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75节


主父偃近来酒已经越来越少喝了,转而喝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好好的替元召看着这一大摊子事,也好让他少出点儿错,未来的路,尽量走的远一些。

听着他略带责备的语气,元召心中有些暖。这几年来,有他坐镇长乐塬,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很放心。

“来,先生不妨先尝尝这道菜,这却是我从明月楼偷学来的,名字叫做什么砂锅鱼,味道异常鲜美。不过,要想做的好吃,却最是要讲究火候,火大了肉老,火小了肉松,都称上美味。因此极难掌握。呵呵,看看我做的怎么样?”

主父偃最喜欢的就是吃元召所做的各种鱼了。连忙把手中茶杯放下,伸筷子夹了一大块,放到嘴里,慢慢品味,果然鲜香味美,可谓人间极品!

“不错!真不错!大家都尝尝,元哥儿做菜的手艺,越来越高明了,堪称一绝啊!哈哈!”

围坐的众人纷纷品尝,都大声称赞,片刻功夫,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鲤鱼就只剩了骨头架子。

主父偃笑眯眯的放下筷子,喝了一口清茶,看了看元召交往的这些人。他身负诸子百家之学,各门派学说的精髓,都有所涉猎,领悟在心。本来心怀大志,欲有一番惊世作为,可是命运坎坷,蹉跎至老,心也渐渐的淡了下来。

授业恩师贾谊的遭遇,使他一生都耿耿于怀。自从遇到元召,逐渐被他感染,一腔孤愤才渐渐转为平和。在长乐塬上的日子,他很满足。一杯清茶在手,淡看秋月春风。有时想想,那些权谋争夺尔虞我诈,那些富贵荣华,也不过过眼云烟罢了。

“鱼,做的不错。治大国如烹小鲜……有时候时机和火候的掌控,真的是太重要了!与诸侯王为敌 ,你,觉得现在是时候吗?可曾想过后果如何?”

主父偃眼神灼灼,里面是智慧的光芒,仿佛早已看透了元召掩饰在最深层的内心一般。

元召暗暗的赞叹了一句,果然是人间智者,见微知著!自己的所作所为,瞒不过他的眼睛。

大如伞盖的树冠遮住了秋日骄阳,片片发黄的树叶旋转坠落。春秋苦短,人生几何!元召收敛了笑容,离席而起,远方是苍茫大地,眼前是亲近良朋,这一刻,他不再掩饰自己的胸怀。

“往日时,与先生闲谈,曾听闻先生言及昔年贾太傅事迹,我心中十分仰慕,便专门搜集拜读了他的几篇奏章。读到那篇流传天下的《治安疏》有句‘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痛陈天下形势,危机四伏,分析的细致入微,深刻无比,令人大为赞服。时光流转,一去多年,先生难道没有觉得,当今天下形势,与那时并无多少不同吗?”

渭河浪涌,云涯生寒,飞溅的水花打湿了青衫,指点江山者谁?秋声如潮,此间少年!

第一百九十三章 盛世山河 妙手补阙

七十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剪灭掉西楚霸王的最后残余势力,统一天下。一面承袭了秦制的郡县制,一面又分封诸侯,天下疆域内,郡县与封国并行。

刘姓王室子弟加上八个异姓王,总共一口气分封了将近四十多个诸侯。这一方面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天下的需要。

然而,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这条铁律,似乎适用于任何朝代。大汉朝建立后还没有几年的功夫,未央宫与地方诸侯之间便开始互相猜忌,杀机骤起!

八个异姓王,一个都没有得到幸免。从高祖皇帝五年到十一年,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以及第二任燕王卢绾,或死或逃,被全部铲除。

看来不是姓刘的都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啊!刘邦吸取教训,杀白马为盟,给后世子孙立下了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后,把这些被灭掉的异姓王的封地,都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如此一来,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片土地,几乎占了一半儿还多。当时全国五十多个郡,诸侯国就占了近四十个,归中央政府管辖的,也不过就十余个郡县而已。在大汉版图上,中、西部的一小半儿地区,直属于未央宫。而北、东、南的大部地区则分属于诸侯。

汉高祖原以为依靠亲情和血缘,就可以使基业牢固,社稷永存,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

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分封时,或年纪尚小,或者羽翼未丰,还不足为虑。可是到了文帝时候,诸侯王势力已经迅速膨胀起来,大者跨州连郡,拥城数十,宫室百官已经与长安没有什么两样了。更过分的是,其中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不用汉朝法令,自己弄了一套,生杀大权握在手中,简直比皇帝还要威风。

可以说,汉文帝在位的时间段,就是一个与地方诸侯王不断斗争的过程。这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忧心重重。如果没有这些内患,想必这位仁德的帝王,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灿烂吧!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他看到贾谊的《治安疏》,内心无疑是欢喜的。这位书生在奏疏中,形象地说明了朝廷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最大的隐患就是诸侯为患一方。

诸侯王和未央宫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小腿和腰一样粗,指头与大腿一样大,这样比例失调,连日常起居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敏捷的行动了。倘若有一两个指头抽搐,身心都不得安宁,若不及早根治,必然病入膏肓,即使有扁鹊的高超医术,也不能起死回生。

因此,这位热血书生第一次提出了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

然而,他的这条经国之策,提出的并不是时候。可以说是火侯未到,最后无疾而终,人亡政息。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利益和各种矛盾之争,终于使朝廷和诸侯王之间来了一次总爆发。

比起贾谊来,汉景皇帝的老师晁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一篇“削藩策”,终于引发了席卷天下的七国之乱。

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叛乱,给大汉王朝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创伤。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火候太老,做成了夹生饭。虽然平息了叛乱,铲除了首恶,但诸侯们与未央宫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摆平,只是深深地潜伏埋藏了起来。

这些往事,身为贾谊衣钵传人的主父偃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他历经世事,有一个词语叫做“疏不间亲”,理解的比谁都透彻。姓刘的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啊!皇家的那些事儿,谁搀和进去谁倒霉,贾谊放逐,晁错腰斩,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看着云崖边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却是深深的担忧。元召的脾性,他了解颇多,他既然已经开始做的事,就一定有过详细的考虑,别人很难再说服他。

只是,这次非比他从前所做的那些事,凶险程度非比寻常。他真的都想好了吗?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皇家更是薄情,这个道理你要牢牢的记着!在任何情况下,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考虑,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至于其余的,一切都要以这个为前提……明白了吗?”

看了看与宴席之间相隔的距离,料想无人听见,主父偃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

水寒话暖,无需多言,只此一句,足见挚诚。元召回过身来,笑容和秋天的太阳一样灿烂。

“下午我就要送太子回宫了,想必皇帝一定会详细询问明月楼的事,如何应对,先生可有教我?”

主父偃的表情郑重,略微沉思,然后神色认真的盯着元召的眼睛。

“从种种作为可以看出,当今天子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样的帝王,必然不会容忍自己的权威受到冒犯。中央集权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一定会很重要。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够趁机削弱诸侯势力,甚至彻底的消灭这个隐患。那他一定是求之不得的!呵呵!”

元召眼睛发亮,心中暗暗赞叹,期待着他即将听到的话。主父偃捋了捋须髯,有着微微的怀念,似乎是想起了某些陈年旧事。

“要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其实,先师贾太傅的策略才是最可行的。那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通过某种理由,把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土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六,甚至是一分为十……直到他们对中央政权形不成一点威胁为止。如此一来,势力分散,易于拉拢分化和打击,诸侯再多,也不足畏矣!”

“先生高论!果然……哈哈!”

元召的话没有说完,他终于听到了这位著名智囊曾经留名青史的妙策!

“呵呵!这个办法,先师早就有过阐述,只是世间少有人知罢了。如果那些诸侯王不来为难与你,你也休的去招惹他们。如果这次结下的仇怨,非要弄到不可化解的地步,那你就去放手一搏好了!无论为己为国还是为民,老夫相信,胜利的一方必然在你手中。”
首节 上一节 27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