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65节


而他以后的那些丞相,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了,在汉武皇帝叱诧风云的几十年岁月里,竟然走马灯一般的换了十多位丞相,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到了后来,丞相不仅没有什么权力,而且作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代替皇帝承受失误罪名的替罪羊。大汉丞相,几乎已经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这就难怪后来因为无人愿意担任这一职务,皇帝强行宣布少为宫中侍卫,积军功封侯,七次拜将军出击匈奴的公孙贺为丞相时,这样一位驰骋疆场的宿将竟然惊呆了。当侍者把相印捧到他面前时,他都毫无察觉,直到冰冷的丞相大印放到他手上,他才如梦方醒惊的连连后退,不肯接受。见皇帝不肯答应,他竟然扑通跪倒在地,泪水横流,不住地磕头,请求皇帝另选他人,否则他就长跪不起。皇帝刘彻却并不管他,一言不发,自己拂袖而去。

面对匈奴铁骑都没有皱过一下眉头的这位重臣,万般无奈,捧着相印走出大殿的门口后,仰天长叹:“我从此就完蛋了!”

他的预感一点儿都没有错。果然,没过两三年,公孙贺便因为儿子犯罪受到株连,被夷灭了三族。丞相大位变成这样令人可怕的一个官职,也算是历朝历代的奇葩了。

公孙弘今天在朝会上附带提出的禁止民间持弓弩的建议,其实也算是一次揣摩圣意。不管怎么说起来,这都是对朝廷统治有利的事,他相信,一定会得以实行的。

然而,满朝唯唯,却有一人谔谔!面对皇帝的询问,大汉尚书令、长乐侯元召站了起来,走到了大殿正中。今天,在这样的场合下,有一些话,他想说。在大汉王朝即将要开始奋激四海,威震八荒的前夜,有一些事,他想要正本清源,为后世开启一个正确的方向。

听到元召问出的问题,含元殿上有片刻的安静。很多人不明白,他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皇帝陛下是问他对禁弩一事的态度,这位小侯爷一下子把话题转到人类起源去干嘛?

“元卿,朕也曾熟读史书,虽然上古先民不知道确切起源于何处,但从茹毛饮血任凭野兽侵袭,到开始学会制作简单的木石之器物保护自己,这些古书上还是有过记载的,朕也略知一二。”

见臣子们大眼儿瞪小眼儿的半天没有人说话,皇帝刘彻终于忍不住,他怀着心头的迷惑,看着神态自若的元召,不知道他接下来会说出怎样的一番道理。

“陛下博闻强识,令人钦佩!不错,人类开始学会制作武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在先民时代,没有房屋村社,更没有城堡的庇护。人们衣不蔽体,依草木树丛为居。男人们用树枝和石块儿制作出简单的武器,用来抵御野兽的袭击,保护自己和妇孺弱小的安全,同时还可以用来杀死猎物,充当食物赖以存活,这就是人类最先武器的由来……。”

殿内群臣听他侃侃而谈,有些人便微微点头。他们中不乏饱学之士,对于这些事,自然知道的很清楚。即便是一些不通史书的武官们,权当听故事,倒也觉得有趣。

“……我们的先民祖先,就是依靠着简陋的木棍和石块做武器,进行着防御和狩猎,才得以繁衍生息,开始逐渐的进化。随着时光变迁,岁月流逝,人类逐渐的壮大,手中的武器也在渐渐的变强。从木石终于演变成了青铜、镔铁等材质。开始出现刀、枪、戈、锤、斧这样的利器,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含元殿一角的台案后,名叫司马迁的年轻史官在一字不漏地记录着,他的心中很是惊讶。他从小博闻强记,利用太史令署中的便利条件,得以阅读大量的上古典籍,已经算得上是知识渊博之人,可是现在听着元召说起这些事,连他都觉得很新鲜。小侯爷还这么年轻,他肚子里的学识,究竟是从哪儿得来的呢?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制作出武器的本意,不是用来伤害同类的,而是用来禁暴讨邪的!它们不是害人的,而是保护人的。安居乐业的时候,就用它们来狩猎以备非常之需。如果有了危急之事,就依赖它们来保护安全……。”

元召的话回响在大殿中,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开始有些触动,他们心中觉得似乎开始明白了元召想要讲述的道理。却听的元召的话锋一转,变得逐渐激昂起来。

“只是,到了三代圣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类开始产生私欲,自商周开始,为了争夺资源和权力,忽起兵戈,开始自相残杀起来。武器,从此开始显露出它冰冷嗜血的另一面!等到周朝逐渐衰落,天下分裂成千百诸侯国,互相攻伐,以强欺弱,以众凌寡,天下大乱。春秋战国绵延几百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没有了正义和道德之分,只以杀场交锋胜利为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武器械得到大力发展,血流成河,千千万万的人死在了曾经用来保护人类的兵器之下……!”

皇帝刘彻神情微动,兵者,不祥之兆也!这一点,他早就知道,因此,他现在的心中,对出兵征伐还是很慎重的。不过,他也知道,元召今天说这番话,不是用来说战争残酷的,而应该另有目的。

“长乐侯,你说这些,又与禁弩之议有什么关系呢?哼!管子商君这些先贤说过,天子之道,所谓牧民,天底下的民众,就如同是羊群,需要朝廷以法牧之。要让更加他们温顺听话,就不能让他们长出犄角,武器弓弩之属,就是他们的犄角了。陛下,在微臣看来,不仅弓弩要禁止私人持有,就连刀剑之类也要好好的加以限制才行啊!”

旁边一人傲然站起身来,冷冷地看着元召,打断了他的话。却不是别人,正是御史大夫张汤也。

元召轻蔑的瞟了一眼这位政敌,从刚刚踏上大汉的朝堂开始起,这家伙就开始和自己作对,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一有机会就找茬,虽然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却还是越战越勇,也算是一个狠角色了。

“张汤大人是以擅长大汉律法而闻名的,却没有想到,说出的话来却如此愚蠢,简直是食古不化,令人可笑!”元召对敌人向来毫不客气,不管是政敌还是杀场的敌人,从不手软。

两人已经是老对手了,彼此之间的地位都差不多,相互间的冷嘲热讽,也都已经习惯。张汤听他反唇相讥,并不生气,只是哈哈大笑几声。

“哈哈!元召,那你倒是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呀?只说一些空泛的大话,又有何用?禁弩之议,是令天下安稳的大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哼!怎么,难道你忘了自己身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吗?”

张汤鼻子里冷哼了一声,别人不知道前些日子发生的事,他却早已听廷尉杜周对他详细的说过。对元召受重伤差点儿送命,幸灾乐祸了好长时间。

听到他的嘲讽,元召并不在意,他只是淡淡的笑了笑。

“好,既然如此,远的就不去说了,那我们就说近的。我想,秦朝是如何的强大,大家都不会忘了吧?始皇帝兼并天下,一统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后,为了千秋万世的基业,以无比暴横的手段,废王道,重刑罚,灭仁义,杀豪杰,焚书坑儒,禁止私兵,聚天下九州之铁,熔铸为鼎,以防止天下人以兵甲为乱。可是后来呢?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法令不行,盗贼遍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最先揭竿而起灭亡秦朝者,难道还用得着刀剑甲兵吗!”

司马迁手中记录的笔都激动的在发抖,大汉未央宫含元殿内,有堂堂正正之音,振聋发聩,铭刻青史!

第二百七十九章 男儿心胸当似虎

中华文明源远流传,因为文字记载的缺失,上古时代先民们的情怀,已不可考。不过,自春秋战国以来,仿佛几千年蕴藏的气运突然得到爆发一般,诸子百家各类思想精华纷纷呈现于世,在这片中原大地上,奇花异彩,璀璨绝伦。

而儒家思想,就是这百花丛中最为妖艳的一朵。到现在为止,虽然因为元召的介入,董仲舒的那一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还并没有被皇帝所接受,儒家的地位也还没有被捧上天去,但它学说中的某些精华,还是被很多士族有志者所深深追捧的。

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士大夫的梦想,更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追求。其实在元召的理解中,世间学说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让自己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达到天下安宁,平安幸福。“平天下”者,非是平定天下,而是指天下平安,世界大同也!

而要想达到这一切,要靠什么?要靠从自身做起,即所谓“修身”。加强自身的能力,可不是只凭读书就能达到的,而是要文武兼备!

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缺一不可。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却在很多时候,忘了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修身。这样的事,越往后的朝代越严重。

“……一个人不能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内心的永不屈服,恰如一个民族和一个王朝不能缺失尚武精神一样。国家分强弱,战力各不同,但却可以通过改良武器的犀利来弥补。人也一样,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差距,通过手中武器的保护,来避免以强凌弱的发生,生命可以得到最大的平等……。”

含元殿中的演讲还在继续进行着,皇帝已经制止了张汤对元召的反驳,示意他退回去好好听着。因为,他想完整的听完元召到底想要说什么。

“……说什么怕民众手中有了犀利的武器,就会发生图谋不轨,犯奸作乱之事?这完全就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秦朝的灭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民众手中倒是没有武器,可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们手中拿的是刀剑弓弩吗?不是!只不过是寻常的树枝木棍而已,可是强盛无极的大秦就这样灭亡了。所以,想依靠禁弩禁武器这种手段来使天下人驯服,是不可取的。秦朝这个教训并不远,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可是,元侯,弓弩这等利器,流落在奸恶之徒手中,确实是为恶更甚啊!这几年来,各地郡县报上来的几宗大案中,穷凶极恶之徒利用这些武器,给民众和官吏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这是不争的事实。”

丞相公孙弘转过头来,看着元召说到。自己的提议被他驳斥的体无完肤,当然心中也是有些不爽的。

“呵呵!丞相,所谓好人和坏人之间的矛盾,在世间是永远存在的。想我大汉朝自高祖皇帝至今,体恤民生之艰难,开创盛世之局面,而今陛下更是唯才是举,宣召明德,天下才俊之士由白衣而封者不可胜数。天下日渐太平,民风淳朴,可是依然有盗贼为乱者,此郡国有司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

皇帝刘彻在上面脸露微笑频频点头,天子是圣天子,只怪下面的人办事不力嘛!元召这句话他非常赞同,简直是说到他心里去了。公孙弘却有些苦笑,元召这家伙说话太讲究策略了,夹带上吹捧皇帝圣德的话,他也没法加以反驳啊!

“丞相,我听说你从少时就攻读《春秋》,刻苦钻研过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的精华有深入的了解,被称为高才,却是令人钦佩!”

公孙弘正在胡思乱想,却忽然听得元召话锋一转,竟然称赞起自己来,他心中奇怪,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过,通研春秋经书,正是他的得意之处,听他夸赞,自然有些高兴,免不得谦虚几句。

“元侯过誉了!先贤著述博大精深,我辛苦半生也不过是略有所得而已,却当不得高才之说。呵呵!”

元召也淡淡的笑了起来,随后他拱了拱手,语气中带了几分真诚的尊敬之意,说道:“不错,先贤的思想精华,正是需要我等后辈好好学习的。我虽然年幼,所学不精,却也读过《礼》,记得其中有句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而儒家的孔子也说过:吾何执,执射乎!更有《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由此可见,弓箭大射之礼,从古至今不管是天子、士大夫还是庶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加以鼓励而不是禁止的。”

听他引经据典的这么一说,大殿内的许多朝臣不禁心中吃惊,重新抬头审视这位小侯爷一遍,真是没有想到啊,此子不仅武勇韬略过人,竟然连如此深奥的经书至理也研究的这么深?难道真的是能者无所不能?
首节 上一节 36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