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66节


不仅皇帝和他们吃惊,就连公孙弘都是心中一震,元召小小年纪,对儒家经典已经如此精研,实在是难能可贵,不由得佩服的拱了拱手:“元侯博闻,正是此理!”。

元召点头致谢,却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下说下去:“至于世间作奸犯科为恶之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没有能力完全清除掉的。他们有时候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因为携带弓弩而致罪吗?如果今天朝廷真的制定下禁弩的法令,束缚住手脚的只是守法的良民而已。到了那个时候,为恶者依旧持之以作恶,而安善平民却失去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此消彼长,只会令得恶人的势力更加嚣张,而大大增加郡县的治理成本和难度,这是最不可取的。所以,禁弩之议,微臣是万万不能附和同意的,请陛下三思!”

话音落地良久,大殿上下一片寂静。终于,轻轻的击掌赞叹从御座上传来:“元卿,此言大善!丞相及众卿以为如何呢?”

丞相公孙弘躬身心悦诚服:“陛下,元侯高论,令人佩服!这正是谋国之言,臣愿意收回建议,还望陛下恩准。”

随后,接二连三的赞同之声开始在含元殿上响起,不必说皇帝已经首先称赞了,平心而论,元召的一番言辞,正是堂堂正正的大国牧民之风范,但凡是持正之臣,无不从心底佩服。

皇帝刘彻非常高兴,今天的大朝会,可以说是十分成功!决策的几件大事,都是对大汉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更换皇后,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皇帝自然清楚,元召对窦、卫两家的影响力,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开通西域举兵西征这件事,更是得到了所有臣子众志成城的拥护,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踌躇满志,自不待言。

相比较起这些,元召的成长更是令他高兴。 这小子一天比一天更加具有了朝廷重臣的模样。一代名臣的气度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如果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开始成为朝堂上的栋梁,那么,自己以后的大汉三代君王近百年的社稷安稳,就能够得到保障了。作为皇帝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令他安心和宽慰的呢?

皇帝哈哈大笑着宣布退朝,他兴冲冲地奔向了后宫,今天的这种喜悦和兴奋,他要去找一个人好好的分享,那就是即将成为大汉新皇后的卫子夫。他觉得,这将会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大汉帝国,从明天起也许将会与从前再不一样了!

接受了同僚们一路称颂和赞叹的元召走出未央宫,朱雀门外早有崔弘和小冰儿等人在等着他回府。马蹄踏过长安的街道,元召眼底掠过市井繁荣街肆间的热闹,心中情绪有着微微的起伏。

但愿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让这个时代和这片土地,变得更好些,再好些!这毕竟是汉民族后裔祖先们的栖息生活之地,如果没有这些先人们的开拓和进取,又何来后世的巍巍华夏,赫赫中国。

其实在今天的朝堂上,有一个隐藏在他心中更深的期望,他没有表露出来。那就是他希望延续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那种“尚武精神”,永远不要在国人心中泯灭!只有一个具有烈烈威武的民族,才是一个强盛的民族。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这种精神深存在骨子里,那就永远不会受到屈辱和屈服。

不仅是大汉的军人需要这种精神,身为大汉的每一个子民,也要具备这种精神。这是一种人格的自尊和自强。一个国家可以凭借此而雄霸四海、威震八方。一个人可以凭借此而独立自由、不屈不挠!既然这种尚武精神的传承,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让它断绝过,后人又有何理由不去继承呢!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消磨尽了这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沦为丧失了嶙峋风骨的奴隶,每天过着苟苟且且仰观鼻息的生活,那他连自身的权利都没有勇气去抗争,等到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那一刻,难道能指望着这样的人拿起从未摸过的弓弩,去奋勇杀敌不惜此身吗?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绝不是一句只用来鼓舞人心的空泛口号。长安街头,阡陌巷口,元召用力拍了拍战马,踏碎残雪后,激荡风云升。

第二百八十章 柔情似水意何如

几天之后,元召的伤势已经全部愈合,他正悄悄策划着怎样赶快回到长乐塬上去。这段时间,侯府里实在是太闹腾了,弄得他一个头两个大,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了。

温柔乡是英雄冢啊!自从他受伤以后,听到消息的苏夫人就带着灵芝,从梵雪楼搬到了长乐侯府中来,每日对他细心的照顾,似乎是又回到了他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些日子。

对于元召来说,梵雪楼就是他的第一个家。孤独的灵魂在那儿得到了第一次慰藉,他素来对苏红云有着孺母情怀,在那些慌恐不安的夜里,梦醒之际,是这双温暖的手替他擦去过泪水,他终生难忘。

苏夫人最知道他的口味,会变着法儿的给他做一些可口的饭菜,令元召食欲大开,有时大家在开玩笑地说起来,说他养伤的这段日子,身上的肉倒是长了许多,都是拜苏夫人所赐了。

如果只是这样的氛围,当然会令人感到很温馨。不过,世上的事哪有那么如愿嘛,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许多小小的烦恼,十五六岁至二十岁之前的这段时光,正当其时。

元召,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而且,非常非常之棘手啊、啊、啊!

苏灵芝当然也跟着苏夫人在这边住下来。她的年龄比元召大了两岁多一点,当初把这个“弟弟”带回家的少女,早已长成了大家闺秀的模样。

有很多事情,虽然并没有挑明,但所有知道元召从前经历的人,都明白苏家母女在他心中的重量。当初势力遍布天下的流云帮,之所以一夜之间风流云散,帮主郭解身死族灭,不过就是因为擅自抓走了灵芝而已。

而且,在主父偃、管家元一以及元召身边的所有人看来,苏灵芝正是他将来的良配。身量已经长成的女子不仅温柔美丽,而且落落大方,性子和善,与所有人都合得来,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重。

人与人之间在身份低微时患难过的情意,是最值得珍惜的。在梵雪楼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元召也曾经默默的想过将来,无论会发生什么事,灵芝,他决不会辜负。

苏灵芝的美,在于心灵纯洁的如一块璞玉。自从元召铲除流云帮的威胁,帮梵雪楼的所有人度过难关以后,她的心早已经全部交给了他。

这个自己亲手从长安城外领回来的陌路人,无论他这些年来成长成了怎样的英雄,在她的眼眸深处,仍然还是当初叫她灵芝姐的那个孩子。她为他洗衣服,帮着母亲为昏迷中的他洗澡,听他讲一些离奇的故事,向他学会吹奏竹笛……那些令人怀念的往事,在他不在身边时,她都会甜蜜的想起,不分秋月春风、朝朝暮暮。

元召自然能感受到灵芝的深情,他们虽然没有说过一句关于感情的话题,但这些本就无需用嘴说出来,它们就在细致无微的关怀中,在眼波柔情流转间,在嫣然低语的月光下,在回眸一笑的默契时。

冷霜冷雪姐妹与灵芝相处的也很好,在她们眼里,如果将来非得接受有一个人成为自家主母的话,那这个人就非苏灵芝莫属了。别人,她们绝、不、接、受!

当元召看着这对双胞姐妹在自己面前耍小脾气,嘟着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有些窘迫的揉着额头,嘴边苦笑,心里发虚。难道,她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也怪不得英勇无敌的长乐侯爷感到棘手呢,因为,最近府中的态势有些微妙啊!也不知道皇帝和建章宫中的卫子夫是怎么想的,自从上一次跟着太子刘琚出宫来侯府看过元召一次后,利安公主素汐就会隔三差五的跑过来,而且一待就是一天。她与灵芝是好姐妹不假,可是就不会避避嫌嘛?这毕竟不是梵雪楼,这是长乐侯府,是臣子的家里,大汉长公主整天跑来跑去的,也不怕长安城里的人议论……!

呃,这些话当然不是元召说的,是那对姐妹花在他耳朵边不满的嘀咕,因为,她们敏感的觉察出,长公主素汐那双温柔的能滴水的眼睛,看向自家小侯爷的眼神不对,很不对!

这样的话题,元召只能是无言以对啊。他有生以来,最不善于处理的,就是这样的感情问题,可是偏偏就弄得这么复杂。确实是有些复杂啊!如果再让大家知道,偶尔有时候的深夜,还会有一个飞来飞去的“黑衣女侠”来他房里,做一些天知地知的事……元召抱起脑袋,嘟囔着“头疼啊”!虽然不明白小侯爷胸受伤为什么喊头疼,不过,冷家姐妹还是闭了嘴,乖乖的退出去,让他好好休息。

安静了没有一会儿,外面又乒乒乓乓的打了起来,元召不用出去看,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素来互相看不对眼的小冰儿和冷雪又开打了!这样的事情在这段日子经常发生,大家早已经都习以为常了。

这一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自从当年刚开始认识就和不来,姐姐冷霜脾性好,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的与人为难。而妹妹冷雪则不同,性情有些刁蛮,这一点倒是与小冰儿在有些时候相似些,也许正因为如此的缘故吧,两人打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小冰儿跟着元召大部分时间在长乐塬,回长安的时候不多,两个人还安生些。不过这次,都在长乐侯府待着,自然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了。好在都还下手有些分寸,不至于闹出什么事来,即便如此,就已经鸡飞狗跳够元召头疼得了。

长安城是不能再待着了,还是赶快回长乐塬去的好。元召正在想用什么借口溜之大吉的时候,管家元一走了进来,告诉他有客人上门拜访小侯爷来了,并且十分有礼数的投上了拜贴。

这么正式?会是谁呢……元召疑惑的接过来看时,脸上神情微动,心中大喜,此人竟然主动前来,大事可成矣!一定要想尽办法的说动他才行啊。

对待别的人可以随随便便,对待此人,元召决不能大意,相应的礼数一定要做到。听着小侯爷郑重其事的吩咐,大开中门迎接,然后穿好正式的衣服,做出一副庄重的表情,向外面走去。管家元一和冷家姐妹都是又惊讶又疑惑,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诸侯国相而已,怎么小侯爷会如此隆重呢?

听到他们跟在后面互相小声的嘀咕,元召脚下不停,嘴角却暗暗得意地笑起来。他早就心中有过计划,要想个什么办法,把这个人拉到长乐塬上去,因为,他有重要的用途,如果得到这个人的助力,那么,即将落成的长安学院,格局将会大大的不同。元召为之忧心想了多日的招揽天下大儒人才计划,将事半功倍,从此无忧矣!

不错,今日来登门拜访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江都相的董仲舒是也。

如果没有元召的介入,董仲舒现在的名声和地位,将会更加的显赫而不同。不过很可惜,老天开了一个玩笑,把元召从几千年后扔到这儿来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都随之而被改变。元召远远地看到在大门外已经走下马车,静静等候着的那个身影时,心中不由得闪过一丝惭愧,这老头儿,如果知道是因为自己而阻断了他的伟大使命,使儒家学说没有因为他而被推上神坛,会不会去找刀子跟自己拼命啊?

不过,自己有一条更好的道路,将要引领着这个王朝迈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就只能对不起他了 。如果可以,元召想把这位儒家宗师级的人物,放置到长安学院之中,也许那儿才是他余生最合适的位置。

虽然后来的《汉书》中评价董仲舒有王佐之才,把他提高到和伊尹、吕尚这些人一样的水平,甚至连管仲、晏子这样的都比不上他,可以说地位已经无以复加。但在元召看来,这是汉朝的国史遵照皇帝的意思对他过于拔高了。

平心而论,在原先的历史上,董仲舒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体系,对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皇帝手中的权力得到空前的集中。但这并不是他本人全部想要达到的目的。董仲舒比谁都清楚,他给皇帝铸造的是一把怎样锋利的剑,这把剑握在皇帝手中,在劈开一切束缚皇权发展的枷锁同时,也可能会伤及无辜甚至作恶,因此,他是给这把剑配了一把剑鞘的。
首节 上一节 366/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