发动了几次小小的战争,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收益!皇帝每次去建章宫翻看卫子夫给他掌管着的那本账簿时,他是都会发一番感慨的。是的,这几次胜利来得真是太容易了,容易的甚至连正规的大汉军队都没有调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损耗,就开疆扩土,财源广进!

每当想起这些,皇帝的内心就极度自信起来,他自然明白这一切为什么会来的如此容易。想想自己当初建功心切,草率的就定下来马邑之围的计划,不惜调动全国三十多万精锐汉军,耗费了物资钱粮无数,想要诱杀匈奴单于,可是到头来却劳而无功,差点儿沦为笑柄。

眼前的大好局面都是从元召开始正式参与朝政开始扭转的。不管是平定东南越之乱,还是开发西南夷,他都是首创策划之功。而在这其中涌现出来的英才,如严助、终军、司马相如还有后来出使西域立下首功的张骞,也都是与他的大力举荐脱不开关系。而这几个年轻才俊,也不负众望,出马之后,都立下赫赫功勋,为大汉的一步步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从元召到司马相如这些人,皇帝都是特别对待的。他相信,元召领着这些青年才俊们给他创造的奇迹,将会越来越多,对这一点他很期待,也给予最大的相信和支持。

一道封赏的圣旨,已经随着司马相如回家的脚步随之而到了。元召赶到酒楼时,熙熙攘攘,青郊外聚集了一大批道贺的人,甚是热闹。

“赏万金,赐封镇远侯……!”

皇恩浩荡,虽然只是没有多少封邑的关内侯,但司马相如以一介白衣出身,也已经是难得的殊勋了。更何况,他已经简在帝心,前途未可限量。

早就听到消息赶过来的旧日好友们,看到昔年和自己一同游学天下的这位新晋侯爷,举手投足间,与往日气度已是大大的不同。心中的滋味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儿是相同的,那就是感到欣喜和振奋。

当今天子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方式,果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啊!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愁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看看这几个曾经的好友,终军、严安、徐乐、司马相如,都已经算得上是功成名就,真是羡煞旁人!

司马相如今天的心情就不用说了。看着旁边无怨无悔的追随他这些年,眼角已经添了细微皱纹的文君,再看看抱在怀里白白胖胖的儿子明珠,心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如今自己终于不负胸中所学,开始大展鸿途,这其中的功劳,倒有一大半是属于文君的。只是她不需要他说出什么感激的话,眼神中的一抹柔情,就已经足够了。

所谓锦上添花,热火烹油,这样的事总是来得格外热闹些。这几天,不仅司马相如的朋友们都来到贺喜,就连得到消息的那些与卓家交好的蜀中豪门之家,都不远几百里,跟着卓老爷子前来了几十位。

青郊外酒楼的所有人这几天都忙坏了,名下的所有店面都已经停止了营业,专门儿为自家主人招待这件事。大道上的马车都排出几十里去,每日里贺客盈门,酒宴摆成了流水席。

不要说蜀中第一豪门卓家不差钱,就是不用娘家人的张罗,只卓文君主持的青郊外这一片产业,也已经是不凡的身价了。要说最高兴的当然还是她,不仅与卓家人和睦如初,而且长卿仕途终于得偿所愿,今日一家团聚和美,可谓再无所求了。

因此,当元召来到的时候,文君脸上的笑就满足的再也盛不下了。她亲手把这个小弟拉到主位上坐下来,给大家隆重的做了介绍。

久在长安的几个朋友当然认识元召,他们早已经恭敬地拱手示意。而大多数的人是只听过他的名声,并不认识本人。当听到眼前这个看年纪不过十五六岁的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长乐侯时,所有人都心中激荡起来。

而这其中最激动的,就是远道而来的那十几位蜀中富商们了。他们最懂的寻找商机,对一些朝廷动向敏感的很。朝廷想要开通西域的消息,令他们感到无比振奋,因为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就在眼前。因此,蜀中财团来到了长安,为的就是见元召一面而已!

第二百八十三章 笑谈天下布棋局

暮色长安,琉璃檐下,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来此季最匆匆,擦肩一叶都牵挂。

须待明日,还有梅花,风雪归人骑白马。多少家国天下事,红尘落地在天涯。

朔风横过关汉大地,长安城内外又开始飘起雪花。终南山远近的山林丛木,渐渐披上银白。今年冬天的雪似乎格外多,一场连着一场,连绵的似乎没有尽头。

外面虽然是飞雪连天,青郊外酒楼内却是热闹非凡。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元召就算是酒量再好,面对着这些豪爽热情的关中汉子,也终于顶不住了。在这个时候,两个厉害的徒弟是无能为力的。后来还是文君替他解了围,强行把他从包围圈儿中拽了出来,带到后院,让他好好休息。

元召沉沉睡去,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暮色时分,房间里生了炭火,灯光中感觉很温暖踏实。一个小小的身子,在他身边爬来爬去,胖乎乎的小手总是想来拽他的头发,却被在一边的人一次次的又拖远些。

“醒了?你啊,以后要注意些了,喝酒伤身,身子还未长成,自己不懂得爱惜自己啊!”

已经作了母亲的女子,举手投足之间更显得温婉,一边嘴里嗔怪着,一边把手中刚刚做好的棉衣递过来,示意他穿上试试。

元召有些不好意思的翻身爬起,连忙伸手接过来,自己酒醉睡到这么晚,却又劳累文君阿姐在一边守候,心中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

在一边玩耍的小明珠,见他终于醒过来了,知道母亲不会再阻止自己,早就爬到他的身上,调皮的翻来翻去,却是与他甚是亲近。

“这小东西与你倒是投缘,轻易见不了几次面,一见面就不要娘亲只想要师父了啊,呵呵!”

“明珠自然是聪明的,有阿姐和长卿兄长的熏陶,将来必成大器。”

世间有哪个母亲不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呢?听了元召的话,卓文君早已是眉花眼笑,她现在心中尽是喜悦和满足。

“先说好了啊,你这个师父可不许偷懒,一定要好好的替阿姐教育好他,再过两三年,等他稍大些,就去放在你的身边,我们也好安心些。”

“阿姐放心就好了。只要你们两人舍得他吃苦,我一定竭尽全力,好好的把明珠儿打造成一颗真正的明珠!”
首节 上一节 368/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