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91节


“臣,郑当时附议……。”

皇帝连调动军队的话都说出来了,可见他对此事的志在必得!如果谁还在这个时候不识趣,那就是傻子了。

在朝堂上为官,想要得到皇帝的信任,也不过就是看关键时刻的表现而已。什么是关键时候?这就是关键时刻!

随着三公九卿都表了态,后面的官员们就更不用说了。和诸侯王的关系就算再好,也没有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来的重要!

唯一没有人站出来表态的,是诸侯王们所在的地方。每个人都脸色阴沉,看到齐王的遭遇,难免物伤其类,兔死狐悲。

齐王刘定国早已瘫软在地,目光呆滞。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是来未央宫兴师问罪的,怎么就把自家的聚宝盆献出来了?既然所有大臣都支持,那这件事就是板上定钉的了。一阵恍惚,他简直怀疑是在做梦了……。

“诸位王叔,事到如今,也不必相瞒。想必你们有的也曾听到过消息,朝廷前不久通过了一项决议。那就是开通西域。朕派出的先遣使团,今天,应该已经到了塞外了。”

皇帝看到所有的朝臣都表了态,他很满意,点了点头。转向诸侯们的方向,开始说话。这个消息,有些人已经从长安王府听说过了,有些人还一无所知,但他们之前都没有当回事。现在听皇帝一本正经的专门说起来,都有些疑惑和不解,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开通西域会带给大汉的种种好处,在这里,朕不用细说。如果你们能明白朕今天说这番话的意思,可以私下里去找尚书令好好谈谈,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大汉朝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江河湖海,高山大川,到处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就看怎么利用了。”

皇帝的眼神明亮,话语中带着的兴奋,任谁都听的出来。

“朕曾经听元卿详细的说过西域各国的情况。如果通往西域的道路一旦打通,别的先不说,只谈商品流通这一项,就可以给大汉带来天大的利润。所以在此之前,我们要做好准备,把各种资源聚集起来,争取卖一个好价钱。今天,齐王叔开了一个好头儿啊!东海之盐归国家统一调度,这不是为了朕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给社稷民生。”

听他这么说,齐王的心都在滴血啊!痛苦的暗暗咒骂着,却毫无办法可想。

“诸位王叔请想想看,如果把齐和吴越沿海的制盐,荆楚之铜山,燕赵之铁矿,河间之陶瓷,江淮的丝绸,蜀地的彩锦……等等这些都规划在一个统筹之下,以国之力,有计划有批次的通商运输往西域各国,甚至更远的地方,那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含元殿上所有人都在听着皇帝陛下的激情演说,有些有远见的大臣,几乎要忍不住大声叫好了!果然是一副盛世远景。

然而,同样的话,听在各位诸侯王的耳朵里,却是让他们悚然而惊。这、这……皇帝想干什么?巧取豪夺了齐国的制盐还不算,难道还要把各家的好东西都收入他囊中?这也太贪心了吧!

打着为江山社稷的名号,其实就是想掠夺资源为己所用呗!此事绝不能让他得逞。诸侯封地是高祖皇帝亲自分封给刘氏子弟的,封地内的资源,历年来都是王府说了算,什么时候轮到未央宫来指手画脚了?

“陛下,且慎言!当初高祖皇帝打下这片江山,为了后世子弟着想,也为了基业的巩固,才划分天下,分封诸王。陛下虽然为嫡系血脉,坐镇未央宫,可也不能就此轻视了在外皇室子弟的利益。”

最先忍不住的是楚王,楚国境内确实有铜山,可以铸造铜钱,那是宝山,岂能容人染指。

“赵国之地,世代冶炼,全赖了那几座铁矿山,我们自己养民还不够呢!又怎么能拿出来供养国家呢?”赵王也冷冷的说到。

事关自家根本利益的事,也不用维持那些表面的虚假客套了。直来直往,短兵相接!

其余的那些诸侯听皇帝话音不妙,也纷纷表示绝不能献出封国内资源的意思,态度都很坚决。

刘彻没想到,他只不过是露出那么一丁点儿的意思,就遭到了这么激烈的反弹。心中大为恼怒。他正要以大义名分相责,却看到元召站在那里,似乎是无意的摆了摆手,把五指分开,然后满含深意的朝自己微微点了点头。

似乎是有一丝亮光蓦然掠过心头,皇帝刘彻精神一震,他想起元召曾经对他说过的一段话,可谓良策,这会儿原来正是时机!

“……古代虽然也是封疆诸侯,但封地很小,最大的也只不过有百里左右,天子容易控制他们的行为。而我们汉朝所封的诸侯国,无不城池数十,封地千里。朝廷宽和,他们就骄奢。朝廷严厉,他们就合谋起兵,犯上作乱。 如果今天依法削弱他们的势力,就会适得其反,引起诸侯反叛,前面的七国之乱就是例子。所以不能用激烈的手段。当今天下诸侯中,每个诸侯王都有十几个甚至好几十个儿子,而王位和土地的继承,却只有嫡长子才有这个资格。其他子弟非然同是亲生骨肉,却得不到一尺封地。臣建议陛下,诏令各国诸侯,把国中土地分封给所有土地,此法叫做‘推恩令’。这样一来,诸侯子弟们都得到了封地,他们会对陛下感激不尽。而诸侯王们并没有办法推辞,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封国分解,并且日趋削弱,却毫无办法。天下照此法实行,用不了几十年,诸侯之患就不足为虑了……。”

这真是经世奇谋啊!当皇帝第一次听到这番言论的时候,心中感到的震撼,可想而知。不过要想在诸侯们中去实行这条诏令,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但今天,刚才楚王的那几句话,却真是说的太及时了!

“是啊!高祖皇帝分封天下,为了子孙的未来真是煞费苦心,正是各位王叔们的榜样。你们啊,要学着点,也不能太偏心了,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嫡长子是不对的。所以呢,为了公平起见,朕替你们想了一个好法子,不日将传谕天下,相信所有的刘氏子弟都会很高兴的……呵呵!”

第二百零八章 西风吹落多少恨

凄风冷雨,宫殿深重。长乐宫门前碧树落叶满地 ,碎花凋零。

天下诸侯,朝觐长安,最后一次来拜见了长乐宫主人。窦太后病重的消息,终于传出了宫外。这位曾经看护江山的老人,生命如同风中残叶,即将走到尽头。

本来怀了满肚子的怨气和不甘心,希望在老祖宗面前再争执一次的诸侯王们,看到斜倚在锦榻上,面色平静依然的窦太后,积威之下,心中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

觐见过程中,她只说了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奢望。

“各安本分,可守富贵。”

随后就挥了挥手,帷幕垂落,隐于九重。忠心耿耿的总管侍卫礼送所有人出门。“推恩令”就此已成定局。

三日后,听到消息的齐国刘广等七八位各诸侯公子为首,联合所有诸王公子们,一起上表未央宫皇帝陛下,就“推恩令”一事,感恩戴德,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激和拥护支持。

之后,梁王上书,表示愿意献出封地内的一座铁矿山,以供朝廷统一调度使用。都江王、邹邑王、蜀王等素来对朝廷畏服的诸侯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更有传闻说,已经有不下十五六家王爷们遵从皇帝命令,秘密的会见过了尚书令元召,至于具体商谈了些什么,当然无人知道。

所有这些不好的苗头,使诸侯们之间开始矛盾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阵营。

而几天后发生的“祭高庙”事件,更是使不肯归服天子意志的部分诸侯,得到了真正的打击,一向温情脉脉的皇帝,终于露出了獠牙!

按照汉朝制度,诸侯王每年秋后到长安觐见,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到宗庙去祭拜祖先。

这项活动,称为“饮酎”,这是皇帝每年必须亲自主持的大祭。“酎”是正月开始酿造,到八月饮用的醇酒。饮酌时,所有参加祭祀的诸侯王,都要贡献助祭的黄金,称作“酎金”。

这种敬献祖宗的酎金有规定的分量和成色,当初叔孙通制定的时候很严格,诸侯们也按制遵守,但越往后来,就越应付了事了,反正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敬献黄金的数量,是根据各封国属地内的百姓人口计算的。每千口奉金四两, 人口越多,送到长安来的金子数量就越大。

这对诸侯王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总是有些不情愿的。他们想,这笔钱终归是要落到国库中去,也分不出是谁献的,因此,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样的事情,奉命办事的人,已经做的很溜手,与库房中的人心照不宣。反正多年来也习惯了,大家司空见惯。死人难道还会来兴师问罪不成?

死人当然不会来问罪,无论是雄才大略的高祖皇帝,还是仁慈贤德的汉文皇帝,即便后世子孙再不孝,他们也从棺材里蹦不出来了。

然而,活人却抓住了这个把柄。当今年的大祭,在秋雨如晦中如期举行的时候,诸侯王们手下的办事者,所献宗庙酎金又按照惯例,如法炮制。想不到这次翻了车!

这次负责这项事务的少府官吏们,认真的有些出奇。他们一丝不苟的记录下了各诸侯所献黄金的成色和分量,然后把这个结果封档,上报给了皇帝。
首节 上一节 291/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